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铺作 |
释义 | 基本信息狭义说的是指斗拱;广义说的是指斗拱所在的结构层。唐、宋建筑斗拱所在的铺作结构层对木构架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铺作也指斗栱类型,斗栱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五铺作,三跳六铺作,以此类推。 铺作-简介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铺作-种类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其中外檐斗拱,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铺作-作用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铺作-补间铺作补间铺作,是宋代对柱间斗拱的称呼,清代也称平身科,其实就是在两柱之间的斗拱,下面接着的是平板枋和额枋,而不是柱子的顶端,因为屋顶的大面积荷载只依靠柱头斗拱来传递是不够的,需要用柱间斗拱将一部分荷载先传递到枋上,然后传递到柱子上。 斗拱按具体部位主要分为三种,除柱间斗拱以外,另外两种建议一同做个了解: 柱头斗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其实就是接着柱子顶端的斗拱)、转角斗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下面也是接着柱子顶端,但因为转角部分还需要考虑挑檐等,所以做法不一样)。 另外还有平坐斗拱和支撑在檩枋之间的斗拱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