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彭国翔 |
释义 | 彭国翔简介籍贯河北河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南京大学法学学士(1992),北京大学哲学硕士(1998)、北京大学哲学博士(2001),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中国研究中心安德鲁斯讲座客座教授(Arthur Lynn Andrews Chair Visiting Professor,2003-2004学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和访问学者(2004秋季,2007-2008学年),美国威斯里安大学访问学人(2006年2-3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研究员(2009年夏),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洪堡学人(Humboldt Fellow)和访问研究员(2009秋季,2010年夏季),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访问教授(2010年春季),国立新加坡大学杰出访问学人(2012年1-2月)。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2004)、德国洪堡基金会与教育部颁授的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2009)。现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欧洲宗教哲学学报》(European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咨议委员会委员(member of the Board of the Editorial Advisors)、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副主编、中华孔子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中国哲学、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学和宗教的比较。 作品(一)、专著 1. 《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繁体字版,“中国哲学丛刊”,台北:学生书局,2003年6月初版,51万字;简体字版,“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1月初版,48万字; 2. 《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2007年12月第2次印刷,29万字; 3. 《儒家传统与中国哲学——新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初版,30万字; 4. 《儒家传统的诠释与思辨——从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中青年哲学家文库”,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33万字; (二)、专著或文集章节 1. Confucian Classics in a Changing Contemporary China, 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 on Liberal Education and the Core Curriculum, Edited by Wm. Thedore de Bary, Shang Wei, and Rachel E. Chung,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2008, pp.54-60. 2. “黄宗羲佚著《理学录》考论”,《文化与历史的追索: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9年12月,页213-271,4万5千字; 3. “身心修炼:朱子经典诠释的宗教学意涵”,《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中国观点》,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当代儒学研究丛刊,2010年,页193-258,4万字; 4. Dialogical Confucianism as a Religious Tradi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In 2009 Civilization and Peace, Seoul: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2010, pp.51-66. 5. Death as Ultimate Concern in the neo-Confucian Tradition: Wang Yangming’s Followers as an Example. In Philip J. Ivanhoe and Amy Olberding edit., Mortal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1, pp.271-295. (三)、论文 1. “儒家思想是否精英文化”,《中国文化月刊》(台中),1992年第12期,页93-104,8千字; 2.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释义”,《中国哲学史》(北京),1997年第3期,页25-31,1万2千字; 3. “王龙溪先生年谱”,《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七卷第四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7年12月,页99-127。《原学》(北京)第6辑转载,1998年4月,页293-329,2万5千字; 4. “康德与牟宗三之圆善论试说”,《鹅湖》(台北),1997年第8期,页21-32,1万7千字; 5. “明刊《龙溪会语》及王龙溪文集佚文—王龙溪文集明刊本略考”,《中国哲学》,第十九辑,岳麓书社,1998年9月,页330-376。《鹅湖》,1999年第4、5、6期转载,3万字; 6. “王龙溪的先天学及其定位”,《鹅湖学志》(台北),第21期,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1998年12月,页69-161,6万字; 7. “为道与为学——当代儒者的社会功能与角色定位”,《鹅湖》,1999年第9期,“孔子思想与世纪之交”专号,页28-31,4千字; 8. “从西方儒学研究的新趋向前瞻二十一世纪的儒学”,《孔子研究》(济南),2000年第3期,页98-104,8千字。全文收入2001年《中国儒学年鉴》(创刊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页30-34; 9. “《樗全集》及其作者”,《中国典籍与文化》(北京),1999年第4期,页71-75,5千字;《书目季刊》(台北),第34卷第1期,2000年6月,页57-62; 10. “道德与知识: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家——对现代新儒学的一个发生学解说”,《原道》第6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页228-256,2万5千字; 11. “王龙溪与佛道二教的因缘”,《中国哲学史》(北京),2001年第4期,页91-100,1万5千字; 12. “王龙溪的《中鉴录》及其思想史意义”,《汉学研究》(台北)第19卷2期,2001年12月,页59-81,2万2千字; 13. “良知异见——中晚明良知观的分化与演变”,《哲学门》(北京大学哲学系),2001年第2期,页88-103,1万7千字; 14. “略论儒学与宗教研究的目标与视野”,《中国哲学史》(北京),2002年第2期,页84-86,3千5百字; 15. “王畿与佛教”,《台大历史学报》(台北)第二十九期,2002年6月,页29-61,2万5千字; 16. “中晚明阳明学的知识之辨”,《中国学术》(北京),2002年第2期(总第10期),2002年6月,北京:商务印书馆,页248-277,2万7千字; 17. “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重点与前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北京),2002年6月6日,第3版,3千字; 18. “齐克果的人生境界说略论——从中国哲学的观点看”,《鹅湖》(台北),2002年第7期,2002年7月,页48-56,1万1千字; 19. “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晚明阳明学的宗教化”,《中国哲学史》(北京),2002年第3期,2002年8月,页54-62,1万3千字; 20. “明儒王龙溪的一念工夫论”,《孔子研究》(济南),2002年第4期,2002年8月,页54-66,1万4千字; 21. “周海门学派归属辨”,《浙江社会科学》(杭州),2002年第4期,2002年8月,页104-109,1万5千字; 22. “王畿与道教——阳明学者对道教内丹学的融摄”,《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1期(台北),2002年9月,页255-292,3万3千字; 23. “周海门的学派归属与《明儒学案》相关问题之检讨”,《清华学报》(台湾),新31卷第3期,2002年9月,页339-374,3万5千字; 24.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中华文化论坛》(成都),2003年第1期,页123-128,1万2千字; 25. “20世纪宋明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上),《哲学动态》(北京),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页41-44,4千字; 26. “20世纪宋明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下),《哲学动态》(北京),2003年第5期,2003年5月,页38-40,4千字; 27. “化解全球化过程中宗教冲突的儒学资源”,《江蘇行政学院学报》(南京),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页36-42,1万2千字;张立文主编:《孔子与当代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页112-127; 28. “合法性、视域与主体性——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反省与前瞻”,《江汉论坛》(武汉),2003年第7期,页38-40,6千字。《新华文摘》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29. “《西铭》的万物一体观发微——兼论儒家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徵”,《清华哲学年鉴》(北京),2002年号,2003年10月,页164-184,1万7千字; 30. “中晚明的现成良知之辨”,《国学研究》(北京),第11卷,2003年6月,页15-46,2万7千字; 31. “钱绪山语录辑逸校注”,《中国哲学史》(北京),2003年第3期,页111-128,2万2千字;《中国文哲研究通讯》,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第十三卷第二期,页13-56; 32.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 of Wang Yangming and His Followers in Mainland China,”Dao: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U.S.A)(《道:比较哲学学报》,美国), Vol.11, No.2, June 2003, pp.311-329; 33. “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之辨”,《现代哲学》(广州),2004年第1期,页59-66,1万2千字; 34. “当代中国的阳明学研究:1930-2003”,《哲学门》(北京大学哲学系),2004年第1期,页200-220,1万8千字; 35. “Le sujet moral dans la philosophie de Mou Zongsan (1909-1995),”Cahier 2, “Sujet Moi Personne,”Institut de la Pensee Contemporain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2004, pp.241-264. Co-authored with Sebastien Billioud. 36. “王心斋後人的思想与实践:泰州学派研究中被忽略的一脉”,《国学研究》(北京),第15卷,2004年12月,页74-114,3万5千字; 37. “阳明後学工夫论的演变与形态”,《浙江学刊》(杭州),2005年第1期,页28-35,1万5千字; 38. “儒家‘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以阳明学为中心的考察”,《新哲学》第3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页76-92,2万字;李明辉、叶海烟、郑宗义合编:《儒学、文化与宗教——刘述先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9月初版,页307-326; 39. “阳明学者的‘实学’考辨”,收入澳门中国哲学会编:《21世纪中国实学》,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页190-198,6千字; 40. “王畿四无论的哲学诠释”,《清华哲学年鉴》2004年号,2006年11月,页200-222,1万8千字; 41. “Legitimacy, Horizon, and Subjectivity: A Reflection on and Prospects in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Chinese Philosophy,”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当代中国思想》,美国), M.E. Sharpe, Vol. 37 No. 1, Fall 2005, pp.89-96. 42. “多元宗教参与中的儒家认同:以王龙溪的三教观和自我认同为例”,《儒学评论》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2005年11月,页118-146,1万8千字; 43. “儒家传统的身心修炼及其治疗意义——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参照”,杨儒宾、祝平次编:《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页1-45,3万2千字;《儒林》第2辑,2006年; 44. “全球视域中当代儒学的重构”,《中国哲学史》(北京),2006年第2期,页35-44,1万9千字; 45. “阳明学者的生死关切”,《哲学评论》第4辑(武汉大学哲学系),2006年5月,页171-188,1万2千字; 46. “宗教对话:儒学第三期开展的核心课题”,《孔子研究》(济南),2006年第3期,2006年6月,页32-44,2万1千字;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6期摘录; 47. “牟宗三早年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清华学报》(台湾),36卷1期,2006年6月,页135-195,5万字; 48. “公议社会的建构:黄宗羲民主思想的真正精华——从〈原君〉到〈学校〉的转换”,收入吴光主编:《从民本走向民主: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页157-172,1万4千字;删节版发表於《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页44-49; 49. “牟宗三的共产主义批判——以《全集》未收之《共产国际与中共批判》为中心”,《新亚学术集刊》(香港),第19期,页451-494,2006年10月,《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台北),第十九卷第三期,2009年9月,页27-64,3万2千字; 50. “周海门先生年谱稿”,《中国儒学》,第1期,2006年9月,页332-378,3万字; 51. “杨时《三经义辨》考论”,《九州学林》(香港、上海),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共同出版,2007年春季号,页84-103,1万4千字; 52. “朱子读书法与基督教圣言诵读法的比较——儒家经典诠释的宗教学意义”,《清华哲学年鉴2005》,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页172-205,2万字; 53. “中国哲学研究的三个自觉——以《有无之境》为例”,景海峰编:《拾薪集——“中国哲学”建构的当代反思与未来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页35-51,1万8千字; 54. “从出土文献看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连贯——郭店与上博儒家文献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页104-115,1万7千字;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 55.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再反思——‘援西入中’及其两种模式”,《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页77-87,1万8千字; 56. “唐君毅的哲学观——以《哲学概论》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4期,页110-118,1万4千字; 57. “牟宗三的‘自由’与‘自由主义’观”,《思想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2007年12月,页176-197,1万5千字; 58. “本体与工夫:郑霞谷与王龙溪合论”,《国学研究》(北京),第21卷,2008年第1期,页101-126,2万字; 59. “作为身心修炼的礼仪实践——以《论语·乡党》为中心的考察”,《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第6卷第1期,2009年6月,页1-27,1万7千字; 60. “牟宗三论两岸关系与台湾认同”,《思想》第13期,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2009年11月,页173-189,1万字; 61. “典范与方法:侯外庐与‘中国哲学史’研究”,《河北学刊》,2010年第4期,页31-35,1万字; 62. “当代中国的儒家经典与通识教育”,《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7千字; 63. “如何理解‘尊孔读经’:与杨继绳先生商榷”,《炎黄春秋》,2011年第5期,页40-60; 64. “唐君毅论宗教精神”,《哲学与宗教》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万字; 65. “Inside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Mainland China: The Vicissitud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s an Example,”Oriens Extremus(《远东学报》,德国),Vol.49,2010, pp.225-235; 66. “修身与治国:董仲舒身心修炼的功夫论”,《中国文化》(北京、香港、台北),第三十四期,2011年10月,页43-54,1万8千字; 67. “近三十年(1980-2010)英语世界的朱子研究——概况、趋势及意义”,《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页34-38,1万2千字; (四)、会议论文 1. “从中国哲学自身的演进看牟宗三哲学的基本架构与核心概念”,“牟宗三与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98年9月,山东济南,1万2千字。 2. “从西方儒学研究的新趋向前瞻二十一世纪的儒学”,“二十一世纪的儒学与儒商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年8月,甘肃兰州,8千字。 3. “《西铭》的万物一体观发微——兼论儒家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徵”,“第二届张载与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1年8月,陕西眉县,1万7千字。 4. “略论儒学与宗教研究的目标与视野”,“儒学与宗教学术研讨会”论文,2002年2月,4千字。 5. “化解全球化过程中宗教冲突的儒学资源”,“儒学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2年8月,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1万4千字。 6. “阳明学者的‘实学’考辨”,“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2003年8月,澳门中国哲学会主办,6千字。 7. “儒家‘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以阳明学为中心的考察”,“儒学、文化、宗教与比较哲学的探索——贺刘述先教授七秩寿庆”学术研讨会,台北,2004年6月23日-25日,台北,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办,1万9千字; 8. “儒家传统的身心修炼及其治疗意义: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传统为参照”,“儒学的‘气’论与功夫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2004年11月27-28日,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主办,2万5千字; 9. “牟宗三早年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武汉,2005年9月10日-12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台北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台北鹅湖杂志社、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 10. “全球视域中当代儒学的重构”,“全球化进程中的东方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5年11月13-14日,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主办; 11. “宗教对话:儒家第三期开展的核心课题”,“国际儒学论坛(2005):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北京:2005年12月9日-11日,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 12. “身心修炼:朱子经典诠释活动的宗教学意涵”,“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学术研讨会,台北:2006年1月12-14日,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 13. “Confucian Identity in Multiple Religious Participation: An Example of Wang Ji (1498-1583),”“Neo-Confucianism and Global Philosoph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t Mansfield Freeman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Wesleyan University, US, Feb. 24-25, 2006; 14. “A Study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Descendants of Wang Gen(1483-1541): An Overlooked Genealogy in Taizhou School,”Neo-Confucian Seminar,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USA, March 3, 2006. 15. “公议社会的建构:黄宗羲民主思想的真正精华——从〈原君〉到〈学校〉的转换”,“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余姚:2006年4月1-4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余姚市人民政府主办; 16. “身心修炼:朱子经典诠释活动的宗教学意涵”,“注释、诠释与建构——朱子与四书”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2006年5月15日-19日,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17. “牟宗三1930年代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第二届中国文化论坛: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北京,卧佛山庄,2006年8月23-24日; 18. “本体与工夫:郑霞谷与王龙溪合论”,“第三届霞谷学国际学术会议”,韩国:2006年11月3-4日,韩国阳明学会主办; 19. “中国哲学研究的三个自觉——以《有无之境》为例”,“中国哲学建构的当代反省与未来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深圳,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联合主办,2006年12月12-14日; 20.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再反思——‘援西入中’及其两种模式”,“儒家哲学的典范重构与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2007年5月25-27日; 21. “朱子读书法与基督教圣言诵读法的比较——儒家经典诠释的宗教学意义”,“当代语境下的儒耶对谈: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香港浸会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办,香港,2007年5月30-6月1日; 22. “唐君毅论宗教精神”,“当代儒学与精神性”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浸会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主办,2007年11月14-15日; 23. “作为身心修炼的礼仪实践——以《论语·乡党》为中心的考察”,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画“东亚儒学中的身体论述学术研讨会”,2007年11月23-24日; 24. “Confucian Classics in a Changing Contemporary China,”“Classics for an Emerging Worl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ore Curriculum. Sponsored by HeymanCenter for the Humanities & Committee for Asia and Middle East, ColumbiaUniversity, Jan. 19-20, 2008. 25. “Hou Wailu and the Paradigm and Methodology of Chinese Philosophy as a Modern Disciplin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in 20th Century China,”the Second Workshop. Sponsored by 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 and CentralNationalityUniversity, Beijing, Oct.30-Nov. 1, 2008. 26. “唐君毅与印度哲学”,“中国哲学研究之新方向——中大哲学系创系60周年纪念暨唐君毅百岁冥寿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办,香港,2009年5月18日-21日。 27. “Confucian Classics in a Changing Contemporary China,”“Confucianism and Modern Society,”Sponso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and Modern East Asia Research Center,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May28-29, 2009. 28. “Inside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Mainland China: the Vicissitud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s an Example,”“Confucianism for the 21st Century,”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Occasion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Sinology in Hamburg, Sponsored by the Asien-Afrika-Institut of the Universität Hamburg, Germany, Sept.21-23, 2009. 29. “Dialogical Confucianism as a Religious Tradition in a Global Context,”“The 2009 Global Forum on Civilization and Peace,”Sponsored by the Academy for Korean Studies, Seoul, Korea, Dec. 2-3, 2009. 30. “典范与方法:侯外庐与‘中国哲学史’研究”,“民族认同与历史意识:审视近现代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学与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荷兰莱顿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日本东京大学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2009年12月14-17日。 31. “The Dialogical Dimension in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s,”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wey’s Second Mission to China: A Dialogue between Pragmatism and Confucianism,”sponsored by Changjiang Education Foundatio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Rockefeller Brothers Fund,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Dec. 18-20, 2009. 32. “作为身心修炼的礼仪实践——以《论语·乡党》为中心的考察”,“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圣贤与传统”国际研讨会,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主办,广州,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2009年12月27-31日。 33. “当代中国的儒家经典与通识教育”,2010年第三届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衢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衢州,2010年9月26-28日。 34. “Dialogical Confucianism as a Spiritual Tradi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Taoismus, Buddhismus und Konfuzianismus im Gespräch, Spiritualität als allgemein menschliches Bedürfnis,”Kulturtag am Goetheanum, 26-27. November 2010, Dornach, Switzerland. 35. “姜希辙及其《理学录》考论”,明史认识与近代中国历史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系与香港珠海书院主办,2011年4月11-12日。 36. “修身与治国:董仲舒身心修炼的功夫论”,“修养、教化与政治哲学”:跨文化哲学中的当代儒学研讨会,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2011年4月28-29日。 37. “Confucian Self Cultivation as a Spiritual and Bodily Exercise and Its Therapeutic Significance,” “Body and Person in China,” Sponsored by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and the Center of Oriental Studies of Vilnius University, Vilnius, Lithuania, June 6-8, 2011. 38. “近三十年(1980-2010)英语世界的朱子研究:概况、趋势和意义”,“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朱子学会、南昌大学哲学系及江右研究中心、九江学院联合主办,2011年10月19-22。 39. “牟宗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批判”,“当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第九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哲学研究所、儒学研究中心鹅湖月刊社暨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 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合办,香港,2011年12月7-9日。 40. “Reflection on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Mainland China,”“A Habit of the Heart: Confucianism and Contemporary East Asian Cultures,” Sponsored by Department of Public and Social Administr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Dec. 10-14, 2011. 41. “周海门与佛教——历史与思想”,“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中央研究院,台北,2012年6月20-22。 42. “Contemporary Version of Mencian Moral Feeling: A Fruitful Product of Dialogue between Kant Philosophy and Confucianism,” “Foundation of Reason and Morality: A Philosophical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and German Philosophy,” Sponsored by Academy for Civic Education in Tutzing/Bavaria and International Confucian Association, Tutzing, Germany, July 16-21, 2012. (五)、书评 1. “‘以史证经’与‘以史证子’——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与《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评介”,《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北京),2002年1月3日,23版,3千5百字; 2. “儒学: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年4月4日,14版,3千8百字; 3. “评吕妙芬著《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中国文哲研究集刊》(台北),2004年3月,页350-354,4千字; 4. “中国哲学研究前沿的探索——《中国哲学前沿丛书》介评”,《光明日报》(北京),2006年7月25日,10版,3千字; 5. “儒家的文化立场与价值关怀——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读後”,《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7年第1期,春之卷,页203-206,6千字; 6. “评松川健二《论语思想史》”,《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8年,页205-212,7千字; 7. Study on Bamboo and Silk Versions of Wuxing and Other Newly Unearthed Confucian Texts. New Frontiers in Asian Scholarship, Newsletter of 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 August 2010. (六)、书评论文 1. “为中国哲学研究建立典范——试评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哲学门》(北京),总第十三辑第七卷(2006)第1册,页223-241,1万7千字; (七)、其他 1. “承续慧命接引後学——贺蔡仁厚先生七十寿庆”,《蔡仁厚教授七十寿庆集》,台北:学生书局,1999年,3千字; 2. “儒学多元主义的价值观”,《世界知识》(北京),2003年第9期,3千字; 3. “‘积薪’与‘传薪’——《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二十周年志庆与感怀”,《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第1期,4千字; 4. “儒家传统、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中华读书报》(北京),2006年5月10日第4版,4千字; 5. “对启蒙心态的多种回应——启蒙的反思座谈发言”,《开放时代》,2006年第3期,页31-33,3千字; 6. “儒学复兴的省思”,《21世纪经济报导》,2006年12月18日,35版,6千字; 7. “人文诺贝尔奖的启示”,《读书》,2007年1月,页79-85,6千字; 8. “人文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儒家传统”,《读书》,2007年2月,页32-40,7千字; 9. “《宗教与生态丛书》前言”,2008年5月,江蘇教育出版社,页1-2,2千字; 10. “儒家认同的抉择”,《中华读书报》,2009年1月21日第15版,3千字; 11. “君子的意义与儒家的困境”,《读书》,2009年6月,页72-79,6千字; 12. “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读书》,2011年1月,页117-120,3千字; 学术翻译 (一)、翻译专著 1. 《孔子:即凡而圣》(Herbert Fingarette, Confu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197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与张华合译,本人为第一译者; 2.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安乐哲(Roger T. Ames)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3.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John Berthrong, All Under Heaven: Transforming Paradigms in Confucian-Christian Dialogue. New York: SUNY Press, 1994),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4. 《儒学与生态》(Mary Evelyn Tucker and John Berthrong, ed., Confucianism and Ecology: The Interrelation of Haven, Earth and Huma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 5. 《切中伦常:《中庸》的英译与新诠》(Roger T. Ames and David Hall, Focusing the Familiar: A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yong.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200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 6. 《儒家的精神性与宗教性》(Tu Weiming and Mary Evelyn Tucker, ed., Confucian Spirituality, Crossroad Press, 200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即出; (二)、翻译论文 1. “陈荣捷(1904-1994):一份口述自传的选录”(Irene Bloom, Wing-tsit Chan (1904-1994): A Selection of Oral Autobiography. In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中国文化》(北京、香港、台湾)第15、16期合刊,1997年12月,页327-347。3万字。 2. “不可公度性、真理及儒家和亚裏斯多德主义者关於德性的对话”(Alasdair MacIntyre, Incommensurability, Truth and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Confucians and Aristotelians about the Virtue),《孔子研究》,1998年第4期,页25-38。1万5千字。 3. “儒家宗教性研究的趋向”(John Berthrong, Trend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Religiosity in the West),《求是学刊》,2002年第6期,2002年11月,页27-36,1万7千字; 4. “《道德经》与关联性的宇宙论——一种诠释性的语脉”(Roger T. Ames and David L. Hall, The Daodejing and Correlative Cosmology: An Interpretive Context),《求是学刊》,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1万3千字; 5. “儒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一种对话”(Roger T. Ames, Confucianism and Deweyan Pragmatism: A Dialogue),《全球化与文明对话》,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页338-372,《一位真正的美国哲学家——美国学者论杜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页166-203,1万8千字; 6. “学做人:从朱熹、王阳明到刘宗周的精神性践履”(Tu Weiming, Learning to be human beings: Spiritual Exercise from Zhu Xi, Wang Yangming to Liu Zongzhou),《新哲学》第3辑,2004年,页65-75,1万字; 7. “终极性的转化:古典道家的死亡观”(Roger T. Ames, Death as Transformation in Classical Daoism),《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1万5千字; 8. “作为“体证之爱”的仁道:全球伦理视野中‘孝’的探索”(Tu Weiming, Humanity as Embodied Love: Exploring Filial Piety in a Global Ethical Perspective),《中国儒学》,第1辑,2006年10月,8千字; (三)、翻译专著章节 1. 《三种对立的道德观:百科全书、谱系学和传统》第一章(Alasdair MacIntyre, The Three Rival Version of Moral Enquiry. Notre Dam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0. Chapter 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页110-30,1万6千字; 2. “何为儒家之道”(Tu Weiming, Confucianism, in Arvind Sharm ed. Our Religions,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3, pp.139-228),收入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页119-216,7万字。 3. “《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Roger T. Ames and David T. Hall,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yong: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Approach. Part of Ames and Hall’s Focusing the Familiar: A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yo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中国哲学史》(北京),2002年第3期,页5-17,1万8千字; 4.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John Berthrong, All Under Heaven: Transforming Paradigms in Confucian-Christian Dialogue. New York: SUNY Press, 1994),《国际汉学》第12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4月,页84-110,1万8千字; 主编丛书 1. “文明对话丛书”(与李甦平共同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2007年出版。第一批包括以下7种: 安乐哲(Roger T. Ames):《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白诗朗(John Berthrong):《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刘述先:《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 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 李正浩:《韩文的创立与周易》; 宋荣培:《东西方哲学的交汇与思维方式的差异》; 高板史朗:《近代之挫折——东亚社会与西方文明的冲击》; 2. “宗教与生态丛书”(执行主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包括: 《儒教与生态》 《佛教与生态》 《道教与生态》 3. “新儒学与新世纪丛书”,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2010年。第一批包括以下4种: 蔡仁厚:《儒学传统与时代》; 刘述先:《儒家思想的转型与展望》; 郑宗义:《儒学、哲学与现代世界》; 彭国翔:《儒家传统与中国哲学——新世纪的回顾与前瞻》; 4. “实用主义译丛”(与孙有中、Roger T. Ames共同主编),2009。第一批包括以下7种,北京大学出版社: John Dewey: Religious Faith and Democratic Humanism (by Steven C. Rockefeller), John Dewey and American Democracy (by Robert B. Westbrook), Understanding John Dewey: Nature and Cooperative Intelligence(by James Campbell), Reading Dewey, John Dewey and Moral Imagination(by Steven Fesmire), John Dewey’s Pragmatic Technology(by Larry Hickman), Making Morality: Pragmatist Reconstruction in Ethical Theory(by Todd Lekan), John Dewey’s Theory of Art, Experience and Nature: The Horizons of Feeling(by Thomas M. Alexander). 5. “海外儒学研究前沿丛书”(执行主编,安乐哲、杜维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012,第一批包括: 杜维明Mary Evelyn Tucker编:《儒家的精神性与宗教性》; 安乐哲:《切中伦常——中庸的英译与新诠》; 李耶理:《孟子与阿奎那》; 南乐山:《波士顿儒学》; 白诗朗:《论创造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