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阳公主 |
释义 | 1 汉景帝女儿汉景帝之女平阳公主(又称阳信公主),其名不详,生于汉文帝时期,卒于汉武帝时。汉景帝刘启之女,皇后王娡长女,汉武帝刘彻同胞长姊。初嫁平阳侯曹寿(曹时),曹寿去世后改嫁汝阴侯夏侯颇,夏侯颇因罪自杀,平阳公主后改嫁大司马大将军卫青。 ◎ 三次婚姻◎ 初嫁平阳侯,夫号妇随汉时一般以公主食邑或夫家封邑所在地称呼公主,而平阳公主的食邑是阳信,故称阳信公主,因其嫁于开国功臣曹参之曾孙、平阳侯曹寿(又名曹时),而又称其为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嫁给曹时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可以确定的是,汉武帝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曹时去世了,平阳公主成了寡妇。平阳和曹时有一子,名襄。曹时去世后,曹襄继承了平阳侯的爵位。曹襄的妻子是汉武帝与卫子夫的长女卫长公主。 《史记·曹相国世家》:子(曹)时代侯。时尚平阳公主,生子襄。时病疠,归国。立二十三年卒,谥夷侯。子襄代侯。 ◎ 改嫁汝阴侯,同床异梦如果按照褚少孙的记载,那么平阳公主在曹时死后足足守寡七年才再次改嫁。但是实际上,她改嫁给了汝阴侯夏侯颇。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子侯颇尚平阳公主。立十九岁,元鼎二年,坐与父御婢奸罪,自杀,国除。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元光二年,侯颇嗣,十八年,元鼎二年,坐尚公主与父御婢奸,自杀。 上面两段描写的明显是同一个人——汝阴侯夏侯颇。夏侯颇在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嗣侯,后来娶了丧夫的平阳公主。不料,在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他犯了与父妾私通之罪,自杀国除。这个时候,他已经嗣侯十八年,私通行为恐怕不是一朝一夕,之所以在元鼎二年事发,恐怕和另一个人的死有关,那就是平阳公主的儿子曹襄,也死在元鼎二年。 《史记·曹相国世家》:襄尚卫长公主,生子宗。立十六年卒,谥为共侯。子宗代侯。 ◎ 再嫁长平侯,终成眷属平阳公主再次成了寡妇,这一次的打击比第一次还要大,因为她的儿子曹襄也去世了,而孙子曹宗是在她出嫁到汝阴侯家之后出生的,祖孙二人从小就不在一处。 平阳公主再嫁卫青,跟卫青之姐卫子夫有很大关系。 卫子夫本是袭封平阳侯曹时府中的讴者(歌女),服侍的正是曹时的夫人平阳公主。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第一位皇后陈氏数年无子,所以平阳公主就把邻近大户女子收买来,养在家中,准备让汉武帝选取为妃。适逢汉武帝在霸上祭扫后来到平阳侯家中,平阳公主就将这些美女装饰打扮起来,供汉武帝选择。但汉武帝看后,觉得都不满意。在武帝与平阳公主一起饮酒的时候,又让讴者助兴,汉武帝便看中了卫子夫。随后,汉武帝起坐更衣,子夫便来服侍,一见倾心。这样,平阳公主送子夫入了宫。卫子夫入宫一年多没有得到汉武帝的宠幸。 一年后,汉武帝打算释放一批不中用的宫人,在挑选宫人的时候又再度见到了卫子夫,于是再度临幸了她。不久卫子夫怀孕,被册封为夫人。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也在对匈奴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使得大汉北方边境得以长治久安。 褚少孙的史记补述里载:汉匈大战之后,正逢平阳公主寡居,要在列侯中选择丈夫,许多人都说大将军卫青合适,平阳公主笑着说:他是我从前的下人,过去是我的随从,怎么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说:大将军已今非昔比了,他现在是大将军,姐姐是皇后,三个儿子也都封了侯,富贵震天下,哪还有比他更配得上您的呢。汉武帝知道后,失笑道:当初我娶了他的姐姐,现在他又娶我的姐姐,这倒是很有意思。于是当即允婚。时迁事移,当年的仆人就这样做了主人的丈夫。 此处仅供参考,因褚公所记史料与司马迁所记几乎处处矛盾!平阳极可能是在元鼎年间嫁与卫青,而不是元朔五年或六年卫青官拜大将军时,汉书载的是元狩四年卫青拜大司马后! 在嫁给卫青之后,《史记》对平阳公主的记载从“公主”变成了“长公主”,也许这正是汉武帝刘彻对姐姐婚姻家庭不幸的一种补偿。但是这次婚姻也没有撑过十年,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 平阳公主第三次成了寡妇,再也没有改嫁,死后与卫青合葬,都陪葬茂陵。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以其得尚平阳长公主故,长平侯伉代侯。 ◎ 相关史料《史记·外戚世家》 王太后长女号曰平阳公主,次为南宫公主,次为林虑公主(隆虑公主)。 卫皇后字子夫,生微矣。盖其家号曰卫氏,出平阳侯邑。子夫为平阳主讴者。武帝初即位,数岁无子。平阳主求诸良家子女十余人,饰置家。武帝祓霸上还,因过平阳主。主见所侍美人,上弗说。既饮,讴者进,上望见,独说卫子夫。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上还坐,欢甚,赐平阳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宫。子夫上车,平阳主拊其背曰:“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无相忘。”入宫岁余,竟不复幸。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卫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日隆。召其兄卫长君弟青为侍中。而子夫后大幸,有宠,凡生三女一男。男名据。 《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孝武卫皇后字子夫,生微也。其家号曰卫氏,出平阳侯邑。子夫为平阳主讴者,武帝即位,数年无子。平阳主求良家女十余人,饰置家。帝祓霸上,还过平阳主。主见所偫美人,帝不说。既饮,讴者进,帝独说子夫。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还坐欢甚,赐平阳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送入宫。子夫上车,主拊其背曰:“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入宫岁余,不复幸。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之,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 ◎ 相关影视《汉武大帝》平阳公主(杨童舒饰) 《大汉天子》平阳公主(陈紫函饰) 《东方朔》平阳公主(胡可饰) 《凤求凰》平阳公主(陶慧敏饰) 《美人心计》平阳公主(陈诗丹饰) 2 汉元帝女儿平阳公主,即“阳阿公主”。汉元帝刘奭之女,母为卫婕妤。 ◎ 相关史料《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下》中山卫姬,平帝母也。父子豪(卫子豪),中山卢奴人,官至卫尉。子豪女弟为宣帝(汉宣帝)婕妤,生楚孝王(刘嚣);长女又为元帝(刘奭)婕妤,生平阳公主。成帝时,中山孝王(刘兴)无子,上(汉成帝)以卫氏吉祥,以子豪少女配孝王。元延四年,生平帝(汉平帝)。 ◎ 诗歌记载【唐】王翰《飞燕篇》 孝成皇帝本娇奢,行幸平阳公主家。可怜女儿三五许,丰茸惜是一园花。歌舞向来人不贵,一旦逢君感君意。君心见赏不见忘,姊妹双飞入紫房。紫房彩女不得见,专荣固宠昭阳殿。红妆宝镜珊瑚台,青琐银簧云母扇。日夕风传歌舞声,只扰长信忧人情。长信忧人气欲绝,君王歌吹终不歇。朝弄琼箫下彩云,夜踏金梯上明月。明月薄蚀阳精昏,娇妒倾城惑至尊。已见白虹横紫极,复闻飞燕啄皇孙。皇孙不死燕啄折,女弟一朝如火绝。明明天子咸戒之,赫赫宗周褒姒灭。古来贤圣叹狐裘,一国荒淫万国羞。安得上方断马剑,斩取朱门公子头。 《汉书》卷97下《外戚列传》 孝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初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之。及壮,属阳阿主家,学歌舞,号曰飞燕。成帝尝微行出,过阳阿主,作乐,上见飞燕而说(悦)之,召入宫,大幸,有女弟复召入,俱为婕妤。” 3 东汉明帝女儿4 晋武帝女儿◎ 简介平阳公主(?—?),西晋人,晋武帝司马炎的嫡长女,母为武元皇后杨艳。 ◎ 相关史料《晋书 列传第一》 武元杨皇后,讳艳,字琼芝,弘农华阴人也。父文宗(杨文宗),见《外戚传》。母天水赵氏,早卒。后依舅家,舅妻仁爱,亲乳养后,遣他人乳其子。及长,又随后母段氏,依其家。后少聪慧,善书,姿质美丽,闲于女工。有善相者尝相后,当极贵,文帝(晋文帝)闻而为世子聘焉。甚被宠遇,生毗陵悼王轨(司马轨)、惠帝(晋惠帝司马衷)、秦献王柬(司马柬),平阳(平阳公主)、新丰(新丰公主)、阳平公主。武帝即位,立为皇后。有司奏依汉故事,皇后、太子各食汤沐邑四十县,而帝以非古典,不许。后追怀舅氏之恩,显官赵俊,纳俊兄虞女粲(赵粲)于后宫为夫人。 5 北魏文成帝女儿平阳公主,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之女,下嫁刘昶为继室。 6 北魏广平王女儿平阳公主,北魏广平王元怀之女,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先嫁张琼子张欣,元修杀张欣,后下嫁开府郑文宽。 7 唐高祖女儿唐朝的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女儿。李渊从太原起兵后,平阳公主率领娘子军为李唐东征西讨,威震天下,她的丈夫柴绍,也是李唐的开国功臣。武德六年,平阳公主去世,唐高祖以军礼将其下葬。 ◎ 生平介绍唐高祖女平阳公主◎ 巾帼英雄,揭杆而起唐高祖女平阳公主(?年——623?年),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窦皇后)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但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在记录其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没有记载。南北朝在隋朝统一之后不久,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状态。这次分裂的时间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击败群雄,再一次统一了天下。李渊能当上皇帝,固然与他个人的条件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他实在生了一群杰出的儿女。这群儿女中功绩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儿平阳公主。 李渊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有子柴哲威、柴令武,柴令武后娶唐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为妻。柴绍在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劳。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婚后,柴绍携妻定居长安城。 隋末民不聊生,天下大乱。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决定起兵。而当时李渊的胜出机会并没有多大。他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不过万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他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时,对外宣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行军方向却直指首都长安。这种“掩耳盗铃”当然瞒不过长安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形势危急,平阳公主和丈夫快速商议,决定分头行动,柴绍直奔太原,而平阳公主则在后方进行各种安排。她很快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当地的产业变卖,赈济灾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很快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了。平阳公主听到这个消息,决心要为父亲招募更多的军力。 ◎ 东征西讨,势如破竹平阳公主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胡商何潘仁,当时他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义军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其兵源还来自原本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足见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来。不久,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就超过七万人了。平阳公主在军事上的直觉与见地,堪称天才,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 ◎ 功盖天下,不让须眉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地看到他的三女儿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带了几百骑兵去迎接平阳公主。夫妻二人见面,看到妻子如此风光,不知柴绍是否会脸红。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幕府(指挥部)。11月他们兵打一处,很快就攻克了长安。 平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当然,这个娘子军和红色娘子军不一样,红色娘子军里的战士主要是女性,而这支军队主要还是男人打仗,被称为娘子军是因为它的统帅被人称为“李三娘子”(当时人们称年青女子为娘子)。唐军能南渡黄河进入关中,不作一战就包围长安,然后很快攻克之,平阳公主的功劳是至关重要的。关中平定之后,李渊将自己这位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因为独有军功,每次赏赐,都与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再次为大唐的江山立下功劳。因为李渊当时虽然拿下了长安,但是他只是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稳定长安后,李渊立刻掉头对付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来扫荡这些势力。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曾参与。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有人说,李世民转战西北扫荡隋朝残余势力时,主要就是依靠平阳公主和娘子军的参战,才能连克强敌。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首领,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 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这里进入山西。 唐朝以来,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娘子关人始终以平阳公主为傲。直到今天,这里还保留着许多与平阳公主有关的历史遗迹和动人传说。最著名的一个,当属“米汤退敌兵”。据说平阳公主率领娘子军驻扎娘子关之后,凭借天险,修筑工事,严密布防,不给敌人可乘之机。一次,刘黑闼部大举进攻,平阳公主眼见敌人来势凶猛,一面向太原告急,一面指挥娘子军与居民严防死守。由于关内军队兵力不足,娘子关的情况十分危险。面对数倍于其的军队,平阳公主心急如焚,在城楼上焦急地踱着步子想着主意,同时极目远眺,等待着援军到来。忽然,她无意中看见远处田野上丰收在望的谷子,顿时急中生智,计上心来,于是,她下令城内军民立即收割、架锅、用新米熬制米汤,米汤熬好后,平阳公主又令部众乘夜色从关上全部倒入关前沟壑中。次日,娘子关前沟壑中米汤横溢,敌人哨兵发现后,疑为马尿,急忙报告主帅。主帅出帐观望,只见城楼上旌旗招展,军民喊声震天,战鼓擂动,便错误地判断援兵已到,由于害怕中了埋伏,敌人最终不战而退。待得知此乃平阳公主的疑兵之计时,太原的援兵已到,他们只能望洋兴叹了。 平阳公主的勇敢为她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和推崇。明代大诗人王世贞曾伫立娘子关头,挥笔成诗: 夫人城北走降氐, 娘子关前高义旗。 今日关头成独笑, 可无巾帼赠男儿。 许多年来,关于她的诗文长久地为人传诵着,关于她的传说长久地为人讲述着,娘子关也成为人们寻芳吊古的胜地,直到今天。 ◎ 死亦荣光,盖棺难定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2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是以军礼下葬的。“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当时礼官提意见说女人下葬用鼓吹与古礼制不合,高祖李渊反驳他:“鼓吹就是军乐,以前平阳公主总是亲临战场,身先士卒,擂鼓鸣金,参谋军务,从古到今何尝有过这样的女子?以军礼来葬公主,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特地破例以军礼下葬平阳公主,并且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 “昭”。这就是后世称她为“平阳昭公主”的由来。平阳公主,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 ◎ 众说纷纭由于史无可考,所以平阳公主的一些基本情况,众说纷纭。 1、死因: 是战死还是病死? 百度某人提得: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11月,李渊派李建成统兵讨伐刘黑闼,开始双方互有胜负。直到 12月25日才将其彻底击溃。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就在前线,当然会率部参战。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于此时,则其尸体运回长安差不多要半个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准备工作也差不多半个月。则时间上也吻合。 我对此观点表示怀疑,我觉得,唐平定天下之后,平阳基本还是没有再参与战争了,毕竟那个时候还有有很多不可避免的偏见,让一个公主总是领兵在外,甚至是还有身孕在身的情况,可能性已经不大了。尤其是武德四年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窦建德之后,唐朝也度过了紧缺武将的年代了。还有,公主以军礼下葬的时候,是有人提出疑义的,如果当时她还在统兵,是战死沙场的,那么以军礼下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谁还会对这个唧唧歪歪?当时李渊的回答是:“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就是说公主统兵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 排除战死的,那么剩下的就是病死或者其他意外而去世的,两唐书资治通鉴都没有提到她的死因是意外因素导致,那么病死的可能就很大了,考虑到李家有高血压冠心病的遗传史,忘了哪部正史或者野史看到说李元吉曾在老爹面前诋毁李二说他气死姐姐(其实这娃也挺可怜的,从小爹不疼娘不爱的,估计还是做姐姐的多疼他点),那么平阳公主死于心脏病突发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再看一下新唐书的公主列传,巴陵公主,就是平阳公主小儿子柴令武的老婆,在李世民的女儿中排第七,具体出生日期不详,但是排第五的长乐公主有记载,是武德四年,那么往后推两年的话,巴陵公主大约生于武德六年左右。巴陵公主和柴令武是皇家的表兄妹婚姻,年龄应该相仿,那么,柴令武的出生也大约是武德六年左右,或者稍早一些。如果是这样的话,平阳公主死于难产的可能性也是有的。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她当时刚刚生下孩子,就几乎不可能出现在山西战场,那么她死于战争的可能就更小了。 关于棒子提到的李二篡改史书贬低公主,就更是胡说八道了,两唐书对平阳公主的溢美还嫌不够吗,非要无限拔高才叫正视历史?《旧唐书》让平阳公主和唐俭、长孙顺德、刘弘基这些名将合传就足够说明史官的态度了。话说唐朝的公主确实BH,平阳公主算是开先河者,难怪当时山东士族都不敢娶公主的说。 2、芳名: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当然姓李。可是她的芳名叫什么,正史上却没有记载。中国的史书对待女子的态度至五代为之一变。五代以前,不论何种女子,史书上多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除非像前秦的毛皇后那样由于前秦存在的时间极短,历史纪录未必完整而没有留下姓名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开纪录在史册中了。越是尊贵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谓的“女贼”往往在史书上被直呼其名。纪录平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平阳公主的名字和年龄。所以弄得后世写武侠小说的如黄易者只好给她胡乱起个名字叫李秀宁。 3、排行: 唐高祖李渊共有19个女儿,平阳公主排行老三。这19个女儿当然不可能都是一母所生。平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平阳公主的排行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般根据李氏兄弟的年龄差别,即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差十岁,李世民和李玄霸同年,和李元吉差不到两岁,这样推断,平阳公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 4、柴绍因何弃妻? 柴绍弃妻事出有因。 平阳公主在李渊太原起兵前就嫁给了柴绍。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起兵前让家人亲戚逃回太原,其中包括儿子建成、元吉,女婿柴绍等人。这时柴绍和平阳公主在京城洛阳(柴绍家在洛阳),柴绍接到李渊的信后,对平阳公主说:“你老爸要造反,我想去和他会合。我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会有危险,你说怎么办?”平阳公主立刻说:“你尽管一个人走,我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到时候自有办法。”于是柴绍就丢下老婆独自逃走了。 不过话说回来,当时估计确实情况紧急,路上说不定好还要和人打架,带着个女人逃命估计很难。史书记载,李家最小的孩子,李渊的妾万氏所生的李智云,当时只有十四岁,李建成觉得带这么小的弟弟逃命很困难,就没有带他一起走,这样,他被隋室官吏捉住,送了命。另外李家还有一大堆女眷和孩子,在十四岁的李智云都不能携带的情况下,很难想象她们能够跟着李建成李元吉一起逃跑。如此看来,李建成抛弃幼弟逃亡太原,也不是什么不可以原谅的事,作一个猜测,在当时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他只能带少数有勇力的人逃走而已(李元吉虽然年纪也不算大,十六岁,但他是李家兄弟里最强悍的一个,应该能和李建成一起走)。其他的人,大概包括李建成自己的子女吧(李建成当时已经29岁),李建成也是带不走的!所以柴绍扔了老婆跑掉,并不被人诟病,也没有说李渊因为这样不高兴。 无论如何,现在平阳公主已经被老公丢下一个人留在洛阳,不过如果她被捉住就不是平阳了。大概当时确实对李氏的女眷不太在意,她又是嫁出去的女儿。也正因为柴绍这一弃,才成就了平阳公主的这段光荣史。 ◎ 相关史料《旧唐书·列传八》有如下记载:平阳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所生。义兵将起,公主与绍并在长安,遣使密召之。绍谓公主曰:“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后患,为计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绍即间行赴太原。公主乃归鄠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时有胡贼何潘仁聚众于司竹园,自称总管,未有所属。公主遣家僮马三宝说以利害,潘仁攻鄠县,陷之。三宝又说群盗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各率众数千人来会。时京师留守频遣军讨公主,三宝、潘仁屡挫其锋。公主掠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士,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者甚众,得兵七万人。公主令间使以闻,高祖大悦。及义军渡河,遣绍将数百骑趋华阴,傍南山以迎公主。时公主引精兵万余与太宗军会于渭北,与绍各置幕府,俱围京城,营中号曰“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于他主。六年,薨。及将葬,诏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太常奏议,以礼,妇人无鼓吹。高祖曰:“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得无鼓吹!”遂特加之,以旌殊绩;仍令所司按谥法“明德有功曰昭”,谥公主为昭。 子哲威(柴哲威),历右屯营将军,袭爵谯国公。坐弟令武(柴令武)谋反,徙岭南。起为交州都督,卒官。令武尚巴陵公主(即北景公主),累除太仆少卿、卫州刺史,封襄阳郡公。永徽中,坐与公主及房遗爱谋反,遣使收之。行至华阴,自杀,仍戮其尸。公主赐死。 《新唐书·诸帝公主》有如下记载: 平阳昭公主,太穆皇后所生,下嫁柴绍。初,高祖兵兴,主居长安,绍曰:“尊公将以兵清京师,我欲往,恐不能偕,奈何?”主曰:“公行矣,我自为计。”绍诡道走并州,主奔鄠,发家赀招南山亡命,得数百人以应帝。于是,名贼何潘仁壁司竹园,杀行人,称总管,主遣家奴马三宝喻降之,共攻鄠阝。别部贼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各持所领会戏下,因略地盩厔、武功、始平,下之。乃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勒兵七万,威振关中。帝度河,绍以数百骑并南山来迎,主引精兵万人与秦王会渭北。绍及主对置幕府,分定京师,号“娘子军”。帝即位,以功给赉不涯。武德六年薨,葬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路、麾幢、虎贲、甲卒、班剑。太常议:“妇人葬,古无鼓吹。”帝不从,曰:“鼓吹,军乐也。往者主身执金鼓,参佐命,于古有邪?宜用之。” 《唐会要·公主杂录》有如下记载: 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义兵起,公主于鄠县庄,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略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甚众,得兵七万人。公主间使以闻,使者至,高祖大悦。及义军渡河。公主引精兵万馀,与太宗会于渭北,与其驸马柴绍,各置幕府。营中号为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于他主。及薨,追谥曰昭。 ◎ 相关影视形象姚采颖 饰 平阳公主(《风尘三侠之红拂女》) 杨 怡饰 平阳公主李秀宁(《大唐双龙传》) 张 蓓 饰 平阳公主(《唐太宗李世民》) 应采儿 饰李秀宁(《大唐双龙传之长生诀》)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