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票证 |
释义 | 票证简介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极具时代特色的票证,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完成了历史使命。 中国的票证历史可谓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 1953年我国宣布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对社会资料产品的配置形式采取有计划生产,而对商品采取计划供应,对单位个人进行计划分配。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采取当时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发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或城镇居民手中。 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票证。我国的票证种类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全国2 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种类繁多。 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为了照顾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和有特殊贡献的人,也分别发放了一些特供票证。 票证分类最早的票证邮票邮票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叶。165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维拉叶。维拉叶在巴黎设立了“小邮局”,还在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递信件。 邮票作为票证,在全世界各国都使用,品种、年代、地区和演变,形成了重要的文化载体。有的并成为贵重收藏品。 钞票钞票即是纸币。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钞票是具有现金面值的最通行的票证之一。 生活用品票证在物资供应不能满足需求条件下,采取限量供应的具体品种数量的印刷证明。限制在具体地区、时间,内使用。 票证产生原因票证不是计划经济的发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甚至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形态里都有不少使用票证的先例。但市场经济中使用票证的范围小,时间短,多半是战争或济贫的需要。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曾不同程度地采用过票证对一些生活必需品进行配给。但票证的作用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里,对普通百姓生活影响不大。 真正使票证普遍化的、固定化的是计划经济。原因有二: 第一,计划经济的设计者、理论家认为货币是和旧社会、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要建立一种全新的、不带市场经济弊病的体制。为此,他们进行过种种实验,票证制度可能是众多实验中较成功的一种。于是票证在计划经济中普遍化,并固定下来,成了解决有限资源分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 第二,由于短缺所致。计划经济被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称为“短缺经济”,认为短缺是计划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用票证对紧缺的消费品进行配给,也许是有效的办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物资极端短缺,老百姓生活必需品供不应求,全国许多地方发生了饥荒。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迅速在去昂主要城市实行以票证为主的配给制,对生活必需品进行按人按户的定量控制。当时设想票证制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等待经济好转后就取消,无奈经济情况从来就没有好到可以取消票证的程度,短缺现象一直严重。 票证制优缺点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票证制度的优缺点体现的比较明显。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票证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居民在低水平上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使一种保障城市居民基本平均分配短缺资源的方式。 但若经济迅猛发展以后,票证制便成为制约因素。 一,票证配给制通常不能满足人们需要,导致有钱也买不到想买的商品; 二,票证给人们交易、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票证种类很细,没有货币来的实用; 三,票证限制人们的选择; 四,票证配给制压抑供给,恶化短缺状况,票证制度的实质是以低于市场均衡价的价格向人们配给短缺物资,其结果必定是压抑供给,刺激需求,这是所有计划经济国家中,没有一个能成功运用票证配给制度过紧缺难关的根本原因; 五,票证是城乡差别中最具实质的内容之一。在中国,票证是城市居民的一种特权,农村人口是不能享受这一待遇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