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苹果风暴
释义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月1日)

平装: 202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16

ISBN: 7802495806, 9787802495807

条形码: 9787802495807

产品尺寸及重量: 23.8 x 16.4 x 2 cm ; 358 g

品牌: 日知图书

ASIN: B0049MOG1Y

图书类别:经管·人物·畅销书

内容介绍

2010年5月26日,苹果以2221亿美元市值超越微软,荣登全球最大科技公司的宝座。简直让人不可思议。苹果凭什么能超越“巨无霸”微软?

也许正如乔布斯所说:“这辈子没法做太多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到精彩绝伦。”苹果正是以自己对品位与美的独特理解,在时尚的风潮中执著前行。人们之所以高度关注苹果和苹果的产品,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苹果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它的一举一动都能打动人心,撼人灵魂。

本书带大家一起走进苹果的世界。在这里,你会近距离体验到苹果成功背后的机遇与挫折、人才与管理理念、文化与盛世危言等。尽管未来苹果可能仍会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但不论如何,苹果始终会和我们在一起。

我此生最尊重的人不是我自己,也不是巴菲特,而是我视为此生唯一劲敌的史蒂夫·乔布斯。

——比尔·盖茨

苹果的老大史蒂夫·乔布斯当选为2009年度“最有价值CEO”,美国应该再多1000个像他这样的人。

——美国财经周刊《巴伦》杂志

授予乔布斯“10年来最优秀的CEO”,因为乔布斯已经把苹果打造成一个开创性的技术领先者和硅谷最有价值的公司。

——美国《财富》杂志

全世界商界只有两个人跌倒了能重新爬起来,一个是中国的史玉柱,另一个就是美国的乔布斯。

——马云

苹果的产品总被视为艺术品,而它们的创造者——苹果的员工们,也颇有艺术家的特质,每个工程师都是天才,都个性十足。我在苹果担任管理工作时,尽量压抑住自己的好奇,克制住每件事都要自己过问的冲动,充分信任员工,给员工一定范围的自由。我深信,这才是真正有艺术的管理。

——李开复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林志共 王静

林志共,美国威灵投资公司董事长/美中联合商会会长,1978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1988年获硕士学位,之后定居美国;2003年获美国休斯顿大学MBA学位;2000年开始从事多个项目运营。现为美国威灵投资公司(Wellin Investment Inc)董事长、美国机构投资者咨询公司(InstitionalInvestors Consulting Company)管理董事、多元环球商务投资有限公司(VGB Investment LLC)副总裁、德州药业公司(Texpharm Inc)总裁、百鹰医疗系统有限公司(Bywin Medisys Inc)副总裁、长联能源资本公司(CLE Capital Inc)执行董事。

目录

第一章 金色的苹果

第一节 2221亿的苹果和2192亿的微软

第二节 让乔布斯告诉你微软的麻烦

第三节 iPad:革命,骗局?

第四节 iPhone火暴与微软Kin的停产

第五节 苹果长在金矿上

第二章 创新:苹果之“核”

第一节 企业还是艺术家俱乐部?

第二节 领袖与追随者

第三节 应用创新PK技术创新

第四节 整合即创新

第三章 战略:在质疑与否定中突围

第一节 一切从错误开始

第二节 苹果“端到端模式”与微软“组装模式”

第三节 苹果精品战略“灭”了微软平民战略

第四节 玩的就是“跨界”

第五节 手持苹果,不能手持微软

第四章 营销:打造苹果信仰

第一节 将宗教情怀复制到苹果营销上

第二节 不是卖产品,而是卖身份

第三节 故事!故事!故事!

第四节 绝对保密与选择性泄露

第五节 奢侈的苹果零售商店

第六节 病毒营销

第五章 管理:是天堂更是地狱

第一节 地狱老板

第二节 留下精英,解雇笨蛋

第三节 员工使命

第四节 聚焦与简化

第六章 文化:“自大狂”集中营

第一节 人人都是海盗

第二节 以下犯上

第三节 永远自命不凡

第四节 决不妥协

第七章 苹果帝国的盛世危言

第一节 中国战略:傲慢与偏见

第二节 致命对手Google

第三节 苹果魔咒

第四节 遭遇“山寨”

第五节 垄断之嫌

第六节 如果苹果失去了乔布斯

尾声“iAd”,苹果的下一个金蛋

参考文献

序言

林志共的《苹果风暴》使我回忆起在英特尔工作的日子。英特尔是一家和微软、苹果、惠普一起燃起“硅谷之火”的伟大企业。1997年我刚到英特尔工作,巧合的是,同一年乔布斯再次掌舵苹果。但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乔布斯,因为那时正是微软、英特尔、惠普的“水平产业模式”蒸蒸日上并占据个人电脑市场主导权的时代。微软和英特尔,一家是操作系统老大,一家是芯片老大,被业界称为“Wintel”联盟,当时正在改写从IBM、DEC、苹果等公司开始的IT业的行业标准,那正是苹果的“垂直产业模式”饱受质疑的时期。今天,在这本书即将出版的时候,苹果公司已经登上了IT业头把交椅,虽然现在就说苹果将战胜微软恐怕言之过早,但是,这确实是乔布斯一个人的战争,他上演了一场令所有人折服的完美风暴!

乔布斯和盖茨:硬汉和天才

人们总是忍不住将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做比较,他们之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同样出生于1955年,同样从小就喜欢钻研计算机,同样是中途辍学创业,同样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判断力,同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专注于一件事”,同样创办了伟大的IT企业,同样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亿万富翁,更重要的是,同样都想“改变世界”!但我认为他们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两个人:比尔·盖茨是一个天才,而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个硬汉。盖茨令人高山仰止、望峰息心,而乔布斯却让人心潮澎湃,让有野心的人激发出更大的野心!林志共生花妙笔下描绘的是可以学习的乔布斯,这是我推荐这本书的最重要的理由。

林志共笔下的乔布斯是如此迷人——在创新上,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颠覆者,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推出新技术,还要把技术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战略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主流分子,不仅有勇气反对成功的商业模式,而且在冷嘲热讽中坚持到胜利;在营销上,他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传教士,不仅善于以出其不意的故事情节吊人胃口,同样擅长营造高贵奢华的氛围与品位摄人心魄;在管理上,他是一个简约粗暴的独裁者,据说苹果公司的人事招聘的面试中有一道必答题:“你是不是处男?”他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最有效的沟通,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能立刻执行;在文化上,他是一个自命不凡、永不妥协的“海盗头子”,不仅将这种海盗文化植入公司的基因中,而且努力使之制度化……这就是乔布斯,一个毫无理由的完美主义者,一个可以被打倒,但永远不会被打败的IT狂人!

文摘

史蒂夫·乔布斯终于在自己身体状况尚好时再次享受到了战胜比尔·盖茨的快感。这离上一次苹果超越微软已经过去了整整21年。就在2010年年初《金融时报》公布的201319年底全球企业市值500强榜单中,苹果的市值还与微软有800多亿美元的差距。但是仅仅半年后,苹果的市值已经超越微软。

显然,苹果的后来居上不是胜在规模上。尽管很多人都在使用着苹果的iPod、iPhone和iPad,但几乎每台电脑上都运行着Windows系统,office更是我们办公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赢利上,苹果也没有比微软多,2009年微软的利润为163亿美元,而苹果的利润为75亿美元。但苹果的市值却不可思议地超越了微软。苹果与微软相比,究竟在哪方面更胜一筹?如果找到了这个答案,也就找到了乔布斯和苹果真正可怕的地方之所在。

其实,天才比尔·盖茨早就找到了苹果与微软和其他所有公司的不同之处,而这或许就是他认为乔布斯真正可怕的地方。2007年,在《华尔街日报》举办的乔布斯与比尔·盖茨的历史性会谈中,比尔·盖茨用他一贯谦逊的口吻说道:“乔布斯的成就非常显著。他拥有难以置信的品位和高雅。他永远活在未来,能够明确指出明天的方向。苹果公司一直在追寻这样的梦想——打造我们想要用的产品。他总是能指出行业的下一步行动,整个行业都能从他的工作中受益。”

没错,高品位与活在未来就是苹果超越微软的真正原因。但是苹果不仅仅如此,苹果的时尚品牌也融入中国制造低成本的商业元素,加上苹果和AT&T电信公司的捆绑式销售,打造了苹果产品的特殊性,而微软的产品很多公司可以仿造,这是不一样的地方。微软不仅是和苹果竞争,更是和其他硬件或软件公司竞争,而苹果公司的时尚设计理念、媒体配合及煽动性市场推广,证明了苹果的乔布斯的影响力远超比尔·盖茨。

对于死敌微软,乔布斯从来不会吝惜自己刻薄的言论,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微软的问题就是没有品位,他们绝对没有品位。我想我有些悲伤,不是因为微软的成功,而是因为虽然他们挣到了足够多的钱,却仅仅是在制造三流的产品。”

乔布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微软的问题,而这恰恰是苹果成功的关键所在。微软注重技术创新,但他们不重视产品的外形与包装,更不会将一种独有的文化孕育在产品中。微软成立之初,比尔·盖茨追求的梦想是“让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放上一台电脑”,而这样的梦想与品位无关。但乔布斯从一开始就要生产完美、有品位的产品,他不在乎究竟有多少人会买得起他研发出的“艺术品”。正因为如此,微软推出的硬件产品尽管技术方面可能强过苹果,但在外观设计和营销上,则远远落后于苹果。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很多人的理念是“做自己”。基于这种诉求,他们排斥像微软、戴尔那样毫无个性的产品,尽管在剔除外观因素后,它们同苹果一样甚至比苹果的产品更优秀。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为追求品味的乔布斯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偏执地追求完美与品位的乔布斯和苹果受到了这个时代的疯狂追逐,因为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人需要用与众不同的品位来逃离社会的庸俗和同质化,使用苹果的产品,当然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写作背景

读完《苹果风暴》,有两点我印象特别深刻:第一,比尔·盖茨与史蒂夫·乔布斯究竟谁笑到了最后?如何看待他们的恩恩怨怨?第二,乔布斯可以复制吗?如何复制?

关于第一个问题,盖茨和乔布斯谁赢得了战争,《时代》周刊有一个很好的总结:“在某种意义上,乔布斯是盖茨的对抗者:他是个硬件大师,而不是个软件大师;他是个开拓者,而不是个跟随者;他是个创造者,而不是个克隆者;他是个打破旧习的倡议者,而不是行业标准的统治者。”应该说,不同的时代成就了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两个英雄,虽然二者作为IT行业的开拓者,几乎同时出道。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IT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让更多的人拥有电脑,让每台电脑拥有更多的功能,因此,微软和英特尔的“水平生产模式”最大程度地推动了技术创新,他们最先获得了成功。今天,当几乎人人都拥有了电脑,而且“摩尔定律”运行了35年之后,硬件成本已降至极低的情况下,拥有一款与众不同的iPod、iPhone、iPad已成为更吸引人的事情,乔布斯的“精品路线”和“体验经济”终于盖过了微软的“平民路线”和“规模经济”。我更关注的是另一方面,“企业的成功永远是人的成功”,离开了盖茨的微软和拥有着乔布斯的苹果是否已经无法竞争了?

从商业成功的角度来说,乔布斯已经超越了比尔·盖茨。但2008年,比尔·盖茨正式退出微软公司,并把580亿美元个人财产悉数捐给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希望通过实践他所谓的“创新的资本主义”来继续改变世界,实现了从商人向慈善家的华丽转身。乔布斯赢得了一次好像“没有对手的战争”,从这个意义来说,也许乔布斯超越盖茨的意义似乎淡了不少。当乔布斯在几十年后成功地成为世界第一的“英雄”时,盖茨或许已迈开了走向“圣人”的步伐。有人猜测,乔布斯一定为此懊恼不已,但反观乔布斯的“佛性”,我更愿意猜测,乔布斯正在自我检讨当年因“少年得志”而太过骄傲,以至于先胜后败的经历,正在体味着今天“大器晚成”的厚重和自我超越的喜悦。

关于第二个问题,乔布斯可以复制吗?答案是肯定的,本书从产品策略角度举了联想乐Phone的例子,我再从人才策略和价值观方面举两个事例,说明乔布斯是杰出的,但并不是唯一的。企业的管理者都认为,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但对于企业中不合格的人才,应当坚决地请出去。中国企业家张瑞敏说:“纵容落后,就是对企业最大的不负责任。”柳传志先生也说过:“害怕得罪人,就会得罪工作。”同样,乔布斯的用人法则是:“当你发现有些员工并非最优秀的人才而不得不开除他们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但这就是我的工作——开除一些不合格的人,我一直都非常讨厌以仁慈的方式做这件事情。”

再如。在对待“自我实现”的价值观问题上,乔布斯强调:“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而《做最好的自己》已经是微软前中国区总裁、Google前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先生一本书的名字;不久前,我为eBay前CEO梅格·惠特曼的中文版自传《价值观的力量》撰写了推荐序。eBay一直以价值观为力量“做最好的自己”,它要做最好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梅格·惠特曼说,eBay一直坚持相信人性本善、行动导向、真诚正直、崇尚节约、专心致志等价值观,这与苹果对品位的追求、对产品的专注、对标准的苛求、对客户的尊重的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7: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