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萍水河 |
释义 | 这条河不仅养育着这里的一方百姓,也曾是商贾交通运输的重要渠道。在近百年的历史里,萍水河两岸还发生过惊天动地的故事,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革命运动,著名的安源大罢工点燃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燎原之火。这里又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爆发地之一。电影《燎原》和现代京剧《杜鹃山》里主人翁“家住安源萍水头”这脍炙人口的唱词,足可以使萍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十世纪初,萍乡只是一座三面环水,只有四、五万人的小县城。经过一个世纪的变迁,这座城市发展到2010年拥有180万总人口、50多万城市人口的地级市。但在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城而绕的萍水河却随着城市的发展经历着沧桑和磨难,河面日渐缩小,河道日渐狭窄,随着城市用水的需要和郊区灌溉的需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陆续在河水的下游建起了几座拦坝,导致河床抬高,河道淤塞严重。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这萍水河就犹如城市中的一条排水沟了。加上一段时期,在城区的河西岸,已不见百姓挑水洗衣,河里更不见清澈的流水和活泼的游鱼了。同时,随着泄洪断面的明显减少,一到雨水季节,河水就要溢出河面,水淹房屋,浸漫田园。 人们不会忘记,1995年6月的一场洪水,将萍乡城区中心水淹深1米,北桥以外水漫过两米。上万亩水稻田变成一片汪洋。全省重点中学———萍乡中学由于水淹道路,致使学生三天不能到校上课。 要改变这条河又谈何容易啊!7公里长的河流跻身在拥挤的城市房屋之中,治理萍水河又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个长期被摆在领导者桌面上的老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而很难决断。 萍乡人民不会忘记,1995年12月1日,一支由机关干部、军人干警、工人、农民、学生、居民代表组成的近7000人的队伍来到了萍水河的下游汪公潭,开始了一场自发的义务劳动。接着,每天都可以看到许多义务投工者,带着工具,来到工地挑淤沙、清垃圾,虽然人工劳动所能发挥的效益有限,但萍乡人在以一种形体语言表达对治理萍水河的渴求。 这确实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市领导研究决定用10年的时间完成,总投资需3.5亿元,而当时市财政一年的收入还不到4亿元。巨大的工程投资款从哪里来?市领导千方百计跑上级部门争取到了近2000万元的专项拨款,市财政在困难的条件下挤出了近3000万元,全市群众和许多单位自愿捐款2000余万元。萍矿退休职工徐正华就是个典型代表,他向市委领导写出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为了支持治河工程,从自己并不富裕的养老金中捐出2000元人民币。 治理母亲河,这是一项造福千秋的大业。到如今,治理萍水河已用了五年的时间,勤劳务实的建设者的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五年里,共投入资金1.2亿元。 现在,宽畅美丽的沿河大道,通畅清亮的萍河水不仅吸引着人们前来观景、晨练、散步、垂钓,更给两岸的市民带来了实惠。1998年,修河工程初建成效时,北桥外有16位村民给市委市政府写了一封信题为《站在北门桥,说句心里话》的信,信中说由于过去对修河要拆民房不理解,曾进行过为难和阻挠,现在看到我们门前的河堤和沿河路修建得这么好,修河以来三年之中,哪怕遇到1997年那次特大暴雨,河水也没有上岸,才体会了这是市委市政府给百姓造了福。萍水河发生了巨变,这座古老的煤城也发生了巨变。与治理萍水河异曲同工的是,过去萍乡城内那种“雨天两脚泥,晴天满身灰”的状况已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今日气势恢宏的广场、宽阔整洁的街道和大片崭新的楼房。近年来,省城或外地来到萍乡的人都无不为这座城市的巨变赞叹不已。近几年来,市政府用于萍乡城的道路改造、城市绿化、市政设施建设、大街小巷人行道硬件建设等投入经费达2.8亿元。 美丽而清澈的母亲河在平静的流畅中叙说着她的巨变,庆贺着萍乡人的欢乐和幸福,庄严挺拔的秋收起义纪念碑在宣言,证实着萍乡人的成功和这片土地的骄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