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莆籍宰相 |
释义 | 翁承赞,字文尧,莆田县北高人,乾宁三年(896)进士,后梁贞明二年(915)授闽国(今属福建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擢居相位,后又晋爵晋国公,辅佐闽王王审知,时年56岁。 陈洪进,字济川、致先,仙游县枫亭人,军旅出身,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七月,于平海军节度使兼泉(州)漳(州)观察使任上,献所掌泉、漳两郡及所辖十四县,纳入宋朝版图。宋太宗赐诏嘉纳,以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请。时年63岁。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陈洪进跟随宋太宗的军队攻克太原(今山西太原),灭北汉。雍熙二年(985年),陈洪进病逝于开封,宋太宗下令罢朝二日,以示哀悼,并赐赠中书令,谥忠顺,追封南康郡王。 陈靖,字道卿,莆田县荔城人,由德化县(今属福建泉州)尉官至谏议大夫,天圣四年(1026)卒,熙宁元年(1086)宋神宗诏赠尚书左仆射。 蔡京,字元长,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崇宁元年(1102)五月,宋徽宗诏以翰林学士丞旨蔡京为尚书左丞。七月,诏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时年55岁。明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继加太尉(最高军事长官),进太师。后屡罢屡起,自号“公相”,通治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居相位达九年之久。 蔡卞,字元度,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绍圣二年(1095)十月,宋哲宗诏为尚书右丞,时年46岁。四年,为尚书左丞。《宋史》解释说蔡卞因“兄晚达而位在上,致己不得相,故二府政事时有不合”,并因此成了蔡卞是奸臣的依据之一,岂不可笑。 蔡攸 (1077-1126) 宋徽宗、钦宗时宰相。字居安,蔡京长子。初任微职于京城,每遇端王赵佶则毕恭毕敬,故佶继位后信而宠之,赐给进士出身,授以枢密直学士、龙图阁学士兼侍读、宣和殿大学士节度使等要职,并于徽宗宣和五年(1123)至钦宗靖康元年(1126)拜为领枢密院事。封英国公、燕国公。曾编修《国朝会要》。 叶顒,字子昂,仙游县大济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乾道元年(1165),宋孝宗诏除端明殿学士,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时年65岁。明年,进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继诏宰相兼国用使,参政同知国用事。以“清廉公忠”为办理政务要则,体恤民情,多有善政。 陈俊卿,字应求,莆田县城南阔口人。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宋孝宗诏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时年54岁。明年十月,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俊卿天资忠孝,清严好礼。在朝正色立言,无所顾避。凡所奏请,均关治乱安危之大者。卒,赠太师,谥正献。 龚茂良,字实之,莆田县荔城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宋孝宗诏茂良以礼部侍郎升参知政事,时年53岁。继以首参行相事。五年,受诬卒于贬所。 郑侨,字惠叔,兴化县(今属仙游)象溪人。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庆元二年(1196),宋宁宗诏为参知政事,明年,进知枢密院事。晚年因与韩胄意见不合而受排挤,辞官回乡,嘉泰二年(1202年)卒,赠太师,谥忠惠,封郇国公。 黄镛,字器立,莆田县涵江黄巷人。景定三年(1262)进士。德祐元年(1275)十二月,宋恭帝诏以吴镛兼权参知政事,明年二月升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再授右丞相,与陈文龙共主国事,未赴任。 陈文龙,字君贲,莆田县城南阔口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德祐元年(1275)冬,宋恭帝诏为参知政事,时年43岁。明年五月,宋端宗于福州称制,复以文龙参知政事,坚持抗元斗争,后被俘尽节,诏赠太师,谥忠肃。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 周如磐,字圣倍,莆田县黄石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天启六年(1625)明熹宗诏为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参与机务,继入阁为首辅,终因操劳过度,心力交瘁,“如磐阅三月,即罢归”,未出京师大门,忽卒,年六十,赠少保,谥文懿。 黄鸣俊,字启甸,莆田县荔城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明神宗、熹宗、思宗三朝,官至右佥都副御史浙江巡抚。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制,起用鸣俊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年55岁。 朱继祚,字立望,莆田县黄石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唐王,隆武元年(1645)诏为东阁大学士,桂王永历元年(1647),诏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继祚就义,享年56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诏谥忠节。 上列十四名莆藉能臣,均以宰相的相关正式名号位居揆席。其所处王朝政治社会背景虽大相径庭,居官风绩及其结局亦不尽相同,然均有朝廷诏命的正式宰相官名,则是不争的史实,亦是判定其宰相身份的基本依据。 历史自然不是铁板一块,莆籍宰相们的风绩亦各有千秋。宋之蔡京、蔡卞兄弟,可谓大国之相,叶顒、陈俊卿、龚茂良、郑侨所效忠的南宋己是金瓯失缺、半壁江山了。其后的陈文龙、黄镛,则属末代王朝的临危受命;明代的黄鸣俊、朱继祚,更象外族入侵取代汉族政权后,坚持抗争的“流亡政权”之相。这些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莆籍精英,以其儒家士族强烈的民族气节与磊落人格,谱写令人钦敬的华章。 莆籍宰相大多进士出身,学养深厚,精于吏治,更有刚正不阿、磊落光明之人格。他们忠君忧国,济世爱民,勤于职守,政绩显赫。叶顒,陈俊卿等人可谓功成而退,龚茂良任期最长,屡现愚忠,却为奸邪构陷、贬谪屈死。陈洪进于宋初献土有功受封相位,陈靖则是身后由政绩追赠宰相名号。多位“末代之相”,无不以其民族气节名垂青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