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萍乡二中 |
释义 | 萍乡二中创建于1956年8月,校名初称“萍乡县第三初级中学”,其前身是萍乡中学初中分部。当时校址在南门西侧的文昌宫(现四中内)。1957年元月1日改名为“萍乡县第二初级中学”,且在现南台小学内设立了分部。1962年9月教育网点调整,二中又并入萍乡中学,称初中部。1964年8月,再度与萍乡中学分开,校名为“萍乡市第二中学”。1969年7月学校迁至现址(市跃进路21号),同年秋季正式招收高一新生,发展为完全中学。 一、学校简介四十年来,萍乡二中先后为各类大中专院校及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近两万名初、高中毕业生,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党政干部,有建树颇丰的专家学者,有塑造灵魂的优秀教师,有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有摘金夺银的运动健将,有海外办学业绩斐然的“东方之子”,还有许许多多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的普通劳动者。 各级领导的重视,社会各界的支持,万千校友的眷眷深情,全体师生的辛勤劳动,构筑了二中辉煌的昨天和今天,并将构筑二中更加灿烂的明天。“为萍乡的奋起腾飞贡献毕生的精力”是学校全体师生和万千校友的共同信念。 二、办学理念萍乡二中办学理念: 打造精品大众教育、体现精湛管理风格 展示精干师资队伍、提供精良教育设备 培养精英万千学子、营造精诚人文关怀 教育理念:使每一个学生大有进步 让每一个教师尽展才华 承诺: 求一流质量,让学生满意;创优良校风,使家长放心;树良好形象,为社会信赖。 办学模式:升学预备教育加艺术特色教育 办学目标:规范加特色 育人目标:合格加特长 校训: 严谨、创新。严谨是立校之本,创新是兴校之魂。 干训: 廉洁、公正、高效、开拓 师训: 团结、实干、爱生、奉献 学训: 勤奋、守纪、尊师、爱校 七个懂:(特长要求突出其中一至二项) 懂乐理会识谱,懂声乐会歌唱 懂舞蹈会跳舞,懂乐器会演奏 懂美术会绘画,懂电脑会操作 懂英语会交流 八个学会(育人目标): 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办事 学会健体 学会生活 学会合作 学会审美 学会创造 七个一(具体要求): 一颗爱国心 一身好习惯 一口普通话 一手好书法 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一副健美强壮的体魄 一身文明高雅的气质 三、办学规模萍乡二中历40年风雨沧桑,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市直设备较完善。师资较雄厚的三所完全中学之一。现占地面积18454.5平方米,建筑面积17600平方米,教学班38个,学生1900余名,在职教工178人。师资结构合理,高、中级教师占教师总数三分之二,有6人获全国级荣誉称号,教学大楼三栋,理化生实验综合大楼一栋,风雨操场一个,拥有装备优良的教学微机房和语音室,图书馆藏书近三万册。各种报刊杂志达151种,有成套教工住宅115套。 四、发展历程一九五六年 丙申 1.为迎接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萍乡中学初中分部于一九五六年八月升格为萍乡县立第三初级中学,校址设在南门西侧文昌宫(现四中),共有18个教学班,学生914人,首任支部书记为彭树国.校长肖澍堂.教导主任肖钊国.雷济.总务主任文祺。 2.筹建学校教学大楼。 一九五七年 丁酉 1.元月一日改为萍乡县第二初级中学,共28个教学班,学生1400余人,有寄读生近800人,并在城外现南台小学设立分部。‘ 2.五月,开始整风学习。下学期开展反右派斗争。 一九五八年 戊 1. 九月,在五坡下大炼钢铁,学校停课两个月。部发师生在白竺上村担铁矿石,回校后又在劝贤堂与南台分部捐各设置一座小高炉。 2. 八届学生(五六年秋季入学)提前一年毕业。 3. 开展教育革命。 一九五九年 已亥 1. 是年春季招生 2. 在太和庵创办农场,搞生物实验园地。还在南台分部建立养鸡养猪实验基地。 3. 将叶家祠改建为学校办公大楼。 一九六O年 庚子 1.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师生烧窑,利用操场种植蔬菜。生物组创制营养肉,师生以饱满热情克服困难。 2.语文组被评为县先进集体。 一九六一年 辛丑 城区中学并入二中。 一九六二年 壬寅 1.八月,学校又与萍乡中学合并,重新作为萍乡中学初中分部,设18个教学班。 2.学生成绩考核,采取考查与考试两种方法,平时计分用“优秀.及格.不及格”四级。五级分制废止。 一九六三年 癸卯 1. 开展“学雷锋”活动。 2. 调整百分之四十的教职员工的工资。 3. 鹅湖开办农场,种植水稻与杉松树苗,师生定期参加劳动。 一九六四年 甲辰 1.八月,再次与萍乡中学划分开,恢复为萍乡市第二中学,设10个教学班,500余名学生,35名教职工。 一九六五年 乙已 1.开展“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活动。 2.学生周作强见义勇为,跳入水井勇救落水儿童,受到团市委表彰。 4. 寒暑假教职工参加学校的面上社教。 一九六六年 丙午 1.五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大部分教职工受到冲击。 一九六七年 丁末 1.萍乡两派文革组织武斗,学校呈瘫痪状态。 2.十月,萍乡发电厂“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 一九六八年 戊申 1.四月“萍乡第二中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开始“复课闹革命”。教职工中开展“三查运动。” 2.八月,萍乡电瓷厂“工人宣传队”接替萍乡发电厂工宣传进驻学校。 3.十月,1966年.1967年和1968年三届学生同时毕业,学生“上山下乡”.大部分教职工下放农材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一九六九年 已酉 1.七月,因原校址划给萍乡电机厂,学校迁至萍乡师范校址(即现址)。 2.增设高中部,学校改为“二二”制完全中学。 3.创办“五七工厂”,生产C618车床全部铸件以及台扇雨刮器,其中台扇生产为萍乡市第一个生产厂家。为此,市教育组在学校召开全市勤工俭学现场会。 一九七O年 庚戌 1.在芦溪排楼支农时,学生黄令云跳入河中勇救两名落水女同学,学校开展向黄令云学习的活动。 2.学生黄焕兰被评为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学校党支部吸收黄令云.黄焕兰.陆阿之三名学生为中共党员,此为第一次在学生中开展建党工作。 3.部分初中毕业生分配到驻安福县的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团锻炼。 一九七一年 辛亥 1.在井冲大队建立农场,学生每学期到农场劳动一周。 2.第一届高中生(二年制)毕业。 一九七二年 壬子 1.师生到赤山小江桥支援春插和双抢。 一九七三年 癸丑 1.三月,在福田光冲开办农场,师生每学期赴农场劳动两周。 2.八月,学校党组织由支部改为总支委员会。 3.学校恢复比较正常的教学秩序,各年级按教学计划开课。 一九七四年 甲寅 1.萍乡汽油机厂“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2.创办日用搪瓷厂。 一九五七年 乙卯 1.10月,新建三层18户教工宿舍竣工。 2.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一九七六年 丙辰 1.元月,新建四层教学大楼(共20个教室)竣工。 2.九月,学制改为五年制完全中学(三二学制)。 一九七七年 丁已 1.十二月,“工人宣传队”撤离学校。 2.调得恢复招生,学校组织学生复课迎考。学校高考成绩名列全市第一,共录取大中专53人。 一九七八年 戊午 1.高考恢复全国统一招生,高考成绩再次名列全市第一,共录取大中专83人,其中理科班学生录取人数最多。 2.张尧聪.朱森林.刘锋.刘缙.黄英奇.朱文琼.林运兴.关云梅获市颁发的教育战线先进个人奖励。 一九七九年 已末 1.撤销“革命委员会”,正式启用“萍乡市第二中学”校名。 2.高考又一次获得好成绩,高考录取大中专128人,居全市第一。 3.初二学生朱电获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组织委员会颁发的空模中学组三等奖。 一九八O年 庚申 1.三月,获江西省长白栋材签发的《江西省人政府》嘉令。 2.学制由“三二制”改为“三三”制。 3.五月,新建五层20户教工宿舍竣工。 4.学生朱电代表市参加全国青少年航空夏令营活动。 一九八一年 辛酉 1.八月,试办江西省初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彭以槐自编教改实验教材油印成册,并执教。 2.在校园南面兴建教学楼(共8个教室)。 一九八二年 壬戌 1.五月,李汉同志当选为市八届人大代表。六月,李汉,曾广健同志当选为市党代会代表。 2.参加全市青少年科技发明创造及自制教具比赛获多项获奖。 一九八三年 癸亥 1.我市教育教学研究会成立,张国英.曾广健.邓启沛.潘伟才.刘木文等当选为历史.地理.政治.英语.生物等学科教研会理事长. 2.输送飞行员3名(王伟.赖俊.张坚勤),空军地勤1名(李建佳)。 3.黄英奇荣获《文汇报》.《光明日报》.《中国体育报》联合评颁发的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奖励。 4.由省体委.教委正式命名萍乡二中为“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5.教师昌增镶代表市参加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夏令营活动。 一九八四年 甲子 1.兴建总务楼一栋(包括食堂.浴室等附属设施。) 2.李汉等18人获省市政府颁发的“从事人民教育工作三十周年荣誉证书”。 3.初中语文教改开始进行第二轮实验,自编实验教材经改后成册供学生使用。语文“自编实验教材”荣获省第三次教育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是全国14套实验教材之一。自编实验教材的同志是孙健孙.彭以槐.赖施娟.袁剑临.汤苏民.漆耕。彭以槐执教。 4.代表江西省参加九省一市“长江杯”体育比赛,同时被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进集体”奖励。 5.输送飞行员1名(晏文红)。 6.根据上级关于干部“四化”的有关精神,市教育局调整学校领导班子。 7.黄俊伟获国教委授予的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的奖励。 一九八五年 乙丑 1.彭永禄.李晓宏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首批赴东源.麻田支援老区教育事业。 2.初一(6)班学生吴海红在卫生大扫除时不幸从二楼失足附楼身亡,事故为学校敲响了安全教育的警钟。 3.十二月,电大语文学科82级萍乡二中教学班举行毕业典礼,我校12位教师获大专文凭,促进了教师在职函授进修。孙健孙.张国英等参加教学管理。 4.萍乡市体委调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布局,确定二中为省辖的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和市辖的篮球传统项目学校。 5.史凤鸣获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市优秀班主任奖励。 6.张国英当选为江西省中学历史教研会副理事长;进行公开示范教学,上海.广西.河南等省市七十多名代表参加听课。 7.六月,黄俊伟出席江西省第八届党代会(主席团成员之一)。 一九八六年 丙寅 1.学校原任领导柳斌同志,由江西省副省长调国家教委任副主任。‘ 2.在校园西面新建的一栋教工宿舍竣工(共25户)。 3.六月,首届食品加工职业毕业,市劳动人事局.教育局以及市食品厂领导莅临毕业典礼,祝贺并向41位毕业生颁发了高中及食品加工职业技术培训毕业证书。共中12位毕业生被择优分配在全民企业单位工作。 一九八七年 丁卯 1.三月,萍乡二中红十字会成立。 2.全体教师参加首次职称评定工作,曾广健被聘为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我校32人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44人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41人被评为中学初级教师。 3.吴正祥获国家体委.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优秀工作者奖励。 4.彭蜀松.曾广健.潘伟才.刘亦萍获市委.市政府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奖励。 一九八八年 戊辰 1.二月,学校综合大楼竣工验收(理.化.生实验室)。 2.学校团委获团省委“实践教育最佳组织者奖”。十二月,又获团中央“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奖。 3.二月,获省体委.省教委颁发的省体育传统项目优秀学校奖励。 4.初中学生杨敬东获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指导教师张美华。 一九八九年 已已 1.学校被批准进行校长负责制试点。 2.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最佳奖。十二月荣获省“体卫工作先进集体”奖励。 3.彭蜀松获国家教委.人事部.教育工会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奖励。 4.刘连实获国家教委授予的全国优秀校医称号的奖励。 5. 张文杉获市委颁发的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奖励。 一九九0年 庚午 1.初二(2)班学生黄志勇.奉启军.朱斌两年如一日护送残疾同学李江上学的事迹入选市委宣传部第五次评选的萍乡市十件新人新事。 2.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题写“萍乡二中”校名为“萍乡的奋起腾飞贡献毕业精力”的题词。十二月,市委书记方正平等党政府领导为我校新校门揭幕。 3.十二月,高中学生杨敬东获全国数学竞赛三等获,指导教师的张美华.熊学明.黄香宝。 4.获市教育局颁发的初中.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优胜奖。 5.学校结束校长负责制试点,仍恢复党总支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6.是年,由国家教委备案,省教委正式行文办设“江西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 一九九一年 辛末 1.七月,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市委政府孙用和书记等党政领导陪同下来校视察。 2.开展教育扶贫活动,行政支部代表学校赴东源中学赠送教学仪器.图书及柴油机一台。 3.根据《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等级教练员评条例》,罗佑纯获一级教练员证书,张美华获二级教练员证书。 4.三月,获省教委颁发的“一九九0年度省教育系统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奖励。 5.彭蜀松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先进工和者奖励。 6.获市教育局颁发的初中.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优胜奖励。 7.举行35周年佼庆,上级领导.校友及在校师生三千余人参加。 一九九二年 壬申 1.集资兴建24户教工宿舍一栋。 2.元月,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团中央颁发的《全国中小学生绿化知识普及宣传教育活动》集体三等奖,指导教师为罗会云。 3.获市“1991年度治安保卫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奖励。 4.获市委宣传部授予我校“1991年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的奖励。 5.获市适龄学生“体育达标”优胜奖,市优育传统项目学校工作检查评估一等奖。 6.获市教育局颁发的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优胜奖,李志敏以601的总分绩获全市理科高考第一名。 7.十二月,学校首届教育教学奖励基金颂奖,以后每年校纪念日均颁发一次奖励。 8.八月,杨力旺代表江西省参加中国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女子三级跳远第六名,指导教师黄项奇。 9.获全省中小学校歌演唱评比三等奖。 10.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为校园雕塑落成题词:“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 一九九三年 癸酉 1.三月,获市委宣传部“1992年度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奖励。 2.学校召开首届后进生转化工作研讨会,市委宣传部.市教育领导莅临指导。 3.获市教育局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优胜奖。 4.十一月,获省教委.省体委颁发的《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件》优秀学校奖励。 5.全校师生隆重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各种活动,对师生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6.教师熊学明获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级教练员证书。 1.五月,“萍乡二中全程序列快速作文”高中组实验成果,通过省教委教研室的鉴定验收。 2.举办班主任学习班,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3.党总支召开学习邓小平理论交流会。 4.获市教育局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优胜奖励。 5.集资兴建的28户教工宿舍竣工。 一九九五年 乙亥 1.校友曾金花捐资2万元及一批体育服装设立“金花体艺奖励基金”,并首次颁奖,获市.省全国体育艺术比赛的145名师生获奖。以后,每年校关纪念日颁奖。 2.学校设立“教改奖励基金”,将在每年校庆纪念日颁奖。 3.校保卫科被评为省公安厅“达标保卫科”。 4.学校获省普法领导小组授予“二五普法工作达标单位”表彰。 5.“萍乡二中全程序列快速作文”初中组实验成果通过省教委教研室鉴定验收。 6.获市教育局颁发的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优胜奖励。根据学校提出的“发展初中,盘活全局,狠抓教学,优化校风”的总体目标,狠抓了初中义务教育,中考遏制了滑波局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7.梁小平获国家教委.人事部.教育工会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奖励。 8.高二学生何丽莎获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举办的迎接第四次世妇会全国征文优秀奖,指导教师袁惠玲。 9.胡一粟获第二届中国中学生英语奥林匹克竞赛初三组三等奖,指导教师谢华。 10.高二学生黄喜.陆琳.谢砾.刘招娣.文朴获中国科协.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颁发的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优秀项目探索奖,指导教师黄乃杭。 一九九六年 丙子 1.获市教委创办特色学校先进集体(体育)及目标教学实验(第一轮)先进集体奖励。 2.获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教育工会颁发的“青年教师工作先进单位”奖励。 3.萍乡市安源区人民政府授于萍乡二中“文明单位”称号。 4.高考再次取得好成绩,获市教委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优胜奖励。中考再上新台阶,张苗以646分的总成绩获市直中考第一名。 5.教师刘花玲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政治课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 6.发掘.整理.总结二中建校40年校史,12月12日隆重举行40周年校庆纪念活动。 五、历年荣誉改革开放以来,二中的领导和师生同心同德,继承传统,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以“文明、严谨、求实、进取”为校训,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为育人宗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1979年获萍乡市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1980年获白栋材省长签署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令。 1984年获全国“长江杯”田径赛初中男子组团体总分第三名,并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 1988年获团中央“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1989年获江西省“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同年获萍乡市体育传统项目最佳奖,1990年被评为省教育系统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市直学校电教工作先进单位。 1992年获全国绿化知识普及宣传教育活动三等奖,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工作检查评估一等奖,并获市治安保卫工作先进单位、市适龄“达标”优胜单位等称号,学校党总支被评为萍乡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 1995年学校被评为江西省“二五”普法工作达标单位,校保卫科被省公安厅评为“达标保卫科”。 1996年获萍乡市青年教师工作先进单位,安源区文明单位称号。 据统计,1980年以来,学校集体省级以上获奖有25个,教师、学生省级以上获奖为68人次、103人次。 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学校共有20届毕业生参加全国统考(80届、82届为补习班),1977年至1982年高考录取人数居全市各校之首。 1990年至1996年,学校连续七年被市教育局评为“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优胜单位”。 1981年学校在江西省第一个开展自编初中语文教材教改实验,影响波及全国。 此后,“自编初中语文目标教学”、“中学地理图导图练”等四项教改实验成果先后通过市级和省级鉴定,“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数学自学辅导"、"物理目标教学”、“政治课论辩教学”、“室内雨天体育课”、“系统学法”等六项教改实验正积极开展并日趋成熟,为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1995年起学校实行了高中分流教育,一种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相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已开始形成。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支持下,学校先后设立了教育教学奖励基金、金花体艺奖励基金,各项管理已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立了“发展初中,盘活全局,狠抓教学,创办特色”的办学新思路,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据统计,近年学校已向国家队、省体工队输送队员12名,培养国家一、二级运动员32名,体育保送、体育特招、体育高考进大学的43名;仅1995年度参加全国、省、市各类竞赛获奖学校教育教学和金花体艺奖励基金的计294人次、1996年,学校被市教委评为“创特色学校先进单位”,中考又再上新台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