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苹果疫腐病
释义

基本信息

病害名称:苹果疫腐病 别名:颈腐病、实腐病

英文名称:Apple collar rot 侵染部位:主要为害果实、树的根颈部及叶片。

主要寄主:苹果 地理分布:全国各苹果产区,在北京、新疆、甘肃等地个别果园发病很重

病原特征

Phytophthora cactorum(Leb. et Cohn.)Schrot.称恶疫霉,属卵菌。无性阶段产生游动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阶段形成卵孢子。游动孢子囊无色、单胞、椭圆形,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大小33~45×24~33μm,每个游动孢子囊可形成游动孢子17~18个;孢子囊可形成游动孢子或直接产生芽管,菌丝可形成厚垣孢子。有性阶段产生无色或褐色球形卵孢子,大小27~30μm,壁平滑,雄器测位,大小13~16×9~11μm。病菌发育适温25℃,最高32℃,最低 2℃,游动孢子囊发芽温限5~15℃,10℃最适。

症状特征及原因

疫腐病主要为害果实、根颈及叶片。果实受害后果面产生不规则形,深浅不匀的暗红色病斑,边缘不清晰似水渍状。有时病斑部分与果肉分离,表面呈白腊状。果肉变褐腐烂后,果形不变呈皮球状,有弹性。病果极易脱落,最后失水干缩成僵果。在病果开裂或伤口处,可见白色绵毛状菌丝体。苗木及大树根颈部受害时,皮层呈褐色腐烂,病斑环割后,地上部枝条发芽迟缓,叶小色黄,最后全株萎蔫,枝干枯死。叶片受害产生不规则的灰褐色或暗褐色病斑,水渍状,多从叶边缘或中部发生,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使全叶腐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翌年遇有降雨或灌溉时,形成游动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随雨滴或流水传播蔓延,果实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每次降雨后,都会出现侵染和发病小高峰,因此,雨多、降雨量大的年份发病早且重。尤以距地面1.5m的树冠下层及近地面果实先发病,且病果率高。生产上,地势低洼或积水、四周杂草丛生,树冠下垂枝多、局部潮湿发病重。

寄主品种抗性

在栽培品种中,红星、印度、金冠、祝光、倭锦等易感病,红玉、伏花皮次之,国光、富士、乔纳金等较抗病。

防治依据及方法

果实疫腐病的防治

(1)疫腐菌在病残体的土壤中越冬,所以清除病残体,及时清理落地果实并摘除树上病果、病叶集中深埋,是一项重要的防病措施。

(2)由于疫腐病菌是以雨水飞溅为主要传播方式,所以果实越靠近地面越易受侵染而发病,以距地60厘米以下的果实发病最多,一般最高不超过1.5米,适当采取提高结果部位和地面铺草等方法,可避免侵染减轻为害。

(3)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排除积水,降低湿度,树冠通风透光可有力地控制病害。

根颈部疫腐病的防治

应采取预防为主和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根颈部发病还未环割的植株,可在春季扒土晾晒,刮去腐烂变色部分,并用福美锌或石硫合剂消毒伤口,刮下的病组织烧毁,更换无病新土,复土高度应略高于地面呈倒锅形。另外防止串灌水,排水系统健全,翻耕和除草时注意不要碰伤根颈部。必要时进行矫接,可促使提早恢复树势,增强树林的抗病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5: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