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偏城 |
释义 | 基本信息地点:昌图县太平乡 时代:辽金 出土文物:大量辽金时期陶、瓷残片 专家观点:偏城是权贵之士建立的私城 城址现况偏城位于辽宁省昌图县太平乡,是一座长方形的城址,坐落在什家村南偏西处,昌图至八面城公路南20米处。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0米,规模大小相当于当时的州城,城墙为夯土堆筑。 保存较好的要数西墙了,这也是偏城现有的唯一一段城墙。这段墙长261米,顶宽2米,底宽6米,高1.5至2米,顶部已被开辟为耕地,秋收后尚未割倒的玉米秆一排排竖立在墙上,在秋风中发出刷刷的响声。西墙南部大约有40余米的墙体已被平掉,与城外的耕地同高了,早已看不出城墙的原貌了。 南墙和北墙的状态还不如西墙,都已经被当地村民平整土地扒成了慢坡状的耕地,墙体已经面目全非,当地的农民谁也说不清具体的城墙墙址。 由于根据现场勘查,在一处地表高度明显高于城内外两侧,隆起于城内地表0.3至0.5米,高于城外地表近1米多,这确认无疑是南墙的位置。用GPS卫星定位仪测出的长度为224.07米,东端被冲掉一角,约有20余米,因此确定南墙的长度为250米。北墙的现状与南墙差不多,实测长度为264米,西半段为耕地,东段已被村民住宅所压,外表上亦较难辩认出是城墙了。 东墙早已不存在,现东墙的位置是一道南北向的冲沟,断崖深5至6米,沟宽在8米,沟内有小河流淌。这道冲沟的形成,是因为1975年,什家村在城址东侧修建了一座小水库,将东墙掘毁,后来水库废弃,这里逐渐形成冲沟。沟内的小河是红山河上源的支流之一,西流汇入红山河。 城内文化遗物比较丰富,地表到处可以捡拾到辽金时期的陶、瓷残片,还有大量的青砖、布纹瓦的碎片。其中尤以城南墙中部一带砖、瓦比较密集,推测这里原应有一处建筑址。 由文化遗物的密集和丰富程度推知,偏城当年或许房屋鳞次栉比,车马喧嚣,人声鼎沸,也可能兵戈铁马,刀光剑影和枪戟如林。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王朝的更替,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尘埃,所有的信息,所有的故事,都融化在城墙下的泥土里,剩下的只有无边的遐想和不尽的追忆。 偏城城址在1982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被公布为昌图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当时城址的保存状态比现在要好得多,四廓清楚,保存完好。 20多年过去了,城址亦如20多年的岁月一样,逐渐湮灭了,这给我们兴奋的心情,平添了一抹沉重。 专家观点偏城是权贵之士的私城 偏城在史书上没有记载,地方志书也没有只言片语。从对城址的调查和遗物中得知,此城应当建于辽代。由于这是我市境内发现的第一处偏城,至今人们还无法解释偏城由来之谜。 对于偏城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当地人的传说,说四面城为辽代的安州城,二者的距离很近,仅8华里。偏城是四面城的姊妹城,而称偏城,一旦发生战事,姊妹城之间可以相互依托帮助,占有利地形,对敌人形成夹击之势。 文物普查组的专家们对上述这种说法大感困惑。在辽代北起韩州(今八面城)经安州(今四面城,也就是偏城的姊妹城)至肃州(今马仲河)是一条著名的辽金古道。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八面城和马仲河都是重镇,四面城的周围无需再建立一座城池加强保护。 专家认为这种传说是否可信已无从考证。由此专家提出第二种说法:从偏城的地理形势上看,城内西高东低,地势倾斜,或也可称偏城。由于在辽金朝代,一些朝野重臣权贵为了显示地位的高贵,可以建立一些自己的私城。从出土文物的情况看,极有可能,偏城是权贵之士建立的一座私城。 至于这座偏城的由来,在狼烟四起的那段历史中,辽代为何要建立这样一所城池,也许只有等待更多的时间,寻找更多的线索,世人才能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