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凭阑人·寄征衣
释义

基本信息

名称:【越调】凭阑人·寄征衣

年代:元代

作者:姚燧

体裁:散曲·小令

宫调:

曲牌:凭阑人

作品原文

【越调】凭阑人

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⑴,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⑵。

注释译文

[注释]

⑴君衣:远行在外者冬天御寒的衣服。

⑵妾身:古代妇女的自称。

[译文]

想给你寄冬衣,怕你不想把家还,不给你寄冬衣,又怕你过冬挨冻受寒。是寄还是不寄,让我千难又万难。

作品鉴赏

鉴赏一

题目为《寄征衣》,通篇也只是在寄与不寄上做文章。征衣做就,寄给远人,是顺理成章的,这位征人的妻子偏会想到丈夫得了寒衣就不会想着回家了:这一笔构思新巧,颇出人意外。既然寄征衣不宜,那么就不寄吧,可是且慢,这一来“君又寒”,也是行不通的。这“不寄君衣”的后果,早在读者想象之中,但经过女主人公的这一“倒腾”,仍使人觉得言之有理,感到这问题既新鲜又为难。三、四句写女子在寄与不寄间反复权衡,还是进退维谷,“千万难”。这就漾起了读者对她处境的关注与同情,掩卷回思,觉韵味无穷。

其实,答案是很明白的。女主人公因为“君不还”的现实才制作冬衣,目的是让远方的丈夫得以御寒,显然征人的“不还”与寒衣的有无无关。征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无论“寄与不寄”,女主人公实际上都面临着“君不还”的冷酷结局。女子也明知这一点,故意在寄衣上生出波澜,是为了表现自己长期独守空房的一种怨恨。当然这种怨恨是基于团圆的愿望,本身仍意味着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又恨又爱,以恨示爱,这是闺妇的一种特有心态。这正是这支小曲情味的动人之处。

情歌小词常以“熨帖细微”及“匪夷所思”取胜,如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五代词“荒唐难共语,明日还应去,上马出门时,金鞭莫与伊”,明诗“西崦雨未收,东崦风又作,留住绿蓑衣,莫与蒿师著”等等。本篇则属于元散曲中具有这种乐府风味的佳作。又全曲二十四字中,“寄”、“君”、“衣”、“不”四字占了一半以上,用字寥寥而能包含如此丰富曲折的情节和意象,这也是本篇的不可及处。

鉴赏二

我国古代,战争频仍,徭役苛重。每逢在下丧乱,自然有不少人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即便恭逢“太平盛世”,又有多少征夫游子,流离异乡。他们或为谋生,或为服役,或被当权者所驱逐,不得不离乡背井,饱尝了分离的痛苦。在这种现实的土壤上,我国古代诗词中就产生了不少民间的或文人拟作的怨女、思妇的作品。姚燧这首散曲,继承了前人作品中思妇、怨女怀念征夫游子的题材,表现了相近的社会背景。

此曲写妻子想给外出的丈夫寄衣时的复杂心情;不寄衣怕夫挨冷,寄去又怕丈夫不归,以免有“悔叫夫婿觅封侯”之悔。这首小令在构思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闺妇在寒冬到来时给远方征人寄军衣的矛盾心理的刻画,表现了妇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寄与不寄都渗透了深挚的感情。作者以浅白的口语把少妇思念与体贴丈夫的心情表达得极其委曲与深刻。文字直白,感情丰厚,平中见奇,堪称是大家手笔。

作者简介

姚燧

(1238~1313)元代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迁居河南洛阳。姚燧3岁丧父,随伯父姚枢居苏门,后被荐为秦王府文学,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著有《牧庵文集》50卷,今存《牧庵集》36卷,内有词曲2卷,门人刘时中为其作《年谱》。姚燧以散文见称,与虞集并称。宋濂撰《元史》说他的文辞,闳肆豪刚,“有西汉风”。其散曲与卢挚齐名,抒个人情怀之作较多,曲词清新、开阔;摹写爱情之曲作,文辞流畅浅显,风格雅致缠绵,对散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9: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