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苹白小卷蛾 |
释义 | 苹白小卷蛾(学名:Spilonota ocellana)又称苹果白卷叶蛾、苹白卷蛾等,属鳞翅目卷叶蛾科。该昆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华北地区分布最多。苹白小卷蛾主要危害苹果、梨、槟沙果等作物,为主要农业害虫。 中文学名:苹白小卷蛾 拉丁学名:Spilonota ocellana 别称:苹果白卷叶蛾、苹白卷蛾、白卷叶蛾、白小卷叶蛾、苹果芽虫等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有颚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鳞翅目 科:卷蛾科 种:苹白小卷蛾 分布区域:国内:除西部外全国各地 危害植物:苹果、槟沙果、李、樱桃、榅桲等 生殖方式 :卵生 体形特征体形特征成虫形态特征 体长7mm,翅展15mrn,头胸部暗褐色,腹部淡褐或灰褐色;触角丝状;复眼球形黑色。前翅长而宽呈长方形,中部白色;基斑、中带和端纹暗褐色:基斑清楚,中带前半截不明显,后半截在后缘上方呈三角形、黑蓝色略具光泽,端纹近圆形,中间有3个黑点;三角形与端纹斑之间银灰色;前缘上排列有白色钩状纹多对;近外缘有5~6条黑色横列纵短纹。后翅浅褐至灰褐色。 卵形态特征扁椭圆形,初水白色,后变乳白或浅黄色。 幼虫形态特征体长10~12mm,体形较粗。头部、前胸盾、胸足及臀板均为褐色至黑褐色,体红褐色。 蛹形态特征 长约8mm,黄褐色。中胸背面中间隆起明显;2~7腹节背面前缘各有1横列小刺20~25个。茧长约13mm,外面粗糙,浅黄褐色。 生活习性东北、华北、山东年生1代,以1~2龄幼虫在枝梢顶端芽里做茧越冬,翌春寄主萌芽时幼虫出蛰为害嫩芽、花蕾,并吐丝缀芽鳞碎屑;稍大便于枝梢顶部吐丝缠缀数片嫩叶于内为害。6月幼虫陆续老熟于卷叶团内结茧化蛹。6月中、下旬羽化,羽化后即交尾产卵,卵多散产于叶面或叶背,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期8天。7月中下旬新孵幼虫先在叶背沿主脉取食叶肉、吐丝缀连叶背绒毛、碎肩、虫粪等做巢,栖息其中为害,8月上旬转蛀芽内为害,多在顶芽或饱满的侧芽及花芽内,8月中旬即于被害芽内开始越冬。 地理分布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山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危害特征幼虫食芽、花蕾或叶,常把其中1片叶的叶柄咬断,致卷叶团中有1片枯叶,是别于其他种的重要特征。此外尚可缠缀花蕾为害,且有的幼虫蛀入顶芽或花芽内越冬。 防治措施人工防治幼虫越冬集中在当年生新梢卷叶里和端部侧芽旁。结合冬季果树剪枝、彻底剪除虫梢,集中烧毁。发芽以后及时摘除虫梢,消灭其中幼虫和蛹,减少第一代为害。 药剂防治剂防治用80%敌敌畏乳油或48%乐斯本乳油、25%喹硫磷、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功夫、或2.5%敌杀死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35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或52.25%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或50%敌百虫1500倍液,或50%对硫磷1500倍液,以及其他菊酯类杀虫剂或菊酯与有机磷复配剂。隔10-15天再喷1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图片:图1、图2、图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