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漂母祠 |
释义 | 漂母祠介绍漂母祠,位于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城西约三华里的古运河堤畔,萧湖之侧,有“韩侯钓台”,相传是西汉军事家韩信少年时代钓鱼处。台北即为漂母祠,纪念曾供给韩信饭食的漂母。据传原祠在淮安东门外,明成化初迁西门外淮阴驿,后移今址,现存为1979年重建,1982年再度修葺。祠中有对联多副,多歌颂漂母济食韩信,助人为乐,不图名利,拒收千金等高贵品质。 淮安府城漂母祠联人间岂少真男子; 千古无如此妇人。 [注释] 漂母祠原在古淮阴县漂母墓侧,明初废圮。时淮安卫指挥使丁裕新建于楚州西门外。弘治中,知府杨逊移建于萧湖边。清康熙间,琉球国使者过淮,曾敬挂百钱于神位。后乾隆皇帝亦曾参拜,亲题“一饭千古”榜额。 [解读] 联语谓人间(包括像韩信这样的)真男子不能算少,但历史上像漂母这样的贤妇人,却没有谁比得上的。这就突出了漂母千古一妇的崇高地位。 进食拯英雄,讵知鹿逐秦郊,开炎汉四百年基业; 辞金明义利,又见鸠工淮浦,报贤母千万祀馨香。 ——牵 勖 [作者介绍] 李勖,字文勉。自称甘泉人,辞书称其为浙江山阴人。勖音“序”。为明代名儒,诗宗晚唐。 [注释] 鹿逐秦郊:指秦末群雄争夺天下。 炎汉:指汉朝。汉以五行中“火”为德基,故称炎汉。 辞金:韩信当年乞食漂母,曾发誓他年得志,一定重报。漂母即怒言:“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鸠工:聚集工匠。 [解读] 出幅说漂母拯救了韩信的性命,岂知此举为汉朝统一天下,开四百年帝业作出巨大的贡献。对幅言漂母施恩不望报的美德,深深感动后人,所以今天人们重建漂母祠于淮滨,为使她流芳百世。 一饭感韩信,巾帼丛中早把黄金轻粪土; 千古拜遗庙,淮流堤畔有谁青眼识英雄。 [注释] 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的眼光。 [解读] 上联赞漂母之德,施恩不望报,为巾帼丛中之杰出人物。下联誉漂母之智,识英雄于微贱之时,千古淮流堤畔更有何人能比 扉 联 姓氏隐同黄石远; 英雄识在(赞阝)侯先。 [注释] 黄石:指圯上老人黄石公。传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往下邳,遇黄石公于桥上,老人磨炼他的心性,并授于《太公兵法》三卷,后张良得以助刘邦成大业。 酆侯:指萧何。 [解读] 上联说,漂母没有留下姓名,人们对她的身世了解,比对黄石公还要茫然。下联说,漂母识别韩信为奇才,此萧何还要早。此联主要赞扬漂母“做好事不留名”的高风和超人识见。 (五)蒹葭亭 古渡临祠庙; 行人说故侯。 ——王琛 [作者介绍] 王琛,字献南,号玉杭,清河拔贡,世居山阳,工书法,辑《淮安艺文志》若干卷,性谦厚,人称马粪长者。 [注释] 蒹葭亭:在漂母祠侧,乾隆中淮安知府李章修建。 [解读] 此为集句联,上联摘自金銮诗:“古渡临祠庙,长淮接市门……”;下联摘自金大车诗:“宿草封遗冢,行人说故侯……”。两诗皆以漂母祠为题。 诗词原文漂母祠堂古尚存,萋萋衰草带城根①。 汉家斗大黄金印,争及当时一饭恩②。 注释译文①城根:城墙外边。 ②汉家:指刘邦所建立的汉王朝。斗大:像斗那么大,极言其大。黄金印:韩信仕汉,拜大将军封楚王改淮阴侯,均位高名显,官印自然也大于普通官员。印指为官者所持图章、印信。按等级可称为玺、宝、印、章等,统称为印。争:怎。一饭恩:施予一碗饭的恩情。 诗词鉴赏漂母祠为古祠堂名,祭祀一位在河边漂洗衣物的老妇,即漂母。秦朝末年,韩信家贫无依,钓于淮阴城下河边。漂母见信饥甚,施以饭食。后韩信投项羽,依刘邦,建功立业,爵封楚王。乃返故里,召漂母并赐千金。后人感漂母之义,为之立祠。故址在淮阴(今属江苏省)城郊,早废。璟公此诗站在更高的角度,歌颂了漂母这位平凡的老妇人的慈良忠义品德。璟公将漂母的施饭之恩与韩信的王侯爵位相比,扬前抑,其中更有深意。这首诗告诉我们,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其实算不了什么,真正可贵的是人性的忠善。这也正是璟公自己所钦崇和追求的目标。诗写得很明朗,很流畅,很有力量。 作者简介元璟,清代江南鄞县天童寺僧。字借山,又字红椒,号晚香老人,初名通圆,字以中,平湖(今属浙江省)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大约公元1680年前后在世。他早年出家,悟性空灵,由儒入释,儒释兼通,勇猛精进,虚怀问道。曾游历南北,足迹半天下。曾于杭州结“西溪吟社”,与同代名家沈德潜、王士祯、惠士奇、朱彝尊等交往切磋,诗名甚著。于诗道颇用心力,其诗才情清俊,沉雄开阔,颇具烟霞神韵。曾以诗受知康熙帝,诏居京师,作有《京师百咏》。多年始放归。晚年住家乡浙江平湖东门外当湖畔之化成庵。有《完玉堂集》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