词条 | 蒲鞋 |
释义 | 蒲鞋,蒲草编织的鞋子,属于特种草鞋。有冬季蒲鞋和夏季蒲鞋两种。 简介蒲鞋,蒲草编织的鞋子,属于特种草鞋。有冬季蒲鞋和夏季蒲鞋两种。蒲性清凉,在炎热夏天穿蒲鞋,有清凉、爽快的感觉。冬季专用的蒲鞋,是芦花晒干后搓成花绳,嵌于鞋底,外加船形鞋帮,厚实大方,防寒保暖,尤为舒服。特别是在雪地里行走,穿蒲鞋最为适宜。这种鞋,有的地方又称芦花靴、芦花鞋。蒲鞋也有用稻草和茅草制成的。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蒲鞋已经很少作为基本生活用品,而作为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销售了。 载于典籍《西游记》第五十回:“身穿破衲,足踏蒲鞋。” 《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又不修边幅……靸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 《何典》之《序二》:“一路顺手牵羊,恰似拾蒲鞋配对;到处搜须捉虱,赛过搲迷露做饼。” 许杰《平湖秋月的红菱》:“我在湖边徘徊,很想脱下脚下的蒲鞋,到贴身的湖水的怀中去亲近一回。” 与草鞋区别蒲鞋的制作方法同草鞋大同小异,唯其比草鞋更紧密结实。 草鞋没有鞋帮,而蒲鞋像布鞋那样有鞋帮,鞋帮全用茅草编织。 制作时,先在鞋底周围通过拧插,拉出细股茅草绳,再将茅草紧挨着拉出的细股茅草绳交叉编上推紧,确定鞋帮深浅后,再间隔拼股拉出茅草绳用来完口。 编制蒲鞋要比推制草鞋要费料费时。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双草鞋卖七八分或角把钱,而蒲鞋要卖2角钱左右一双(以江苏海门为例)。农民下田时以穿草鞋为主,不会轻易将几角钱一双蒲鞋穿到田地去。 蒲鞋有鞋帮,鞋底又比草鞋稍为厚实细腻,宜于夏天赤脚穿,春秋再穿双布袜子或旧的纱袜子上集镇、走亲访友,这要比穿草鞋显得大方、体面又客气。 当代蒲鞋《温州日报》2007年06月09日报道:浙江温州双屿镇上伊村有几位老太太坐在旸间和道坦底打蒲鞋。年龄小的66岁,大者85岁。 蒲鞋有人定期收购,每双3.5元,每天最多也就打2双。蒲鞋用于丧事或渔民出海时在船上穿用,以防滑倒。 地名固化的历史浙江嘉兴便民桥附近有条小街叫“蒲鞋弄”,因为该弄旧时就以编售蒲鞋为其特色。 浙江温州有“蒲鞋市”,从地名可以想见曾经的繁华。 附录一、吴地俗语:拾蒲鞋配对(不论好坏,捡著就是) 语出《何典》之《序二》。 因为蒲鞋宽大,不分左右,随意配对,所以有此说。 二、诗《咏蒲鞋》作者:唐朝刘章 吴江浪浸白蒲春, 越女初挑一样新。 才自绣窗离玉指, 便随罗袜上香尘。 石榴裙下从容久, 玳瑁筵前整顿频。 今日高楼鸳瓦上, 不知抛掷是何人。 三、绕口令《皮鞋蒲鞋》: 一只皮鞋, 一只蒲鞋。 皮鞋补蒲鞋, 蒲鞋补皮鞋。 皮鞋蒲鞋, 蒲鞋皮鞋。 温州有个蒲鞋市,它不是“市”而是街道 四、民间故事《“蒲鞋浜”的故事》 五、小说《芦花鞋》 作者:曹文轩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小说讲述了一个乡村男孩与城市女孩的故事。在充满了天灾人祸的岁月里,他们乐观地生活着,从容应对洪水、蝗灾等一切苦难,而在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召回到她的城市…… 小说描述农家两个少年经受苦难的历程和各自显示的风度。他们遭遇火灾、水灾、蝗灾的摧残,他们在风雪、严寒、饥饿的折磨中挺立,他们就是青铜葵花。而当紧急关头,全村人都“挺成一棵树”,这一场景显示,曹文轩这部书所呼唤的,不仅是个人,而且是整个民族对待苦难应有的强劲风度。 作者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