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平原鹨
释义

平原鹨(学名:Anthus campestris)为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栖息于湿地附近,每巢产5-7枚卵。平原鹨的体形较田鹨略小,上体灰褐色,头顶及上背具暗褐色纵纹;翅和尾暗褐色,具棕白色狭缘。多栖息于河滩、谷地、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分布于古北区,欧洲、地中海地区、北非、向东至伊朗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

中文学名:平原鹨

拉丁学名:Anthus campestr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鹡鸰科

属:鹨属

种:平原鹨

亚种:3种

命名时间: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Tawny Pipit

外形特征

平原鹨体长约18厘米。体型略小而腿较短,姿势较平。沙灰色上体的纵纹不明显,浅皮黄色下体几无细纹(除亚成鸟外)。于手中时后爪较理氏鹨显短而弯曲且跗跖较短(<28毫米)。似田鹨但尾较长。

成鸟:额、头顶及后颈深褐色,具黑褐色羽轴纹;肩、背、腰黑褐色;上体具不明显的羽轴纹,尾羽暗褐色,外具棕色狭缘;最外侧一对尾羽棕白色,内近尾基处具暗棕色宽缘;中覆羽毛大覆羽暗褐,具棕色宽缘;飞褐色,具棕白色狭级飞羽暗褐,具淡棕色羽缘,羽缘处色较淡,呈棕白色;下体乳白色;胸部沾棕,并具较大的暗褐色羽轴纹;尾下覆羽沾棕。虹膜暗褐;嘴暗褐;下嘴基、跗躔和趾淡褐色;爪褐色;后爪较淡;呈淡黄色。虹膜深褐。

大小量度:体重♂ 22-26 g,♀24-30g;体长♂152 -190 mm,♀150mm-170;嘴峰♂ 12-16 mm,♀12-15 mm;翅♂82 -92 mm,♀80-94mm;尾♂67-83 mm,♀64-74mm;跗蹠♂24-25 mm,♀20-27 mm。(注:雄性——♂;雌性——♀)

生活习性

平原鹨栖息于开阔平原和低山山脚地带,有时出现在林缘、林中草地、河滩、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多成对活动,在地上岩枝节走觅食,受惊动即飞向树枝或岩石上。食物主要为昆虫,多为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的昆虫及幼虫,食物缺乏时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平原鹨的鸣声为响亮而忧郁的cher-lee声;叫声包括清晰响亮的tchilip或tzeep及洪亮圆润的chep。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水边、河边、湖畔、沼泽地附近的草地和农田地边,较凹陷的地方或草丛根旁,由草茎、叶构成,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内垫以软草、兽毛等;通常产卵4-6枚,卵白色、淡绿色、淡红色或褐灰色,颜色变化较大,其上布满暗色或紫争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3-14天,在巢期12-14天。

亚种分化

(3种)

1. 平原鹨指名亚种(学名:Anthus campestris campestris

2. 平原鹨西伯利亚亚种(学名:Anthus campestris kastschenkoi

3.平原鹨新疆亚种(学名:Anthus campestris griseus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