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店乡 |
释义 | 平店乡是豫东平原农业大乡之一,是河南省确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乡政府位于商水县城东南11公里处,全乡总面积60多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53507口人,58073亩耕地。全乡建有4个大型农贸市场,1个农机专营市场。 简介平店乡是豫东平原农业大乡之一,是河南省确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乡政府位于商水县城东南11公里处,全乡总面积60多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53507口人,58073亩耕地。 该乡境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固定电话、无线广播村村通,移动电话无盲区,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数字通讯信息网络。全乡建有4个大型农贸市场,1个农机专营市场,初步呈现了货畅其流、百业兴旺的改革开放新格局。 平店乡素有“尊师重教乡镇”之美誉,全乡投资300多万元为一中、二中建6幢教学楼,在校生4000余人。1995年以来,全乡中师中招分数上线率占48%以上,居全县之首。1999年全乡顺利通过国家“普九”验收。 该乡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里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遗址“顿国城”、白塔寺柏林及袁世凯家族墓碑。相传西汉时期,“白塔寺”是皇妃娘娘为避邪而建,既有富丽堂皇之寺院,又有古典精致的“白云塔”和“龙虎桥”。国内外客商曾多次来此考察,开发前景十分看好。 平店乡具有优越的水利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清水河、孙洼沟贯穿南北,临路干渠纵贯东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芋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瓜菜、烟叶、芝麻、花生等。 行政区划平店乡下辖村:戚楼村、后李村、后刘楼村、杜庄村、文寨村、秦黄村、东海子涯村、吴吉屯村、刘桥村、刘雒庄村、程岗村、王老家村、半河桥村、李岗村、东邓店村、刘营村、袁庄村、胡庙村、葛楼村、施营村、赵庄村、刘大庄村、王坡寨村、平店村、小曾庄村、广投庄村、东朱庄村 经济状况乡党委、政府通过狠抓农业结构调整,现已建成优质小麦、温棚瓜菜、食用菌、小杂果等4大生产基地。全乡年产优质小麦(包括黑小麦)18000吨,芝麻、绿豆等小杂粮6000吨。优质烟棉总产达2000余吨。蔬菜以美国西芹、番茄、黄瓜、青刀豆、泰国架豆为主,年产各类鲜菜5万吨;瓜果以无籽西瓜、日本甜柿、石榴为主,年产量达5000吨。 该乡饲草、人力资源条件得天独厚,畜牧养殖业久负盛名。乡里多方引导,积极扶持,畜牧业现已成为全乡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全乡每年出栏商品猪35000头,山羊6000只,肉牛3000头,年产鲜蛋50万公斤。杂交波尔山羊、小尾寒羊、黑凤鸡、獭兔、水蛭等特种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该乡历届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强农重工、搞活流通、科教兴乡、开放带动”的指导思想,通过带领全乡人民团结拼搏、务实苦干,两个文明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2001年,全乡财政收入3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10元。先后被授予省级“科普示范乡”、市级“治安模范乡”、“科技示范乡”等称号,连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信访工作”、“教育工作”、“企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先进单位。 该乡狠抓农业产业化生产,紧紧围绕当地农产品资源,大力兴办“农”字号企业,全乡现已兴办面粉、板材等加工企业10个,年产优质面粉50万吨,半成品板材10万吨,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 发展措施商水县平店乡党委、政府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乡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采取抓特色、促品牌,抓加工、促流通,抓转移、促聚集,抓基础、促开发,抓改革、促减负,抓素质、促技能“六抓六促”工作举措,推进了全乡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 抓特色促品牌该乡紧紧围绕东邓店大棚蔬菜、王坡寨优质小麦、袁庄萝卜、胡庙西瓜、各楼生猪等特色优势产业做文章,精心打造名、优、特、新农产品品牌。如今,该乡的优质小麦可直接装车外调省内外,杂交商品猪被上海等地的肉联厂订购或通过外贸出口。 抓加工促流通该乡根据本地粮食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扶植了20多家粮食购销大户、6个现代化面粉加工厂及一大批种养加专业户,解决了农民存粮难、卖粮难、赚钱难问题,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和顺利进入市场销售。 抓转移促聚集该乡把集镇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已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平店中心集、白塔寺集、雒庄集、马庄桥工贸小区“四点一线”的格局。全乡“集市经济”牵引和聚集作用明显,现已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左右。 抓基础促开发该乡每年拿出8万~10万元,不断对农村桥、涵、闸、沟、渠等基础性设施进行改善,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间接增收。 抓改革、促减负。该乡本着“减负就是增收”的原则,切实把推行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作为民心工程,2002—2003年共为农民减轻负担600多万元,人均减负128元。按照上级政策要求,2004年农业税率下降3个百分点,仅此一项,该乡5万多亩耕地又可为农民减轻负担150多万元。同时,该乡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向种粮农民兑现直补款70多万元。 抓素质促技能该乡十分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通过采取以会代训、专家讲课、职业培训等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全乡农民适应市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全乡8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都掌握了1~2项实用致富技术,120余名农民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文化科技知识已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特色产业该乡一些经济能人根据本地妇女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实际,积极外出考察联系,先后从上海、浙江等沿海地区大型渔业公司引进了渔网加工技术项目。他们首先与一些渔业公司签订来料加工合同,定期领取原料。然后纷纷投资在自家庭院建起渔网加工培训基地。 该乡妇联主任刘瑞介绍,渔网加工简便易学,妇女老幼都可参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这些经济能人通过建立加工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瞄准妇女群体,既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又避开了市场风险。 渔网加工项目的引进,为全乡广大农村妇女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平台”,涌现了一批“渔网编织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同时,该项目也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广大妇女三五成群或几人一伙,在领网、加工、交货等环节比学赶帮、团结互助,形成了你追我赶加工渔网同奔致富路的局面。 商水县平店乡党委、政府在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切实把转移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又一关键措施,通过多轮驱动强力推进,全乡人力资源优势已转化为资本优势和经济优势。 搞好引导教育,大力组织劳务输出。该乡有关部门及时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中介服务,全乡每年均有一批女工赴新疆“淘金”;各行政村和一些务工经纪人积极为本村青壮年劳力牵线搭桥,每年春节过后,一拨又一拨的农民奔赴北京、天津、石家庄及沿海各大中城市务工经商。2008年上半年,全乡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人数比去年增加5%。 支持企业发展,就近吸收当地劳力。该乡党委、政府积极优化乡镇企业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全乡个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胡庙村大型“龙头”面粉厂,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现已安排本村剩余劳动力40余人;夏永富预制构件厂诚信经营、产销两旺,所安排的20多名劳动力不出家门就有稳定的收入。 建好集贸市场,鼓励农民合理流动。该乡党委、政府把改造集贸市场、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民心工程”认真抓好,有效地推进了小城镇建设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一些有条件的农民纷纷到小集市上从事第二、三产业,既拓展了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又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全乡个体私营业户已发展到500余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人均非农收入300多元。 城镇建设商水县平店乡党委、乡政府立足乡情,采取切分“蛋糕”、激活“死潭”、营造“洼地”三大举措,走出了一条提高城镇化水平、促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切分“蛋糕”,发挥裂变作用。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该乡本着因地制宜、尊重传统的指导思想,对原有马路市场进行了搬迁改造,建成了西起刘营东至李岗的一体化综合集贸市场,扩建改造了白塔寺集贸市场和雒庄集贸市场,使原有小集贸市场得以加宽拉长,提升了层次,扩大了容量。该乡对地处3个集市之间的马庄桥工贸市场大力扶持,该地现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粮食购销加工集散地,并带动了饮食、运输、建筑等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激活“死潭”,打造发展平台。搞建设离不开投入,没有钱如死水一潭。为此,该乡积极运用市场手段,盘活资产存量,吸纳民间资本。近年来,乡供销社、计生办、轧花厂、农机站率先投资60多万元,装修和新建临街门面房80余间。民间资本也走出“死水”状态开始流动,1996年至今,群众投资已超过250万元,共新建门面房300多间。2000年以来,该乡采取招商引资搞商贸房产开发的办法,累计投资超过60万元,新建临街楼房40多间,焊铸防雨遮阳大棚16000多平方米。就这样,基础差、底子薄的平店乡小城镇建设也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营造“洼地”,形成聚集效应。平店乡在城镇建设中十分注重优化环境,在硬件建设上实现了通车、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在软件建设上,出台了“四优先”政策,即为个体私营企业优先提供场地、优先办理证照、优先提供服务、优先兑现税费返还奖励。乡里还因势利导,采取文化搭台、物资交流等办法繁荣农村集市贸易,使小城镇建设成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该乡已拥有各类非公有制企业12家,新增个体工商户300多家,年商品交易额逾8亿元,直接或间接从事商贸流通的农户有1600多户,年户均收入8000多元。 计生工作一是积极构筑医疗保障。该乡共有5200多名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其中,计生家庭参合6000余人,参合率达100%。二是积极构筑社会养老保障。投资130多万元,改建1所敬老院、新建1所敬老院,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40%以上;同时积极为107名“计生老人”申报落实奖励扶助,并优先安排入住敬老院,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三是积极构筑低保救助保障。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为基础的,临时救助为补充,各种优惠政策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了村不漏户、应保尽保。已发放低保救助60多万元。其中,计生家庭低保救助金额占20%左右。四是积极构筑义务教育保障。在严格认真落实“两免一补”基础上,深入开展了“爱心助学”、“贫困生帮扶”、“关爱女孩”、“情系留守儿童”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为8000多名中小学生发放“两免一补”资金60多万元,其他助学资金20多万元,其中帮扶贫困计生家庭子女、留守儿童260余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