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彭干臣
释义

彭干臣(1899—1935),又名干成、耐寒、矿涛,化名黄春山、何越。1899年出生于安徽省英山县(今属湖北省),1919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4年5月,彭干臣与许继慎等人被安徽党组织选派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在军校教导团任连党代表,为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委员。1925年1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作战,因战功显赫升任营党代表。6月被党组织调到上海开展工人运动。10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班学习,与朱德等同班。

革命历程

1926年秋,彭干臣奉命提前结业回国,加入叶挺独立团参加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10月独立团扩编成立第二十四师,叶挺任师长兼任武昌卫戍司令,彭干臣任卫戍司令部参谋长、代理武昌卫戍司令。

1927年3月,彭干臣按中央指示,带领一批军事骨干秘密潜回上海,参加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协助周恩来指挥南市区工人作战。5月护送周恩来到武汉。

大革命失败后,彭干臣潜回家乡组织革命活动,后赴南昌参与起义的组织发动工作。南昌起义第二天,彭干臣被任命为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兼卫戍司令。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失败后,彭干臣历尽艰险,经香港从海路潜回上海,从事秘密革命工作。

1929年春夏之交到1930年5月,在周恩来领导下参与在上海举办的中央军政干部训练班,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培养训练了一大批军政领导干部。1929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彭干臣为中共中央军事部军事委员会委员。1930年5月,彭干臣被中央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到奉天(今沈阳)秘密组织东北地区的军事斗争。10月遭追捕被迫潜回上海。12月到天津任中共顺直省委军委书记。1931年夏被调回上海,协助周恩来领导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并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2年春,彭干臣奉中央指示到闽浙赣苏区,先后任红十军参谋处长、新十军参谋长,参与指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协助方志敏率部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

1933年任彭(湃)杨(殷)陆军学校教育长、校长。

1934年11月,参加方志敏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于浙赣、皖赣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

1935年1月中旬,在上饶、德兴间怀玉山地区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5岁。

光辉的一生

综述

彭干臣是我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我军的早期高级指挥员。1935年1月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5岁。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由于在白色恐怖环境下,彭干臣受周恩来直接领导,并不断改名换姓,频繁地变换工作,长期默默无闻地为党工作,鲜为人知。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彭干臣的历史贡献得到公认,他的功绩和英名将永远载入我党我军的光辉史册。

早年经历

彭干臣是安徽英山(今属湖北)人。他于1919年从英山考入安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4月,他与蔡晓舟、许继慎等40余名青年在安庆创建了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团小组长。6月,彭干臣参加领导了安庆驱赶反动军阀和要求增加教育经费的“六二”学潮,担任指挥和讲演,并和另一学生代表率一师、法专、一中等校学生前往省议会请愿。请愿者遭到反动军阀当局的疯狂镇压。面对敌人的屠刀,彭干臣毫不退缩,营救伤残同学,沉着冷静地指挥队伍撤退。惨案发生后,随之掀起了罢课罢工罢市的斗争浪潮,迫使反动军阀增加了教育经费。后来,安庆学界建造了在学潮中牺牲的姜高琦烈士墓。在姜高琦血衣亭里,彭干臣满怀激情地挥毫题匾:“干,革命的真精神是干,是要彻底的干”。是年秋,曹锟贿选当上“总统”。安庆学生在彭干臣等人的发动和组织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贿选示威游行,并捣毁一些贿选议员的住宅,与警察发生冲突。第二天反动报纸登载这一消息时,称彭干臣是不好对付和不怕死的人。

彭干臣热爱学习,持之以恒,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和进步书籍。刻苦的学习和革命实践的锻炼,使他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彭干臣于192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安庆第一师范支部书记。他对人生是严肃认真的,确定信仰之后,就定下决心始终不渝地忠于党,坚定地站在党的政治立场上。从此,他把自己的命运同党和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紧紧地联在一起,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并由青年学生成长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忠诚的共产主义者。

黄埔军校

1924年,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我们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进国民革命运动,并合作创办黄埔军官学校,以求建立新型的国民革命军,开展革命战争。为培养中国革命的军事人才,我党从各地选派一批优秀的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是年5月,安庆党组织选派彭干臣、许继慎等人经上海赴广州,考取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由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彭干臣学政治,如饥似渴;学技术,勤奋刻苦;练战术,生龙活虎;守纪律,令行禁止。因此,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由于他品学兼优,与陈赓一起留校,分配到同一个连队,他任党代表,陈赓任连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校内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彭干臣、陈赓等为支部成员。彭干臣遵照周恩来的指示,积极地开展工作,得到周恩来的赞赏。

国共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1925年1月,军阀陈炯明率部进攻广州,企图推翻孙中山成立的国民政府。在国民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国共两党取得坚决保卫广州革命政权的共识。国民政府决定组成东征联军,分左、中、右三路讨伐陈炯明。黄埔军校组建了以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为骨干的学生军,参加右路作战并担任先锋。彭干臣根据党的指示参加了这次东征。在攻打淡水城时,彭干臣和张际春等军官以及100名士兵组成了奋勇队(即敢死队),担任爬城任务。彭干臣率领奋勇队经过浴血奋战,率先登城进入城内,与敌人展开巷战,迫敌狼狈逃窜。之后,又率队英勇冲杀向淡水反扑的敌人,取得大捷。他因战功显赫升任营党代表。陈炯明不甘心失败,遂纠集重兵南下寻求决战。彭干臣所在团与敌一部遭遇,展开激烈的战斗,他身先士卒,率队杀向敌阵,阻止了敌人的攻势。随后,经一夜急行军,于第二天拂晓迂回到敌人后方进行突袭,一举击溃敌人。在战斗中,彭干臣被敌人的子弹打断了左手小拇指。战后,他对其他同志说:“革命诚艰巨,断指不足惜,留得头颅在,可为党效力。”

彭干臣在第一次东征中战功显赫,但却遭到时任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的打击陷害。蒋介石叫周恩来起草一份命令:彭干臣等“临阵退却,褫职查办!”周恩来预感事有蹊跷。时隔数日,周恩来在了解真实情况后送给蒋介石的报告中述:“彭干臣等迭著战功,因退后收容,误为临阵潜逃”,保护了彭干臣。

这时,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一批具有军事才能的优秀共产党员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周恩来为保护和培养彭干臣,将他列入派遣名单。随着“五卅”惨案的发生,上海总工会宣布成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1925年6月初,彭干臣赴苏联莫斯科留学途经上海时,奉党的指示在上海短暂停留,发展大好形势。他和共产党员、全国铁总总干事王警东到吴淞机车厂(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前身)开展铁路工运工作,并担任工人夜校校长兼教员,先后举办了平民夜校和工人夜校,传播革命思想,传授文化知识。他首先发展孙津川等一批优秀工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帮助该厂建立起第一个党支部。经过彭干臣的言传身教,将孙津川培养成为一位优秀的工人领袖和党的优秀领导干部。

远赴苏联

任务完成后,彭干臣于1925年11月初辗转到达莫斯科东方大学,与朱德等同班同学,共同学习马列主义政治课和军事课。在上马列主义政治课时,彭干臣总是踊跃发言,观点鲜明,生动深刻,联系实际,听者很是赞同。每逢苏联教官讲授军事课因翻译不懂军事而翻译不清楚时,即由懂军事的彭干臣或朱德进行解释和作战术示范。他们实际上成了“助教”。彭干臣刻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才华出众,不仅受到苏联教官的赏识,也受到了同学们的赞许。彭干臣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军事理论,为更好地从事党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北伐战争

1926年,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将直接打击目标指向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北伐战争开始后,由于迫切需要军事干部,周恩来向党中央建议,召回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共产党员。彭干臣提前结业回国到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任作战参谋。他随团攻进醴陵城,占领平江,乘胜攻入湖北境内,进而切断粤汉铁路,并为进攻作为武汉南大门的汀泗桥抢占了有利的阵地。敌急忙调遣重兵凭险固守。彭干臣随叶挺团长,根据当地农民提供的线索,果断率部趁夜沿山间小道迂回到敌人背后,突然从侧后袭击敌军纵深阵地,与正面友军配合,攻下汀泗桥,并乘胜占领咸宁,向“鄂南第二门户”的贺胜桥挺进。敌人布置重兵构筑三道防线,固守贺胜桥。彭干臣向叶挺团长建议由共产党员组成“敢死队”率先突击,一举捣毁敌人的三道防线,占领贺胜桥,并直逼武昌城下。这时,蒋介石嫡系第1军第2师刘峙致电叶挺,说他部已攻入城区,要独立团登城给予策应。彭干臣再次组织起爬城“敢死队”,向武昌城发起了攻击。实际上,第2师非但没有进入城区,连城墙也没有接近,其谎报战况,是想激独立团为他开道。结果,敢死队和后续梯队蒙受惨重伤亡,使第一次进攻未能奏效。在北伐军第二次向武昌城发起总攻时,独立团迅速抢占蛇山,彭干臣不顾腰部负伤继续率部征战,为北伐军长驱直入武昌城立下战功,赢得了“铁军中铁将”的美名。战后,当叶挺升任师长兼任武昌卫戍司令时,彭干臣任武昌卫戍司令部参谋长、代理武昌卫戍司令。他三弟听说大哥当了大官,特地从家乡赶到武昌。交谈中,看见司令部办公室堆放了许多银元,就提出能否带一些银元回家,彭干臣说:“这是革命经费,一块也不能动。”充分反映了他不徇私情、廉洁奉公的高尚风范。

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中共中央为策应北伐军攻占上海,决定举行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击溃北洋军阀在上海的驻军。起义前成立了特别委员会和特别军委,周恩来任书记和武装起义总指挥。

周恩来征得叶挺的同意,决定调彭干臣等到上海参加武装起义的军事指挥工作。1927年3月,彭干臣带一批军事骨干秘密潜入上海。按照周恩来的指示,他与时任沪宁、沪杭铁路工人总工会委员长的孙津川一起,找到同情、支持革命的上海大律师李次山,筹集到一笔巨款以作武装起义的经费开支。随后,彭干臣奉周恩来指示到南市区担任军事指挥。当北伐军从浙江推进到上海近郊时,上海工人在特别委员会领导下发动总罢工,随即转为武装起义。武装起义开始后,彭干臣与特别军委成员王若飞、孙津川等率领南市区工人武装队伍,冲进警厅路(今金坛路)的警察局,夺取高昌庙军阀司令部,攻占兵工厂、造船厂,占领地方法院、铁路南站等重要目标。起义胜利后,即通过市民大会选举,组织了上海市民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工人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的胜利。彭干臣为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南昌起义的组织者之一

随着北伐战争的发展,蒋介石的反共面目越来越公开地暴露出来。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彭干臣护送周恩来安全抵达武汉。在武汉期间,他根据党的指示,又潜回家乡英山,召集隐蔽在英山的共产党员,传播革命火种,开展农民运动。汪精卫“七一五”背叛革命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决定利用国民党左派旗帜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成立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在南昌起义准备阶段,彭干臣奉命从英山秘密潜入南昌城,参加起义的具体组织工作。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开始后,彭干臣率领所部迅速占领国民党公安局及其哨所,随即在公安局设立南昌卫戍司令部。南昌起义的第二天,彭干臣被任命为南昌公安局局长兼卫戍司令。他立即对原公安局、消防队进行改编;部署发布安民告示,安定民心;布置城防,搜查残敌,打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秩序。后起义部队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批撤离南昌。彭干臣积极做好社会治安和保卫前敌委员会等工作,认真参与组织指挥军、警、公安人员撤离的工作。他还特意安排特务营副连长唐天际留下搜集情报。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彭干臣和其他革命先烈在南昌起义中作出的贡献永载史册。

秘密工作

南昌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失败后,彭干臣历经艰险,经香港从海路返回上海,从事秘密革命工作。

在此期间,原黄埔军校的一位同学奉蒋介石之命辗转找上门来拜访彭干臣,说蒋介石认为彭是个人才,在上海处境艰难,希望他回去,将委以重任。

彭干臣听后,拍案而起,怒斥来者,坚决拒绝回到蒋介石那边去。话语铿锵,立场坚定,丝毫不为敌人的高官厚禄所动,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和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

1929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周恩来担任中央军事部部长兼中央军事委员会主任,彭干臣为中央军事部军事委员会委员。是年春夏之交,为培养军政高级领导干部,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举办由周恩来领导的军政干部训练班。学员中有著名的共产党人许光达、王首道、蔡申熙等,讲课的有周恩来、李立三、项英等。周恩来指派彭干臣负责这个训练班的具体工作。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训练班所在的上海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和麦达赫司脱路(今泰兴路),敌特暗探时常出没,危险异常。彭干臣以“武汉蜂蜜公司上海蜂蜜经理处”经理“黄大老板”的身份出现,采取一切措施,加强保密和保卫工作,确保训练班的安全。他的妻子江鲜云则以老板娘的身份作掩护,负责训练班的警戒和交通工作。周恩来每次都经过化装由邓颖超陪同前来。在近一年白色恐怖的艰难岁月里,由于彭干臣的缜密安排,严密组织,在敌特暗探的眼皮下面举办的三期训练班,没有出现任何漏洞,安全、顺利地为苏区培训了数十名高级军政领导干部。为此,周恩来称赞彭干臣是位“出色的将才经理”。

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0年5月,彭干臣奉周恩来指示,不顾个人安危和家庭幸福,改名换姓,携带妻女离开上海抵达奉天(今沈阳),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组织东北地区的军事斗争。身份暴露后,立即奉党的指示单身一人潜回上海。一个月后,地下交通才将他妻女送回上海。同年12月,彭干臣又任中共顺直省委军委书记。在他赴基层组织地下武装斗争时,得知顺直省委因叛徒出卖遭到破坏,即奉党的指示再回上海,继续在中央军事部军事委员会工作。之后,他又根据党的决定,告别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离沪奔赴苏区。彭干臣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换,也不管何时别妻离子,总是服从组织,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工作岗位何等艰苦或危险,总是战斗不止,奋斗不息。邓颖超在建国后曾高度评价过彭干臣“是个拼命三郎,机智乐观,干起事不顾一切困难的人”。

1932年春,彭干臣奉中央指示到闽浙赣苏区,任红10军参谋处长。他协助方志敏率部西进闽北,北上浙江,攻占江山;继而挥戈夺取湖塘炮台;接着打到浙西,再克开化。这一连串的作战行动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巩固和扩大了苏区。1933年,彭干臣改任彭(湃)杨(殷)陆军学校校长。正当他为培养红军干部大展才智之时,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中央代表在苏区搞起了肃反扩大化,对曾在“白区”工作过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处处怀疑,彭干臣成了所谓“理所当然的肃反对象”。彭干臣虽被囚禁,横遭迫害,但仍信仰如初,念念不忘党的事业,心系红军的安危,表现了他对党的耿耿丹心和对红军的殷殷之情。

北上抗日 壮烈牺牲

1934年冬,方志敏奉党中央的指示率由红7军团与红10军合编的红军第10军团转战于浙赣、皖赣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发展游击战争,创造游击区域,建立苏维埃根据地,吸引敌人,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为加强领导力量,重新起用彭干臣等在肃反扩大化中受迫害的干部。彭干臣由此得以随方志敏率领的红军第10军团踏上北上抗日的征途。他既是率领部队冲锋陷阵的指挥员,又是和战士们一起风餐露宿、同甘共苦的普通一兵。他关心部属,爱护干部战士,经常主动找他们促膝谈心,问寒问暖,倾听他们的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他以诲人不倦的精神,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身体力行的作风,给干部战士以启迪和鼓舞。正因为如此,彭干臣受到红军第10军团干部战士的衷心爱戴。

1935年1月,红军第10军团在上饶、德兴间怀玉山地区不幸陷敌重围。红军广大指战员不畏强敌,浴血奋战,予敌以很大杀伤,但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只有少数人突出重围,多数人被围困在崇山峻岭之中,坚持斗争。时值严冬,风雪交加,许多指战员几天粒米未尝,多以草根充饥,饥寒交迫,苦不堪言。在这种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广大指战员坚持战斗,最后,彭干臣和大部指战员壮烈牺牲,方志敏等被俘,干部战士的悲痛与怀念之情难以抑止。此表是彭干臣1929年在上海为周恩来主持三期军政干部训练班时,为工作需要,由其义丈李次山送的。此指南针是彭干臣1926年在叶挺独立团率敢死队攻占武昌时的战利品。这枚图章是彭干臣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历经艰险,途经香港从海路返回上海,为谋生计,化名彭耐寒刻了一枚条牙图章,作为身份凭证。(由烈士之子彭伟光捐赠)

彭干臣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造就的我军早期高级指挥员,在其短暂的革命生涯中,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斗争多么复杂,工作岗位多么频繁变动,任务多么艰巨,他对自己的革命选择从来无怨无悔,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旺盛的斗志,英勇善战,功绩卓著,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为烈士立碑

1923年12月入党,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时的第一期学员, 1927年初成为时任武昌卫戍司令叶挺的参谋长,1927年3月协助周恩来组织指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任南昌市公安局长兼卫戍司令,1932年2月赴赣东北苏区在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任军参谋长,1935年1月在赣东北的怀玉山地区率部与敌激战,壮烈牺牲,时年36岁。

这是一份十分光辉耀眼的革命斗争履历,它的主人公,就是彭干臣!

然而,在1997年之前公开出版的党史、军史资料中,彭干臣却长期默默无闻!南昌起义纪念馆没有关于他的资料!

1990年7月,时任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机要参谋王建丰赴上海参加《军事大辞典》审稿会,受友人之托为在上海的彭伟光带了一点物品。交谈中,彭伟光告诉他们,其父彭干臣是南昌起义时南昌市公安局长兼卫戍司令。这一说法引起了他们的疑问。因为,此前的史学界一直认为南昌起义时南昌的公安局长是朱德。

1991年7月,王建丰来到了解放军档案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资料中,他找到了东征、北伐中对彭干臣的记载,找到了涉及彭干臣的有关历史当事人的回忆文章等大量有价值的史料。11月,王建丰在南昌浩繁的档案材料中找到了几张民国16年(1927年)8月出版的《江西工商报》和《民国日报》。其中,在《民国日报》当日的“南昌十日记”专栏中,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宋庆龄,以及贺龙等于8月1日发布的18项命令,其中一项命令称:派南昌公安局长彭干臣管理南昌卫戍事宜,此令。在同一版面关于8月3日的部分内容中,又明确记载着“8月3日,南昌卫戍司令兼公安局长政委彭干臣”。

1992年7月21日,《解放军报》第三版刊登了朱清泽、王建丰联合署名的文章,《多年谜案终于有了答案——南昌起义时的公安局长兼卫戍司令是彭干臣》。这一重要史学研究成果,被军内外10多家报刊转载。不久,《上海军事志》、《军事大辞典》也都增补了“彭干臣”这一条目。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中也补充展出了彭干臣烈士的照片、遗物,介绍了他的光辉事迹。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分别拍摄了反映研究彭干臣革命活动的《军旅一瞬间》和《英烈追踪》等电视片。

1996年7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为彭干臣烈士立碑。

1997年5月26日,彭干臣的墓碑终于安放在了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1: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