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安县 |
释义 | 平安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东靠乐都县,西连湟中县和西宁市,南与化隆县为邻,北隔湟水与互助县相望。全县南北长33.6千米,东西宽23千米,总面积750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2004年)。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少数民族。平安县辖3个镇、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县人民政府驻平安镇,距省会西宁35千米。邮编:810600。代码:632121。区号:0972。拼音:Ping'anXian。 中文名称:平安县 外文名称:Ping'anXian 所属地区:中国 青海省 下辖地区: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 面积:750平方千米 人口:11万(2004年) 著名景点:洪水泉清真寺、峡群寺森林公园、峡群林场、夏宗寺 区域概况平安县位于青海省东都,海东地区中心腹地,为海东地委、行暑所在地。地理位置东经101°49’——102°10’、北纬36°15’——36°34’之间,南北长33.6公里,东西宽23公里,平均海拔2066—2300米。县城年平均气温6.4℃,年降水量300—600毫米之间。西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东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200公里。县域总面积769平方公里,人口11万,辖八乡一镇。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平安镇,邮政编码:810700,电话区号:0972 。 平安县于1979年5月12日建制,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湟水中游南侧,海东地区中心腹地,东与乐都县相邻,西与湟中、西宁市毗连,南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北与互助县隔河相望,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200公里。为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 是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县域总面积769平方公里,辖6乡3镇111个行政村,共有汉、回、藏、羌、土、黎、白、苗、壮、侗、土家等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3.4%。县城年平均气温6.4℃,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之间。2004年底人口11.16万,国内生产总值9153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391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73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2元,总播种面积10349公顷,粮食总产17712吨,油料总产7902吨。地方财政收入2882万元。 平安县也是海东地区交通运输业的中心。铁路、公路、航空等齐全。兰青铁路和109国道东西贯穿县域而过,兰西高速公路横穿县城全境,临平一级公路和平安至互助县公路直插南北,形成“十”字形交通网。有铁路转运站一处,是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运输基地,平安铁路货场一处,年吞吐量超过30万吨以上。县城距西宁机场仅8公里,机场可降落大中型客机,已开通北京、广州、西安、乌鲁木齐、拉萨、上海、 沈阳、成都等航班。每日运送旅客的班车达100余班次。平安火车站就在县城中心,接送旅客十分便利。 平安县内金融服务机构完备,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服务网络。通讯事业发达,已开通10000门数据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及移动电话。海东供电局设在平安县城,境内有330千伏安变电站l座,110千伏安变电站2座,35千伏安变电站3座,电网覆盖全县,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充足。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商业网点及贸易市场体系健全,现有宾馆3家,公园2处,各种服务行业及餐饮娱乐业兴旺,距县城25公里的夏宗寺森林公园四季长青,郁郁葱葱,宛如仙境,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削发皈依的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佛教寺院——夏宗寺就座落在此林区,还有建于明代的著名的洪水泉清真大寺 。瑰丽的佛教文化,秀丽的山川,宜人的景色,雄浑神奇的高原自然风光及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人流连忘返。 平安县城区面积已达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13.6平方米。从历朝历代的历史来看,平安地区属军事重镇和交通驿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平安现辖区内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党员。 1949年9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军600余人进驻平安镇南村,1949年9月5日平安地区宣告解放, 隶属湟中县管辖,1960年至1962年4月归属西宁市所辖,设立平安区委(县级),辖平安、小峡、三合及互助县的哈拉直沟、红崖子沟、高寨等 6个公社,1962年5月又划归湟中县管辖,设立平安工委,辖平安、三合、洪水泉、沙沟、寺台、石灰尧、古城、巴藏沟等 8个公社。1963年小峡划归湟中,归平安工委。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划出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1980年增加寺台和巴藏沟两公社,即八乡一镇。2000年将小峡、三合两乡改设为镇,即现在的6乡3镇。 历史沿革平安县自古交通便利,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汉羌争夺的焦点地区,东汉时期的汉羌之战(大规模的就有三次之多)一直伴随到东汉灭亡,平安县自古号称“血泪之城”。据史书记载,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这里设安夷县,隶属于金城郡,东汉护羌校尉便驻守在这里。宋代筑有宗哥城,喃厮罗以之为都建立地方政权。明洪武十九年(1368)设平戎驿,嘉靖元年(1522)建平戎城。清代改为平安镇,其名沿袭到今天。平安唐称宗哥城,宋称龙文城,明称平戎城,清称平安驿。清改名为平安镇,属西宁县。平安县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1946年平安镇划归湟中县。解放初为湟中县第二区、第十区、第十一区辖地。1958至1960年为红星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设平安行委。1978年从湟中县析平安、小峡、洪水泉、石灰窑、三合、沙沟、古城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隶属海东地区。正式成立于1979年5月12日。 1996年底,全县辖平安镇和小峡、三合、寺台、洪水泉、石灰窑、沙沟、巴藏沟、古城8个乡,111个行政村。其中沙沟、洪水泉、古城、石灰窑、巴藏沟5个乡改为回族乡。县人民政府驻平安镇。平安县辖1个镇、3个乡、5个民族乡。平安县全县东西23千米,南北33.6千米,海拔2100-2300米之间,海拔最高点境南附中伊山顶峰4466.7米,最低点境东张家寨河湾2066米,年平均气温0.3-6.8度,年降水量300-400毫米之间。全县总面积76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7平方公里。境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蒙、羌、土、黎、白、苗、壮、侗、土家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24%。兰青铁路、兰(兰州)西(西宁)高速公路、109国道、省道平化路、平(平安)阿(阿岱)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横穿县内,西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有年吞吐量20万吨以上的平安铁路货场,县城距西宁曹家堡机场8公里。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受戒地夏宗寺,省级文物单位、西北地区特色建筑洪水泉清真寺远近闻名。 平安县是西宁市的卫星城市,古西宁八景之一的峡口,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要地,峡口所在的平安县,1979年设县,并成为海东行署所在地。在古代历史上平安一直是和西宁唇齿相依。也是西宁通往内地最重要的驿站。 不道平戎驿,风光隽可人。 绿杨临水润,红叶染霜匀。 俗俭民衣褐,天寒屋积薪。 晴川鸭头碧,随处浣征轮。 这是清代诗人斌良所作的《平戎驿》,平戎驿就是平安驿,也就是现在的平安县。这首作品是他出任西宁道路经平安时所写。西宁不论是文化角度还是军事经济等角度,都是举足轻重的地方。西宁包括附近县镇村落的地名多有“营”字也说明了西宁屯兵的历史。西宁城的源头大概就是从屯兵开始。在往上,西宁的源头在哪里?就像那首《黄河源头》唱到的一样: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擀毡姑娘的歌喉里。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牧羊汉子的酒瓶里…… 平安县在古代历史上最早叫安夷县(自汉神爵二年建县至北魏废,先后历经386年)。海东地区河湟谷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机遇,有了这样一个传递春秋,传递音信,传递平安的驿站,这方地域在漫长的岁月里担负了特殊的使命。河西走廊一旦因故阻塞,此地就成了丝绸南路青海道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成了历代帝国安边抚夷的要塞。 平安县是唐蕃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织融合神奇又多彩的钮结;在西部高原,作为气候相对温和湿润的谷地,这里也是古代文明和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由于它处在历史地理的重要关节,就注定着必将成为风云际会之地,被载入历史典籍,一次又一次扮演了边关重驿的角色。在平安这个美丽多彩的纽结上,积淀着多种文化的瑰宝,闪耀着多民族文明的辉光。 西来的风,东来的雨,熏陶滋润了这一方土地,文化的血脉在这里流转跃动,催开了一朵又一朵艺术之花,装点了古驿的风情和古驿人们的生活。全长近一公里的平安县文化长廊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整个文化长廊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汉、藏、回各民族文化相结合,立足平安,面向青海,展现灿烂文化,勾勒出了一幅“唐蕃古道”、“丝绸南路”的历史画卷;史前的彩陶,羌女牧羊,吹拉弹唱等一座座文化雕塑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体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民族和睦一家的历史画卷。曾蒙蔽了多少历史烟尘的古驿,现已成为湟水岸边一颗璀璨明珠,日益放射出耀目的光彩。 平戎驿是它过去的名字 西风古道上曾经传递过 中原与西域悲壮千古的岁月…… 这是一位河湟诗人的咏叹。湟水奔流,昼夜不舍。河岸上,一个古老驿站守望在岁月深处。鼙鼓烽火,羌笛胡笳,炊烟牧歌,社燕秋鸿,演绎了一阕宏大的时空交响。而它在古道边默默地经历和见证了这悲壮雄浑、苍凉峻厉的沧桑岁月。 行政区划平安县辖3个镇、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平安镇 是海东行署、平安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东北部,湟水南岸。人口4.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羌、土、黎、白、苗、壮、侗、土家等少数民族。面积106.9平方千米。辖白家、沈家、窑房、杨家、西营、西村、中村、南村、大路、东庄、上庄、张家寨、上滩、红岭、东村15个村委会和变压器厂、棉纺织厂、地质九队、有色金属七队、地质部基地、一七四处、乐都路、海东路、平安路、湟中路、化隆路11个居委会。始建于民国,原称平中驿镇,由西宁县所辖,1946年隶湟中县。1949年沿旧制设平安乡,1958年为先锋公社(后改平安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更名为平安镇。 石灰窑回族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3千米。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38.5%。面积80.4平方千米。辖下河滩、石灰窑、业隆、唐隆台、黎明、上法台、上唐隆台、窑庄、下法台、阳坡山、石挂寺、宜麻、处处尔沟、红崖14个村委会。始建于民国时期,原称唐隆台乡,隶属西宁县。1946年归湟中县。解放初为湟中县第二区、第十一区辖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红星公社(后改三合公社)辖地。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1年分设石灰窑公社。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4年复称石灰窑乡,同年8月改设石灰窑回族乡。 三合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回族等。总面积74.5平方千米。辖张其寨、骆驼堡、东村、西村、冰岭山、新庄、三合、条岭、索尔干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高强乡,1953年改为三合乡,1958年成立红星公社(后改三合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4年改称三合乡。 古城回族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1千米。人口1.1万,以汉族为主,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41.4%。面积111.9平方千米。辖总门、山城、角加、木场、古城、扎门、六台、牌楼沟、黑林滩、新庄尔、沙卡、石壁、北村、且尔铺14个村委会。沿旧制于1953年改设古城乡,1958年并入红星公社(后改三合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1年分设古城公社,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4年复设古城乡,同年8月改设古城回族乡。 小峡乡 位于县境西端,湟水河南岸,路县府驻地25千米,距省会西宁市10千米。人口1.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蒙古族等。总面积73.1平方千米。辖石家营、上红庄、下红庄、上店、下店、三十里铺、王家庄、红土庄、百草湾、柳湾、西上庄、古城崖12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 平安县。 制设小峡乡。1958年并入先锋公社(后改平安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4年复设小峡乡。 寺台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1千米。人口0.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总面积89.8平方千米。辖仲家、新安、湾子、寺台、翻身、庄廓、窑洞、邦业隆、瓦窑台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属高强乡辖地(后改三合乡),1953年从三合乡析置寺台乡,1958年并入红星公社(后改三合公社),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0年由三合公社析置寺台公社,1984年改设寺台乡。 沙沟回族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0.9万,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50%。面积89.9平方千米。辖石沟沿、大寨子、树尔湾、沙沟、芦草沟、侯家庄、中庄、桑昂、牙扎、四方顶10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新庄尔乡,1958年并入先锋公社(后改平安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1年分设沙沟公社,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4年改设沙沟乡,同年8月改设沙沟回族乡。 洪水泉回族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7千米。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35%。面积74.1平方千米。辖硝水泉、槽子、米子湾、井尔沟、黄鼠湾、永安、洪水泉、沟滩、韭菜沟、北岭、阿吉营、沙义岭、永固、马圈、拉树岭15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洪水泉乡,1958年并入红星公社(后改三合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1年分设洪水泉公社,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4年,改设洪水泉乡,同年改设洪水泉回族乡。 巴藏沟回族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0.4万,以汉族为主,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31.6%。面积68.8平方千米。辖上郭尔、堂寺尔、下郭尔、上马家、清泉、下马家、河东、李家、索家、巴家、上星家、下星家、尔观13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为新庄尔(沙沟)乡辖地,1958年并入先锋公社(后改平安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0年从沙沟公社析置巴藏沟公社,1984年设巴藏沟乡,同年改设巴藏沟回族乡。 2000年,平安县辖1个镇、3个乡、5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人,其中:平安镇48715人、小峡乡10183人、三合乡6391人、寺台乡5462人、洪水泉回族乡6429人、石灰窑回族乡7149人、古城回族乡10056人、沙沟回族乡8632人、巴藏沟回族乡3849人。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小峡乡、三合乡,分别设立小峡镇和三合镇。 2001年底,平安县辖3个镇、1个乡、5个民族乡,5个居委会、110个村(牧)委会。 平安镇 驻平安,辖5个居委会(乐都路、海东路、平安路、湟中路、化隆路)、14个村(牧)委会(张家寨、东庄、上庄、大路、东村、中村、西村、南村、杨家、窑房、沈家、白家、西营、上滩)。 小峡镇 驻下店,辖12个村(牧)委会(石家营、上红庄、下红庄、上店、下店、三十里铺、王家庄、红土庄、百草湾、柳湾、西上庄、古城崖)。 三合镇 驻三合,辖9个村(牧)委会(张其寨、骆驼堡、东崖头庄、西崖头庄、冰岭山、条岭、祁新庄、三合、索尔干)。 寺台乡 驻寺台,辖9个村(牧)委会(仲家、新安、湾子、翻身、寺台、庄廓、窑洞、帮业隆、瓦窑台)。 洪水泉回族乡 驻井尔沟,辖15个村(牧)委会(硝水泉、槽子、糜子湾、永安、洪水泉、沟滩、井尔沟、韭菜沟、北岭、阿吉营、沙义岭、永固、拉树岭)。 石灰窑回族乡 驻石灰窑,辖14个村(牧)委会(下河滩、石灰窑、业隆、唐隆台、黎明、上法台、上唐隆台、尧庄、下法台、阳坡山、石挂寺、宜马、处处尔沟、红崖)。 古城回族乡 驻古城,辖14个村(牧)委会(总门、山城、角加、木场、古城、扎门、六台、牌楼沟、黑林滩、新庄尔、沙卡、石碑、北村、且尔甫)。 沙沟回族乡 驻沙沟,辖10个村(牧)委会(石沟沿、大寨子、沙沟、桑昴、芦草沟、树尔湾、侯家庄、中庄、牙扎、四方顶)。 巴藏沟回族乡 驻索家,辖13个村(牧)委会(上郭尔、下郭尔、堂寺尔、上马家、清泉、河东、李家、下马家、索家、巴家、上星家、下星家、尔官)。 2005年,平安县辖3个镇、1个乡、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寺台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 2006年8月,平安县撤销寺台乡,并入三合镇。 地理气候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部分地区海拔2066—2300米之间。高山分布在本县南部,自西向东横亘有阿伊山、泥旦山、顶帽山、青沙山、八宝山,海拔3100—4166米。 有东沟、六道沟、老虎沟、东叉沟、西又沟等12条沟岔,沟岔水系沿高山北麓分别流出,汇入祁家川沟、白沈沟和巴藏沟三条大沟,成为山峦起伏、山川相间的主要河谷地带。连绵起伏的地势,使境内气候复杂多样,构成了农业生产在空间上比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形成被当地群众习惯称谓的川水、浅山、脑山三大农业类型区。 平安县属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日照28644小时,日均7.7小时。年总太阳辐射量变化在140.3—152.2千卡/平方厘米的范围内。年平均气温7.6℃,最热月平均气温19.2℃(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5.6℃(1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4.8℃;年极端高温为31.5℃(7月15日);年极端低温为一16.7℃(1月10日)。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年降雨量310.1毫米,年蒸发量1836.3毫米,为降雨量的8倍,无霜期218天。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全县总面积769.15平方公里(合115.37万亩),有耕地面积31.36万亩(水浇地6.23万亩,浅山地18.69万亩,脑山地6.45万亩),人均耕地2.63亩,可利用草场面积75.万亩。 矿产资源 县境内已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有18种,有石膏、钙芒硝、铁、镍、磷、石灰石、透辉石、黑云母、高龄土、花岗岩、煤、砂金等矿种。 水利资源 水利资源较为丰富,湟水河径流量14070万立方米;祁家川沟、白沈沟、巴藏沟三条沟岔的年均径流量8060.23万立方米,县域内6座小型水库有效库容870万立方米,对发展我县农田水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仍无法满足全县农田灌溉和其它用水的需要。 社会事业 境内兰青铁路、109国道横贯东西,有铁路转运站一处是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运输基地,平安铁路货场一处,年吞吐量超过20万吨。县城距西宁机场(西宁曹家堡机场)仅8公里,机场可降落大中型客机,已开通北京、广州、西安、乌鲁木齐、拉萨、上海、成都等航班。省道平临公路纵贯南北,是通往青南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县内金融服务机构完备,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服务网络。通讯事业发达,已开通10000门数据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海东供电局设在平安县城,境内有330千伏安变电站l座,110千伏安变电站2座,35千伏安变电站3座,电网覆盖全县,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充足。 经济发展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商业网点及贸易市场体系健全,现有宾馆3家,公园2处,各种服务行业及餐饮娱乐业兴旺,距县城25公里的夏宗寺森林公园四季长青,郁郁葱葱,似如仙境,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佛教寺院——夏宗寺就坐落在此林区,还有著名的洪水泉清真大寺,使游人流连忘返。 平安县地处湟水河中游,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盛产春小麦、马铃薯、油料、蔬菜等。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大棚蔬菜,淡水养殖等新型城郊经济产业,使城乡人民的“菜篮子”日趋丰富。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固定资产超过千万元的企业已有14家,全县初步形成了以金属冶炼、农产品加工、建筑产品生产、酿造、食品为主的产业格局。二OOO年国民生产总值2.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930万元,第二产业6808万元,第三产业1.3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35亿元。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18种。主要品种有矿泉水、石膏、钙芒硝、花岗岩、透辉石、黑云母、磷铁矿、岩金等。 平安县商业贸易活跃,市场繁荣,享有西部大开发的一切优惠政策。平安县十余万各族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前来平安观光旅游、参观考察、投资兴业、携手并进、共展宏图。 经济贸易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商业网点及贸易市场体系健全,现有宾馆3家,公园2处,各种服务行业及餐饮娱乐业兴旺,距县城25公里的夏宗寺森林公园四季长青,郁郁葱葱,似如仙境,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佛教寺院——夏宗寺就坐落在此林区,还有著名的洪水泉清真大寺,使游人流连忘返。 平安县地处湟水河中游,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盛产春小麦、马铃薯、油料、蔬菜等。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大棚蔬菜,淡水养殖等新型城郊经济产业,使城乡人民的“菜篮子”日趋丰富。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固定资产超过千万元的企业已有14家,全县初步形成了以金属冶炼、农产品加工、建筑产品生产、酿造、食品为主的产业格局。二OOO年国民生产总值2.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930万元,第二产业6808万元,第三产业1.3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35亿元。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18种。主要品种有矿泉水、石膏、钙芒硝、花岗岩、透辉石、黑云母、磷铁矿、岩金等。 商业贸易:平安县商业贸易活跃,市场繁荣,享有西部大开发的一切优惠政策。平安县十余万各族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前来平安观光旅游、参观考察、投资兴业、携手并进、共展宏图。 交通通讯境内兰青铁路、109国道槽贯东西,有铁路转运站一处 是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运输基地,平安铁路货场一处,年吞吐量超过20万吨。县城距西宁机场仅8公里,机场可降落大中型客机,已开通北京、广州、西安、乌鲁木齐、拉萨、上海、成都、郑州等航班。省道平临公路纵贯南北,是通往青南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县内金融服务机构完备,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服务网络。通讯事业发达,已开通10000门数据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及移动电话。海东供电局设在平安县城,境内有330千伏安变电站l座,110千伏安变电站2座,35千伏安变电站3座,电网覆盖全县,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充足。 旅游景点平安这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景色宜人的土地愈来愈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伴随着共和国的年轮,尤其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平安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业的双手建立起了自己的新家园。如今的平安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青海高原东部的湟水谷地里,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一九七九年五月十二日,平安县成立后,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以主人翁的精神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用辛勤的汗水在这块沃土上浇灌出了一丛丛绚丽多姿的花朵。纵观今日的平安大地,农牧业生产欣欣向荣,城乡山川树木葱郁,水利事业生机勃勃,教育战线桃李芬芳,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县办工业前景喜人,医疗卫生日趋完善,财贸战线捷报频传,广播电视初具规模,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精神文明硕果累累、市政建设独具特色。 如今的平安县不仅是海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以县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诸多方面已成为全区最有诱惑力的花园式城区。翻开平安历史的画卷,遗留在平安境内璀璨的古代文化闻名遐尔,古老而精巧的建筑令人叫绝。从湟水河畔的平安县城向西南方向行约三十余公里,在临近巍峨的阿米吉日神山脚下,便是平安县远近闻名的旅游盛地峡群林场,在这块风光迷人的林地里,还有一处胜名的峭岩悬空的夏宗寺。这里层峦叠翠,林木浓郁、山泉流水、山花烂漫、景色十分秀丽。 元朝至正十九年,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乳必多杰应元惠宗之召去北京,路过青海,一度居住夏宗寺、曾给刚满三岁的宗喀巴在这里授近事戒。噶玛巴乳必多杰去世后,有位叫南安然坚巴的修行者在此建造乳必多杰的灵塔和一座佛堂。后又经过几代当彩活佛的不断努力,夏宗寺逐渐发展成为一座较大规模的寺院,以塔尔寺为母寺,历辈当彩活佛成为夏宗寺主。迄今,该寺至少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来到新建的大经堂前面,只见大经堂从峭岩陡壁拔地而起,廊柱斗拱,飞檐挑脊、天花桑井、画梁、雕栋,实在是辉煌壮观。经堂后面是依着山岩叠起的七层佛殿,中间的殿堂内供奉一座佛塔,内藏宗喀巴在该寺青灯黄卷吟佛经时用过的袈裟和靴子。经堂后面的山崖上有一条栈道,可通岩顶。站在岩顶上极目远望,夏宗四周的景物尽收眼底,在这数不尽的美景中,要数寺背峭岩绝壁上的一棵松柏最引人注目。 据说,这棵松树是当年乳必多杰在此岩顶上给宗喀巴削发时,将一缕新削的发丝藏于崖腰的石缝里,就长出了这样一株柏树。全寺临水依山,由经堂、噶玛、八卦亭三个建筑群组成。沿经堂前伸出的松荫夹道再往前走,便是当年增人们护林的哨所“笨康”。从“笨康”亭放眼望去,整个夏宗林场如同披了一件绿色的薄纱,西面的山岳群峰叠翠,一条清流从峡谷潺潺流淌,从遥远的群山峻岭中闪着鱼鳞般的光泽流过崖底,在静如处业般绿色的松林、中腾起一片喧响,流向山外,宛如一位绿衣少女舞动着手中的白绫,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如今,风光迷人的峡群林场陪伴着夏宗古寺敞开热情的怀抱、迎接着四方前来观光旅游者。在峡群林场南侧,以它特有的秀色盘踞在莽莽昆仑的支脉——拉鸡山东段,山势峻险,嶙峋逶迤。成为平安、化隆两县的分水岭。一年四季,青沙山喜披青黛色的纱巾,仿佛永远耕耘着秀色春光。 洪水泉清真寺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安县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村。距西宁市30多公里,该寺以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雕刻工艺及建筑艺术而闻名遐迩,是目前青海省著名的古代清真寺文物旅游景点。洪水泉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后经5次扩建,其中以清代乾隆年间扩修工程形成现在规模。 洪水泉清真寺占地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整个寺院由照壁、山门、唤醒楼、碑楼(被毁)、礼拜殿及学房等组成。其建筑均按照中国古典汉藏寺遍形制而建,设计奇特,在建筑风格上,大量融合了汉回藏等民族的建筑艺术,尤以砖雕、木雕图案最为优美,所雕图案大部分为“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猎跃蝶舞”、“吉祥八宝、“万蝠图”等及大量南方景色。同时打破了清真寺中不能出现有眼睛的动物图案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具有我哺育清真寺中少有的独特风格,寺院坐西朝东,布局精巧,主要景观有照壁、山门、唤醒楼、礼拜殿其砖雕、木雕图案及繁多,工艺高超、建筑奇特,是一部古代民间民俗吉祥图案的宝典。 峡群寺森林公园平安峡群寺森林公园是平安县唯一的天然次生林林区,公园总面积3558公顷,是集森林与寺院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平安峡群寺森林公园包括峡群林场辖区、著名的佛教胜地——夏宗寺。林向整齐,具有成片的天然云杉、山杨纯林,少量的云桦混交林及人工青杨林。绿意盎然的白杨、零星点缀的红花、青青的草地及涓涓细流,清新自然。各种乔木高大挺拔,林地清新湿润,散发着芬芳。紫色的高山杜鹃、黄色的金露梅、白色的银露梅、叶形倚丽的茶瘭子、果红似火的天山花楸等灌木镶嵌于林间,构成了平安峡群寺森林公园独特的自然景观。 平安峡群寺森林公园内有众多珍禽异兽,如狍鹿、猞猁、獐子、野狐、野兔、野鸡、梅花鹿等;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如蕨菜、蘑菇、鹿蕨菜、石花菜等;药用植物有大黄、黄芪、党生、秦艽等。旅游区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气候凉爽,是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的深山仙境。 夏宗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削发为僧并拜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四世活佛若比多杰为师学经的地方。相传,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有汉僧法显等人赴印度求经。曾途径夏宗寺一带居留活动过。宋代夏宗静房得到扩建。为研究藏传佛教在青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也为广大旅游者和宗教信徒创造了朝觐游览的广阔天地。 平安峡群寺森林公园门票:30元 平安峡群寺森林公园荣誉:国家AAA级景区 峡群林场峡群林场是平安县唯一的天然次生林林区,林向整齐,具有成片的天然云杉、山杨纯林,少量的云桦混交林及人工青杨林。绿意盎然的白杨、零星点缀的红花、青青的草地及涓涓细流,清新自然。各种乔木高大挺拔,林地清新湿润,散发着芬芳。紫色的高山杜鹃、黄色的金露梅、白色的银露梅、叶形倚丽的茶瘭子、果红似火的天山花楸等灌木镶嵌于林间,构成了旅游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区内有众多珍禽异兽,如狍鹿、猞猁、獐子、野狐、野兔、野鸡、梅花鹿等;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如蕨菜、蘑菇、鹿蕨菜、石花菜等;药用植物有大黄、黄芪、党生、秦艽等。旅游区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气候凉爽,是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的深山仙境。 平安县平安门平安县平安门休闲绿地建设工程位于平安县城泉水沟西、一七四专用铁路东、兰青路南、北侧。占地面积2.47公顷。其中(南12000m2,北侧12700m2),总占地面积24700m2。该项目以“平安门”、“平安钟声”、“平安泉水”为主题,突出展现城市入口区的形象,集中展现西北高原的文化、景观、生态特色。使平安门成为海东地区及青海省的东入口。工程建设以“平安门”为核心,南侧以“平安泉水”、“平安钟声”为休闲绿地主骨架,北侧以“民俗展馆”、“民俗主题雕塑”为主要建设内容,利用现有泉水、塑山瀑布将水引入人工湖中,形成自然流淌的清泉水面。绿化树以柳树、丁香为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景观。 平安县城市建设自2005年以来步入了快车道,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快速发展,成为全省州县城市建设的佼佼者。受到了各级领导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表扬称誉,获得了国家建设部授予的“全国城市管理先进集体”、青海省建设厅授予的“青海省园林县城”、海东行署授予的“县城基础设施先进单位”、“城镇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先进单位”等殊荣。城市建设中突出了以打造平安品牌为特点的城市标志性建筑。逐步形成了以平安为核心的七大文化长廊:平安大道、平安门、平安广场、平安鼎、平安亭、平安钟和平安泉水,寓意平安吉祥、和谐幸福。 夏宗寺夏宗寺位于县治平安镇西南28公里处,在今三合乡寺台村所在的阿尼吉利山。“峡峻寺”、“夏峻寺”、“夏畯寺” 等,皆为藏语“夏宗”之异译。夏宗即“夏哇日宗”的缩写,直译为“鹿寨”,指鹿类生息地,言此地之幽静和林本之茂盛。这里层峦迭嶂 ,林木浓郁,兼山泉流水,山花烂漫,景色十分秀丽。历史上,它与今海南州兴海县的智革尔贝宗(赛宗山),黄南州尖扎县的阿琼南宗和乐都县南山的班摩曲宗(亦称普拉羊宗)同称为“安多四宗”,是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出名地方,故夏宗寺藏语称“夏宗珠代”,意为“夏宗修行处”。 夏宗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削发为僧并拜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四世活佛若比多杰为师学经的地方。相传,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有汉僧法显等人赴印度求经。曾途径夏宗寺一带居留活动过。宋代夏宗静房得到扩建。为研究藏传佛教在青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也为广大旅游者和宗教信徒创造了朝觐游览的广阔天地。 景区内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六月六”花儿会。 唐蕃古道上的平安驿古驿平安是古代内地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南线重镇之一,亦为赴西藏“唐蕃古道”的重要驿站。唐蕃古道是横贯我国西部, 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的“黄金路”,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唐蕃古道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通道之一,是藏汉友好的见证,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贸易往来要道,是中国七大奇迹,更是一条承载汉藏交好、科技文化传播的“文化运河”。至今在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矗立着人们曾经修建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庙,遗留着人们时代创造的灿烂文化。有研究者这样说:“它像一条长虹,将藏汉人民紧紧连在一起。” 是汉藏友好的历史见证,被誉为是民族团结的《千年平安路》。 唐蕃古道也叫馒头岭(古)驿道,今天的214国道,是1300年前的进藏之路。唐蕃古道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通大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道路,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著名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走的就是这条大道。它的形成和畅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条大道的起点是唐王朝的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终点是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和西藏4个省区,全长约3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 唐蕃古道有“丝绸南路”之称。是“藏汉友好”的见证,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贸易往来要道,是中国古代三大通道之一,是一条承载汉藏交好、科技文化传播的“文化运河”,被誉为“中国七大奇迹”。“像一条长虹,将藏汉人民紧紧连在一起” 。至今在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矗立着人们曾经修建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庙,遗留着人们时代创造的灿烂文化。 唐蕃古道——“文化运河” 的另一头,有着关于雪域草原种种史诗般壮美的传说和关于今日藏区草原新貌难以唱完的长歌。”这条古道因延伸到印度与尼泊尔,也被学者们认为是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是一条不仅驰驿奔昭、和亲纳贡、贸易交流的官驿达道,更是一条承载汉藏交好、科技文化传播的“文化运河”。千百年间,在祖国版图完整、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元641年,唐太宗派员专人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文成公主沿唐蕃古道进藏途中,不仅播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之后,公元709年,唐中宗景龙三年,应吐蕃之请,唐王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往吐蕃,从而成为唐蕃古道上的又一桩盛事。 此后,唐朝与吐蕃间使臣不断。据《全唐书》记载,仅唐太宗贞观元年之后的两百余年间,藏汉民族沿着唐蕃古道密切交往,唐蕃使臣相互往来就多达142次。贸易往来的频繁,让唐蕃古道迅速兴盛起来,并很快成为一条站驿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至今在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矗立着人们曾经修建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遗留着人们世代创造的灿烂文化遗存,传颂着数不清的反映藏汉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 十四世达赖喇嘛故居十四世达赖喇嘛故居位于青海省平安县石灰窑乡红崖村(原为湟中县祁家川当采村)。七百多年来,众多民族在这一带往来迁徙,结果使这里渐渐成为多民族混居的地区。自从1644年清王朝统治以来,回族人也成了这条山沟的居民。只有祁家川的地名还能使人想起这里的早期居民藏族祁家部落,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拉木登珠就出生在祁家川的当采村。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于公元1935年7月6日(农历六月初六,星期六,联合国国际合作社日)丑时出生于青海湟中县祁家川当采村(今青海省平安县红崖村),乳名拉木登珠。1940年,西藏地方政权认定青海省湟中县祁家川当采村的藏族农民祁却才仁和妻子德吉才仁5岁的儿子拉木登珠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全家人移居拉萨并成为西藏一个显赫的家族以后,他的家族拆掉了原来的小房子,盖起了这所当地风格的建筑。1956年以后,这里的前院成了一个小学,叫当采小学。但是这里的藏族居民。除了保持原来的宗教信仰外,已经很难看出他们和当地其他民族有什么不同了。 1935年7月6日(农历六月初六,星期六,联合国国际合作社日)出生于青海湟中县祁家川(今青海省平安县红崖村),乳名拉木登珠。拉木登珠Lhamo Dhondup,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意为“满足愿望的女神”,这暗合喇嘛教的最高宗旨:阳阴人。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出生日期1935年农历6月初6,星期6,形成时间上的“666”印记。666在基督教中被认为是魔鬼的数字,被信仰基督的人认为是邪恶、恐怖和反基督的象征。十四世达赖喇嘛一生的判国行径应验了666暗含的数字属性。 1938年拉木登珠被原西藏地方政府遴选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唯一转世灵童,后报请国民政府特准免予“金瓶掣签”,在中央政府特派大员吴忠信会同热振呼图克图的主持下,1940年在拉萨举行坐床典礼,继位为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1950年11月17日开始亲政,年仅16岁即成为藏传佛教的领袖之一。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字。10月24日,达赖喇嘛致电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公开表示拥护并执行协议。 1954年秋,达赖喇嘛作为西藏的人民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达赖喇嘛任主任委员。此时的达赖喇嘛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充分信任和人民的爱戴。但是他却并未珍惜政府给他的荣誉和人民对他的感情。 1956年11月下旬,达赖应邀赴印度参加释迦牟尼涅2500周年佛教法会,尔后在印滞留近三个月,处于分裂主义势力的包围之下。由此,他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受分裂主义分子的摆布。 1957年以后,达赖喇嘛与西藏上层分裂势力互相呼应,支持由局部逐渐扩展至全面的武装叛乱,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 1959年3月17日,达赖喇嘛出逃印度。 历史上其它平安县西汉初置平安县(今扬州金湖县唐港乡境内),属广陵郡。孺子刘婴居摄三年(公元8年),王莽废刘婴代汉自立,平安县改名为杜乡县。汉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即皇帝位。取消杜乡县名称,仍恢复旧称平安县。东汉末,为了对付孙权,曹操强令包括江淮间数十万人迁往淮北。平安县废。 《亮剑》中虚拟城市:平安县《亮剑》中有关平安县的故事:山本特工队突袭独立团团部,独立团伤亡惨重,李云龙老婆被抓。李云龙冲冠一怒为红颜,未请示上级指挥机关,集结独立团所有兵力攻打平安县城。世界上的事都充满了偶然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独立团要攻打县城,它开辟的根据地和游击区内的地方武装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就轰轰烈烈地干起来。而县城的日本守军一遭到攻击,各地的守军就要来增援,周边的几个游击区都有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国民党军的地方部队,都有人数庞大的县大队、区小队、民兵等地方武装。虽然八路军和国民党军之间根本没有协同作战的命令,八路军内部的通讯能力很差,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之间的联络也很差,周边游击区的各部根本不知道这里有个李云龙要攻击县城。但只要日军从自己眼前的据点里出来,就不能让他痛痛快快地走路,见了便宜能不占吗?于是,晋西北的八路军各部,国民党军各部,各地区的抗日武装,包括啸聚山林的土匪山大王全都卷了进去,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达到了30多万。 八路军总部也是战斗结束后十几天才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据查,有七八个主力团和大批地方部队都投入战斗,这些部队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成了李云龙战役格局上的棋子,打援的打援,伏击的伏击,忙个不亦乐乎。平安县之战的结果是,一场混战使晋西北日军损失惨重,各参战部队斩获颇丰,取得极大战果。 朝鲜地方行政区:平安平安南道(평안남도),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西北部的地方行政区。面积12,330 平方公里,人口3,597,557人。道政府所在平城市。 平安北道(평안북도),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西北部的地方行政区。面积12191平方公里,人口241万人(1993年)。1896年把平安道南北两分而成立。道政府所在新义州市。管辖3市22郡484里87洞31劳动地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