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阳话 |
释义 | (1)平阳话 属吴语东瓯(瓯江)片。以县城昆阳的平阳城关腔为主体的平阳话,分布在飞云江下游南岸和鳌江(古横阳江)下游和上游部分地区,包括钱仓、萧江、郑楼、榆垟、宋埠、宋桥、顺溪、吴垟、维新等乡镇,昆阳、鳌江、西湾、桃源、晓坑、怀溪6乡镇大部,麻步镇东南端、南雁镇西部、山门镇西南角、朝阳乡东端和梅溪乡南端,包括水头、腾蛟镇的老水头话、老腾蛟话(瓯语)。 (2)福建话 属闽南话,分布在西部鳌江中上游山谷地区,包括水头、鹤溪、腾蛟、凤卧、南麂、南湖、闹村、龙尾、凤巢、梅源、青街等乡镇,麻步、渔塘、南雁、山门、朝阳、梅溪等乡镇大部,昆阳镇西角,桃源乡西北角,晓坑、怀溪两乡北端,以及东南沿海的墨城、西湾等乡部分地区,使用人口24.3万。 (3)畲客话 顺溪、新田、维新、怀溪、朝阳、闹村、青街等乡镇的畲族人使用。 另外平阳各镇还居住有数千江南的蛮话居民(蛮话属于闽东方言分支,在平阳和苍南分县前后迁来,散居为主)。 平阳话的主体是瓯语平阳方言,不是闽南话(浙南闽语),所以,本词条是不准确的,容易造成混淆。 简介: 平阳话(PinYangHua,又称温州方言 东街头方言,在闽南部分地区(宁德)称作“铛归桃”),影响力不是很大,但其分布极其广泛,却稀疏。语言学史上,平阳话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语方言。平阳话隶属于闽语系。追溯于渊源,闽南语发始于平阳话。因为平阳在秦统一六国后虽属闽中郡,到了汉朝,闽君驺摇因为助汉有功,封为东海王,王都就设在东瓯,也就是现在的温州。至于平阳话与闽南语有区别,那很正常,因为在南方,本来就有“五里一方言”的说法。 历史由来及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下一带,福建宁德市霞浦县牙城镇、三沙镇、浙江温州苍南县及其周边地区。其中以牙城镇东街头村保留的最为悠久,最为正宗,在词汇上也保留了早期汉语的许多踪迹,是专家研究早期汉语的活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平阳话的形成同历史上中原汉人迁徙入闽是很有关系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迁移入闽发生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史书上就有所“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如闽八族”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地的阻隔,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少。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平阳话。 方言特色: 比如:“我爱你”当地的方言就说:“歪爱绿”; “吃饭”就说“假麦”; “我要和你一起”翻译过来就是:“ 歪么噶绿劫练”; “你好漂亮”就变成:“绿爪邹嘎”…… 而且这些方言的谐音和闽南语很相似,其中许多的语句闽南人听得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