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痞气丸 |
释义 | 方 名痞气丸(消导之剂) 总 结脾积 编 号006 组 成黄连、厚朴、砂仁、茵陈、茯苓、泽泻、干姜、桂枝、川乌、黄芩、川椒、吴茱萸、巴豆霜、白术、人参。 主 治治脾积在于胃脘,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或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 。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 义(1)黄连─泻热燥湿,治痞君药。 (2)厚朴、砂仁─行气而散满。 (3)茵陈、苓、泻─利水以实脾。 (4)黄芩─清肺而养阴。 (5)椒、萸─燥脾而逐冷。 (6)姜、桂、川乌─补命火以生脾土;而姜、桂又能去瘀生新。 (7)巴豆─能消有形积滞,为斩关夺门之将,藉之以为先驱。 (8)加参、术者,以补脾元,然后可以袪邪也。 变化方(1)本方除吴茱萸、白术、茯苓、泽泻、茵陈、川椒、砂仁,加菖蒲、茯神、 丹参、红豆,名「伏梁丸」,治心积起脐上至心下,大如臂,令人烦心。 (2)本方除吴茱萸、砂仁、桂、术、黄芩、泽泻,加柴胡、莪?、皂角、昆布 、甘草,名「肥气丸」,治肝积在左胁下,有头足,令人发咳痎疟不已。 (3)本方除吴茱萸、白术、砂仁、黄芩、茵陈、泽泻,加紫菀、桔梗、天冬、 白蔻、陈皮、青皮、三棱,名「息贲丸」,淡姜汤下,治肺积在右胁下,令人 洒淅寒热,咳喘发肺痈。秋冬黄连减半。 (4)本方除吴茱萸、白术、砂仁、人参、干姜、川椒、黄芩、茵陈,加菖蒲、 丁香、附子、苦楝、延胡索、独活、全蝎,名「贲豚丸」,淡盐汤下,治肾积 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无时,令人喘咳骨痿,及男子七疝,女子瘕 聚带下。 煎服法蜜丸,灯草汤下。 来 源东垣 药品:痞气丸【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组成】大乌头7.5克(炮,去皮、尖) 附子15克(炮,去皮、脐) 赤石脂(煅,醋淬) 川椒(炒出汗) 干姜(炮)各60克 桂心15克 【用法】上药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5~7丸,用米汤送下,渐加至10丸。 【主治】脾积。胃脘有块,覆大如盘,久久不愈,四肢不收,黄疽消瘦,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脉浮大而长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