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屏东书院 |
释义 | 屏东书院,位于台湾屏东。清嘉庆二十年(1815)由凤山知县吴性诚、下淡水知县刘荫业约集岁贡生郭萃、林梦阳,捐首萧兆荣,董事萧启德等创建。日据时期为免遭拆毁改为孔庙。1937年迁建现址,1977年重修,为三级古迹,是屏东市的文教重地。 简介屏东书院,位于台湾屏东。清嘉庆二十年(1815)由凤山知县吴性诚、下淡水知县刘荫业约集岁贡生郭萃、林梦阳,捐首萧兆荣,董事萧启德等创建。置屋36间。其后历任董事陆续营建,定章程、置院产、揽贤才、议考课、备祭祀,一时士子云集,人才辈出,为下淡水地区的文化中心。光绪六年(1880)郑赞禄倡议重修。曾祀文昌帝君与宋代五子先贤。日本占据时期,先改作孔庙,后又设立阿猴公学校,将书院财产供学校之奖学金。从此,书院建筑物年久失修,渐呈腐朽。1936年,为实施都市计划拟将书院拆除,十一月,众推郑清荣为委员长,决定依原形迁建于屏东市胜利路28号。至1939年完工。1979年重修,结构略为调整,乃成今之孔庙。 屏东书院 书院概述屏东书院(孔子庙)已有180多年历史,每年的祭孔典礼都在这里举行,在车水马龙的屏东市区内,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迹。 屏东书院建于清嘉庆20年(西元1815年),所在处现在是屏东市的市中心,但在当年兴建时,原址是港西里阿猴街东,在现在的中山公园内,由凤山知县吴性诚、岁贡生郭萃、林梦阳筹建,前为讲堂,后祀文昌帝君、先贤程子和周子,提升地方文教风气功不可没。 日据时代,废书院,改作孔庙、祀孔子,配祀颜、曾、思子和孟子四大贤,及周子、二程子、张子和朱子5大儒,因所有的书院财产都捐出做阿猴公学校奖学金,无钱修缮下,建筑渐呈老朽,1937年,日人为了实行屏东都市计划,将公园境内的原有规模移置今址。 1977年,因年久失修,委托名建筑师汉宝德主持修复,在台湾传统建筑界被喻为经典之作。 重修时稍微扩大了规模,并增加了阅览室。 山东曲阜的孔庙,庙前照墙上通书“万仞宫墙”,屏东孔庙则是写着“九仞宫墙”,都是指孔圣之学极其高深,必须得其门而入,才能见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屏东孔庙格局虽不大,但传统工法细致,揉合传统书院和大殿的风格,颇具书院特质,前殿祀孔、孟、颜、曾四圣,后殿祀孔子世祖,东西厢房形同书斋房,祀孔门4科10哲等成名弟子和历代经学家和郑玄、朱熹等人。 除前后殿、东西厢房外,后段还有左右翼房,书院建筑特色是前后殿之间轩亭相连,这种建筑是南部建筑的特色。 屏东书院因历史文化价值保存完整,1985年内政部指定为三级古迹,清末台湾虽曾有大量书院建筑,但历经日据时代与光复后的变迁与损坏,全台只剩下12座保存较好的书院,南部地区就只剩屏东书院和高雄县凤仪书院,更显得屏东书院弥足珍贵。特色 屏东书院原址在港西里阿猴街东(今申山公园境内),是凤山知县吴性诚和岁贡生郭萃、林梦阳筹建,前为讲堂,后祀文昌帝君和先贤程子、周子,光绪6年(西元1880年),郑赞禄曾经重修。交通市内交通发达,有到达景区的车辆。 书院历史位于屏东县屏东市太平里胜利路38号 兴建于嘉庆20年(1815年) (1938)迁建 “书院”为汉民族相当重要的教育体制,据考发端于唐朝,迄明清仍维持不坠,前后连亘达一千年。清朝初期,为防汉人群聚徒党,书院曾一度遭禁,并以“义学”代之,雍正11年(1733年)朝廷改变政策,明令各省广建书院,此后方渐兴盛。 台湾书院之始,是靖海侯施琅建于清康熙22年(1863年)的府城“西定坊书院”。迨至康熙43年(1704年),由“东安坊义学”所改制的台湾第一座典型书院-“崇文书院”正式设立,随后“海东书院”等渐次于台南府城附近设立。乾隆之后,书院发展快速,设置地点亦不断扩大。也渐有民间参与兴学,官民力量之汇集,使书院得以获得更进一步扩展之动力,而有清一朝,全台竟设有书院多达60所,几乎遍及各地,对台湾的教育发展十分重要。 “屏东书院”系嘉庆20年(1815年)凤山知县吴性诚命岁贡生郭萃、林梦阳所建。建成之初因经费拮据,仅树立本体而未加华彩,经刘荫棠会请郭萃、刘瑞麟、萧启德、萧启元等协力劝捐,方添漆绘而使形制更加完备,再经接办者戮力经营,并陆续购置租产,使营运经费不虞匮乏。据文献记载,光绪 6年(1880年)书院曾重修,该次工程系由郑赞禄所主持。 日据初期殖民统治者为普及教育,引进新式学校,学院功能遂被取代。“屏东书院”因之改为孔庙,昔日盛况荡然无存,仅馀春秋二季祭典活动。由于其所有基本财产被迫捐出予“阿猴公学校”作为奖助学金,导致无力修缮房舍,终而日渐倾颓。 昭和12年(1937)屏东市推行市区改正,鉴于“屏东书院”与新设公园相冲且建筑年久失修,市尹宗藤大陆为延续孔庙香火,乃有编列经费以进行移转改筑之计画。斯时适有东京帝国大学之古代建筑学权威藤岛亥治郎博士来访,据云“台岛虽有几多文献,而能依原形以保存者,惟本院与澎湖文石书院而已”,遂率一行赴现地踏勘视察,认为其建筑规模虽小,但模样朴素潇洒,颇具书院特质,且门楣之雕刻,水准不让奈良法隆寺,故于离屏之际,反覆叮咛“若改筑,必依旧形,是所切望”。同年年底改筑委员会成立,积极向市当局交涉迁建位址,旋即顺利无偿取得基地,改筑工事自昭和13年(1938年)11月18日开始,至昭和14年 5月中旬完成,书院遂由原阿猴街东(今中山公园)移至今址,并勒碑纪念。 台湾光复后,“屏东书院”因欠缺适当维护日渐残破,囿于百废待举,经费抉据而无力进行,直至民国66年方委请当时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汉宝德先生研究修复。因汉氏认为孔庙应有其体制,遂将书院建筑之庙堂前移 4公尺,中堂改为大成殿,后殿改为崇圣祠,两厢原有学舍则改为两庑,并将正面围墙左右二道侧门改为圆形门洞。该修复工程自民国67年7月3日开工,于隔年 9月28日完工,书院虽获得维护,然其形制却已更动。 “屏东书院”创建至今已达一百八十馀年,因极具历史文化价值且保存尚称完善,于74年11月27日被指定为三级古迹。清末台湾虽曾设有大量的书院建筑,但历经日据时期与光复后的变迁与破坏,至今仅馀12座保存较好的书院得以列入古迹名单,而南部地区数量稀少,仅“屏东书院”与高雄凤山的“凤仪书院”等二处,故显弥足珍贵。 对联持其志无暴其气; 敏于事而慎于言。 佚名题屏东书院 屏临太武,户距缑山,依然大地钟灵,宏开胜境; 东树风声,西来雨化,顿觉文明人世,聿焕新猷。 佚名题屏东书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