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琵琶歌
释义
1 中国贵州侗族民歌

中国贵州南部侗族的一种单声部民歌。侗语称“嘎琵琶”,因以侗族乐器琵琶伴奏而得名。主要流行在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和广西的三江、湖南的通道一带,历史悠久,几乎人人会唱。侗族琵琶分大、中、小3种,以低音大琵琶自弹自唱的称叙事琵琶歌,唱时穿插说白,由桑嘎(即歌师)1人表演多种角色,一种带说唱性的民歌。曲目有《秦娘美》、《秀艮与吉妹》等。以中、小琵琶伴奏的琵琶歌,是侗族青年晚间谈情说爱(称为“行歌坐月”)时演唱的一种情歌。一般是男弹琴女唱歌,曲调含蓄轻柔,多用小嗓演唱。

简介

侗族的琵琶歌是颇负盛名的。琵琶歌几乎在整个侗族地区流传,明未邝露所撰《赤雅》记载的”侗亦僚类,不善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倌,长歌闭目,摇首顿足……”中的“弹胡琴”和清《黎平府志》中所载的,“男弦女歌”等都是指琵琶歌而言。 琵琶歌是用琵琶弹唱的歌。侗族琵琶可能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从其外形及定弦等方而看来,它不同于5世纪以前从西域传来的曲项琵琶,而是与我国古代固有的、由弦发展来的弹拨乐器,如汉族的三弦、阮咸、秦琴等属于同一体系的。据说这类乐器在10世纪以前还都统称琵琶。

侗语称bic bac,和汉语“琵琶”两字的古音是相通的,其词也源出于一。 琵琶歌的种类很多,演唱形式和内容各地均有差异。有的用假嗓唱,有的用真嗓唱。大部分地区为男子自弹自唱,或男弹女唱。有的地方(榕江晚寨一带)却男女都可以自弹自唱。弹唱琵琶歌有两种场合:一种是青年们在谈情说爱时弹唱,内容都是比较短小的抒情歌,往往是即兴创作,一般用小琵琶伴唱,歌声、琴声亲切委婉,铿锵悦耳。一种是歌师们在鼓楼或喜庆人家当众弹唱,内容主要为叙事歌,也有喻世歌.苦情歌等其他长歌,一般用大、中型琵琶伴唱,歌声、琴声低沉柔和,浑厚感人。

通常所说的琵琶歌是指后者,习惯上往往把琵琶歌与长篇叙事歌等同起来。在南部地区,侗族叙事歌很盛行,冬闲农暇,节日喜庆,座座鼓楼里琵琶叮咯,歌声绕梁。歌师们聚精会神地弹唱叙事歌,入迷的听众不愿离去。有的叙事歌只是弹唱不加说白,称“嘎常” (gal xangc)。但大部分叙事歌有唱词有说白,说唱结合,散韵相间,称“嘎君”(gal jenh)。叙事歌题材广泛,有故事情节,有人物描写,演唱艺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唱、表、弹都很讲究。有的叙事歌不仅已经形成了不同人物身份的分段唱词,而且在唱词前先报角色人物,如:“银宜说道……”、“银宜他义亲说道……”、“银宜他母亲说道…”。这种说唱形式为侗戏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按传统习惯,在弹唱正文之前,要唱一段序歌或说一段开头诵白,正文结束后要唱一曲消散歌。序歌和开头诵白与正文内容无多大关系,或是借此向听众讲授本民族的古老传说,使民族文化代代相传,或以此烘托气氛,吸引听众,使弹唱取得更佳效果。消散歌一附是自谦之词,表达歌师的谦虚谨慎。

曲种简介

琵琶歌侗族曲种。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三省。侗语称为“嘎琵琶”。一般是由一位男歌手自弹自唱,也有女歌手演唱,由男演员弹琵琶伴奏的。琵琶歌唱词的格律受汉语律诗的影响,对唱词的平仄、韵律要求严格。唱词一般为七字句、九字句,开头往往用三字句、五字句,最长的句子有35字的。一对唱句押尾韵时叫“外韵”,此外还有“内韵”、“腰韵”(也叫“中韵”)。琵琶歌的曲调各地不同,各方言区都有自己的曲子。

琵琶歌中的抒情短歌属民歌范畴,叙述故事的长歌属曲艺范畴。长歌中篇幅短的往往只唱不说,侗语称为“嘎常”;另一种有说有唱的长篇,叫“嘎经”,可以连唱若干夜晚。“嘎常”要求一个韵唱到结尾,“嘎经”可每段换韵。演唱琵琶歌的叙事长歌时还有个程式,先朗诵一段致意的歌词,再唱一支“开堂歌”,也叫“献经歌”,意思是敬请历代歌祖到堂,然后正式唱“嘎经”。收场时还要唱一支送客的“消散歌”。

历史溯源

侗族中琵琶,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语称嘎黑元、嘎琵琶、嘎弹。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这一带的侗歌不叫“大歌”,而叫“琵琶歌”,因为唱歌时歌师要自己弹奏琵琶伴奏,所以叫“琵琶歌”。这种琵琶不是常见的那种,而是自己制作的,它音箱是圆形的,长颈,用钢丝作弦,有四弦,声音婉啭清脆。

传说在远古之时,洪水滔天,淹没了整个人类,只有张良和张妹兄妹二人坐在葫芦里,随水任其飘流,才得以幸存下来,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他们的后裔彭祖为了纪念先人,召集了八百青年,一边弹琵琶、一边唱歌,曲调优美和谐,感动了天宫的七位仙女也天天弹唱,她们的歌声笼罩着整个侗族,就这样教会了整个侗家,才形成现在这样完美的侗族琵琶歌。

侗族人民把由琵琶伴奏的歌曲叫作“琵琶歌”。侗族的琵琶歌颇负盛名的。琵琶歌几乎在整个侗族地区流传,在广大的侗族地区,人人会弹琵琶,个个会唱琵琶歌。明未邝露所撰《赤雅》记载的”侗亦僚类,不善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倌,长歌闭目,摇首顿足……”中的“弹胡琴”和清《黎平府志》中所载的,“男弦女歌”等都是指琵琶歌而言。琵琶歌是用琵琶弹唱的歌。侗族琵琶可能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从其外形及定弦等方而看来,它不同于5世纪以前从西域传来的曲项琵琶,而是与我国古代固有的、由弦发展来的弹拨乐器,如汉族的三弦、阮咸、秦琴等属于同一体系的。据说这类乐器在10世纪以前还都统称琵琶。

琵琶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据说它的曲调在百种以上,有大调与小调之分,除有传统的曲调外,多为歌唱爱情的抒情歌,歌词也多是根据曲调临时自编的。琵琶除随歌伴奏外,还拨弹出引子和过门,这种即兴的弹奏,虽然可长可短,但是优秀的琵琶手却能演奏出极其华丽而动人的过门和引子。

表演形式

演奏侗族中琵琶时,多采用坐姿,将琴箱置于右腿上,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竹或牛角制拨片弹奏,也可在行进中演奏。侗族中琵琶的定弦比大琵琶高八度。发音明亮而圆润,音色柔和而甜美。既可伴奏琵琶歌中优美抒情的情歌、小调,又可为侗族叙事性琵琶歌伴奏,颇受侗族青年的喜爱,男女皆可自弹自唱,尤适于女声弹唱或为女声合唱伴奏。也可用于独奏或为侗戏伴奏。有的地区在琵琶伴奏中还加用牛腿琴,以增强伴奏的和声效果。不仅踩歌堂上要唱,吃过晚饭,大家围坐在村委门口男女歌师弹唱,直到深夜。

侗族琵琶的分类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侗族琵琶的形制也不统一,主要分为大、中、小三种。

大琵琶,共鸣箱呈倒桃形,琴头上部较大。张四弦,中间两弦同度,定音为(d1、e1、e1、b1)或(d1、e1、e1、a1),音色柔和低沉。

中琵琶,琴箱呈长方形、倒梯形或倒桃形,张四弦或五弦,四弦定音为(d1、e1、e1、b1),五弦定音(两中音、高音弦同度)为(d1、e1、e1、b1、b1),音色明亮、甜美。

小琵琶,琴长60厘米左右,主要用于小歌伴奏,张三弦或四弦,三弦定为(f1、g1、d2)、或(f1、g1、g1),四弦定为(f1、g1、g1、d2),音色清脆悦耳。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小牛角或竹制拨片弹弦发音,可独奏、合奏或为侗歌、舞蹈伴奏。

歌唱内容

侗族人民把由琵琶伴奏的歌曲称为“琵琶歌”,“琵琶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据说它的曲调在百种以上。除有传统的曲调外,多为歌唱爱情的抒情歌,歌词也多是根据曲调临时自编的。琵琶除随歌伴奏外,优秀的琵琶手还能演奏出极其华丽而动人的过门和引子。

琵琶长歌内容从多方面反映了侗族人民的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说唱神话传说的有《棉婆孵蛋》、《开天辟地》等;讲叙侗家重大历史事件的有《勉王起兵重又来》、《金银王之歌》等;叙述男女爱情和世态人情的有《娘梅歌》和“嘎常”体的《秀吉和银妹》等;移植汉族传说故事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二度梅》、《毛红玉英》等;新编的曲目有《老树新花》、《破碑记》等。一些有成就的歌师(侗语称“桑嘎琵琶”),扎根于人民之中,创作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1935年冬,红军长征途经侗寨,给穷苦侗家办好事,宣传革命道理,传播革命火种,龙胜歌师石戒福就冒着生命危险编制了《长征歌》,侗族村寨到处传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侗家把新编的歌唱中国共产党领导侗族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过上幸福生活的琵琶歌叫作“嘎美”。1952年三江县开展民族区域自治运动时,歌手吴居敬编唱了《李妮和清苦情歌》,是有代表性的“嘎美”歌篇。在演出方面还发展了男女歌手多人一起弹唱的形式。 琵琶歌-艺术

特色

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饭养身,歌养心”,歌是侗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粮食,是智慧、才华、知识、财富的表现。在侗乡,没有不可以用歌来唱的事物,没有不能用歌来表达的情感。侗家人用歌来唱万物的起源,唱民族之历史,唱英雄的功绩,唱心中之情感,唱美好的爱情……

琵琶歌是从爱情开始的,起源于恋爱中的青年对自然生活的感受与模仿,起源于劳动与生活,充满了青春与爱情意味的劳动与生活。

琵琶歌主要是歌唱爱情,是青年男女在行歌坐月时表达爱意,传递情愫,倾诉衷情的歌。琵琶歌陪伴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夜晚,琵琶歌将一对又一对的青年人唱到了一起。琵琶歌是爱情的桥梁,也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侗家老辈人说:“侗族人以爱情创造了一种美妙的音乐,爱情的力量十分伟大。”

琵琶歌又叫“坐夜歌”,是青年们行歌坐月时在月堂里弹唱的。夜幕降临,腊汉(男青年)们便怀抱琵琶,三五成群地开始走村串寨,向腊乜(姑娘)们的月堂上走去,姑娘们也三五成群的聚在月堂里,一边做针线,一边等待怀抱琵琶的后生们的到来……

琵琶歌生长在一个流行琵琶歌社区的侗家人,在刚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就要学唱歌了,平架社区高音假嗓的琵琶歌,比一般歌难学唱,只有在青少年时代才能够学会,如果到了三十岁以后,即使想学唱,也没有嗓子了,声音已经高上不去了。平架人学歌,有三种方式。一是向父母学,尤其是向母亲学。侗家人学歌,母亲往往是第一个老师;二是同辈人之间互相学唱,或者向比自己稍大一点的人学唱。在侗乡,同辈的人,同一个年龄段的人,从小就是在一起的。小时候一起读书上学,一起上树掏鸟,一起下溪捉鱼,渐渐地长大了后,就一起上山下地,一起砍柴栽秧,一起行歌坐月,一起走村串寨,就是结婚,也往往选在同一个年月,甚至同一天。这种同一班同一辈的人,很自然就形成一个歌班,在互相影响中,大家的歌都有长进;三是向歌师学。在侗乡,歌师被看成是村寨的能人,是文化的传承者,从来就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有着很高的荣誉。凡是歌唱得好,会编歌,记得歌多的人都是歌师,老年人是歌师,青年人也可以成为歌师,但更多的时候,老年人把向青年人教歌当作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有了琵琶,有了歌声,就有了爱情。洪州琵琶歌构筑起来的就是一个婚恋网络,即唱洪州琵琶歌的侗族村寨,很自然地形成一个可以发生婚姻联系的网络。唱不唱洪州琵琶歌,是姑娘们与后生们选择婚姻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唱琵琶歌的村寨,后生们一般不会主动与那里的姑娘结亲,唱琵琶歌的村寨的姑娘,一般也不会同意嫁到不唱琵琶歌的村寨去。而且,演唱琵琶歌的村寨,在服饰上、头饰上和佩戴的银饰上、与周边其他侗寨也是有明显的区别,单从外表看去,也能分别出是属于平架社区的姑娘,是演唱洪州琵琶歌的侗寨妇女。

琵琶歌不仅仅是歌,更是一种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化现象,是平架人的一种生命符号、文化符号,是平架人建立起来的一种象征体系。

1958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侗族民族》、1959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侗族大歌》都介绍了洪州琵琶歌,特别介绍了一首平架侗歌(即流传至今的《晚辈要把老人敬》)。195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人员考察黎平侗歌,其中一首观众特别喜爱的琵琶歌,就是洪州平架的《晚辈要把老人敬》,当时轰动了音乐界,称之是在全国民族歌曲中独一无二的“美妙音乐”。1986年黔东南州组织的侗歌合唱团一行11人,第一次赴法国巴黎参加法国金秋艺术节,在巴黎夏乐宫演出时,就演唱了平架琵琶歌《晚辈要把老人敬》。法国著名女艺术家马克尔维特十分激动地评价说:“美极了,美极了,中国侗族仅二百余万人,而他们的音乐如此闪光,在世界少见罕见,法国喜爱,世界人都会喜爱。”法国《世界报》别出心裁地评价了黎平侗族大歌,高度地评价了洪州平架琵琶歌是“金秋艺术节的重要发现成就之一”,法国《解放日报》也发表评述文章,称侗族琵琶歌“既有清唱,美声又有伴奏的奇特音乐”。

2004年国家旅游局向海外市场推介我国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大型宣传片《中国-魅力永存》(2004年雅典奥运旅游宣传片)在肇兴拍摄,摄制组对参加表演的洪州琵琶歌给予极高的赞誉:“它散落于民间,如珍珠般的晶莹剔透,是中国最美、最难得的民族美声唱法。”这种原生态的民族唱法再一次飘向世界每个角落。让我们再弹一曲动听的琵琶歌,聆听古人谆谆的教诲——《晚辈要把老人敬》:“大家听着,我唱支山歌,晚辈要把老人敬,让老人有幸福的晚年生活,有好吃的先敬老人,莫把老人忍饥受饿,老人健康,全家才幸福,子孙万代乐呵呵……”

洪州琵琶歌

琵琶歌黎平的洪州琵琶歌产生于明代永乐年间。1952年贵州省文化厅音乐工作者发现这种琵琶歌,选调参加少数民族文化会演,后推荐上北京演出,被命名为洪州琵琶歌。洪州琵琶歌是唯一用高音假声演唱的琵琶歌,以其曲调的优美悦耳,音域的宽广敞亮,旋律的悠扬婉转,情感的激越忧伤,别具一格的演唱风格,被音乐界评价极高,被称为东方的美声唱法,侗歌中的美声唱法。关于这种独特民间音乐的形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两个青年男女,相爱在月堂,男弹琵琶女对歌,情深意绵,为了不吵醒家中老人,不让家人发现,双方都用假嗓音浅吟低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唱法变成了一种风格——假嗓子,由此形成了男女都用假嗓高音的唱法。洪州琵琶歌曲调统一,在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侗族琵琶歌中的绝品,是古老民歌的遗传,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洪州琵琶歌流行于洪州镇的平架和仰冲及附近的许多侗寨。洪州平架琵琶歌因传唱于黎平洪州镇平架村而得名,是中国侗族地区特有的艺术奇葩,它独特的艺术色彩是其他任何民族民间音乐所无法替代的。它唱音清丽、婉转、悠扬,如长风,如山泉,如潺潺流水,如杜鹃和布谷鸟的鸣唱,成为世界民族音乐的精品。平架琵琶歌离不开乐器琵琶(即三根弦的木制小琵琶),没有琵琶就成不了歌,唱琵琶歌必须有琵琶伴奏。伴奏时必须有二人以上,多可达十余人,唱的人数有独唱,大多为合唱,人数可多达数十乃至百人。

三弦小琵琶一般由杉木制成,一般会唱琵琶歌的人自己会修制琵琶,也有专制琵琶的匠人,侗语称为“琵琶享”或“享琵琶”。

洪州琵琶歌流留传下来较为突出的作品有古歌、叙事歌、情歌、孝敬老人歌等,流传时间最长远、久唱不厌的有《晚辈要把老人敬》、《十二月情歌》、《开天辟地歌》、《孝敬老人歌》等。

平架琵琶歌在音域中,没有出现4、7音,演唱时,无论是曲谱还是过门都同琵琶调子和谐同步进行,在使用由6于7的九变音乐来组音乐语调,使歌声清丽、婉转而悠扬。

平架琵琶和仰冲琵琶统称洪州琵琶,均分为压弦(为外弦定音)多为伴奏演唱叙事歌和男女对唱时用,设三根弦,声音动听、深沉、激昂、圆润。定音为5、6、3(即内弦基音为5,中弦基音为6,外弦基音为3)总音域为5、6、1、2、3、5六个音,没有4。

洪州琵琶歌和大琵琶歌的演奏方法大同小异,每唱两句后有一段间奏(即过门),而平架琵琶歌是以清丽、婉转、悠扬见长,是听众乐于接受的音乐,是最有影响的民间音乐。一个著名的音乐品牌,三省坡下侗家人的文化生活中,琵琶歌是核心内容,是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只有通过歌,通过洪州琵琶歌才能进入三省坡下侗族社区的文化生活中。

2 唐代元稹诗作

唐代元稹诗作

基本信息

【名称】《琵琶歌》

【年代】唐代

【作者】元稹

【体裁】七言古诗

作品原文

琵琶歌

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玄宗偏许贺怀智,

段师此艺还相匹。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

澒声少得似雷吼,缠弦不敢弹羊皮。人间奇事会相续,

但有卞和无有玉。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

管儿不作供奉儿,抛在东都双鬓丝。逢人便请送杯盏,

著尽工夫人不知。李家兄弟皆爱酒,我是酒徒为密友。

著作曾邀连夜宿,中碾春溪华新绿。平明船载管儿行,

尽日听弹无限曲。曲名无限知者鲜,霓裳羽衣偏宛转。

凉州大遍最豪嘈,六幺散序多笼捻。我闻此曲深赏奇,

赏著奇处惊管儿。管儿为我双泪垂,自弹此曲长自悲。

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因兹弹作雨霖铃,

风雨萧条鬼神泣。一弹既罢又一弹,珠幢夜静风珊珊。

低回慢弄关山思,坐对燕然秋月寒。月寒一声深殿磬,

骤弹曲破音繁并。百万金铃旋玉盘,醉客满船皆暂醒。

自兹听后六七年,管儿在洛我朝天。游想慈恩杏园里,

梦寐仁风花树前。去年御史留东台,公私蹙促颜不开。

今春制狱正撩乱,昼夜推囚心似灰。暂辍归时寻著作,

著作南园花坼萼。胭脂耀眼桃正红,雪片满溪梅已落。

是夕青春值三五,花枝向月云含吐。著作施樽命管儿,

管儿久别今方睹。管儿还为弹六幺,六幺依旧声迢迢。

猿鸣雪岫来三峡,鹤唳晴空闻九霄。逡巡弹得六幺彻,

霜刀破竹无残节。幽关鸦轧胡雁悲,断弦砉騞层冰裂。

我为含凄叹奇绝,许作长歌始终说。艺奇思寡尘事多,

许来寒暑又经过。如今左降在闲处,始为管儿歌此歌。

歌此歌,寄管儿。管儿管儿忧尔衰,尔衰之后继者谁。

继之无乃在铁山,铁山已近曹穆间。性灵甚好功犹浅,

急处未得臻幽闲。努力铁山勤学取,莫遣后来无所祖。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793年(贞元九年)以明两经擢第。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读之,始作诗。822年(长庆二年),拜平章事、居相位三月。829年(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又出为武昌军节度使,逝世于镇。元稹的创作,以诗的成就最大。他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元稹生前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之合集多种。其本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诔、论议等共 100卷,题为《元氏长庆集》。宋时只存60卷,有三种刻本:闽本(建本),宣和六年刘麟刻;蜀本,刻者不详;浙本(越本),乾道四年洪适据刘麟本复刻。明嘉靖三十一年,董氏曾据洪适本翻刻,《四部丛刊》又据董刻本影印。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另据杨循吉从陆士修借钞刊行影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可参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