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彭场镇 |
释义 | 彭场镇属湖北省仙桃市附城区,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北依汉水,南靠长江,东临武汉,西连荆州、宜昌。距武汉市中心及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汉口火车站、长江武汉港均在1小时左右的全高速公路车程。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仙汉省级公路贯穿全境,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彭场附近交汇,距北京、上海、重庆、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左右区位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地理位置彭场镇地处仙桃市(不设区县的市、属省直辖市)东南,距仙桃城区10公里,西邻宜黄高速公路,321省道、通顺河横贯全境。版图面积162平方公里,辖3个居委会、50个村委会:武圣宫居委会、三元寺居委会、麟经阁居委会、田家湾村、张家剅村、解家口村、大岭村、马沟村、夏新场村、千丰村、织布湾村、八广村、芦林湖村、许家湾村、挖沟村、港河村、汪洲村、牛路村、共同村、八步村、禾丰村、中岭村、万丰村、赵家湾村、小口村、横号村、小道村、易桥村、螺丝滩村、三合村、万古垸村、何家场村、陡沟村、迎祥垸村、崇墉村、益星村、邵台村、杨步村、金家剅村、木兰口村、七里村、三江村、汪赵村、陈剅村、窑湾村、拾潭村、施家滩、军堤村、范家洲村、尤拔村、刘小垸村、万宝垸村、陈家垸村,总人口10万人,耕地面积10.5万亩;集镇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5.5万人,城镇化水平55%。 基本概况近年来,彭场镇大力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坚持以城镇建设为载体,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以产业集聚为支撑,壮大城镇经营实力,有力推进了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文明镇、湖北省“五个好”基层党委、全国重点中心镇和“中国非织造布制品名镇”。 工业经济特色鲜明。全镇工业企业168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发放职工工资超过了1.5亿元。无纺布制品加工和配套企业达116家,从业人员2.2万人;拥有8条无纺布生产线,基本形成了无纺布生产——制品加工——包装装饰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年出口集装箱标拒1.5万个,出口交货值20亿元,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40%,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纺布制品加工出口基地。 城镇建设突飞猛进。无纺布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4年,城镇建设投入达3000多万元。集镇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3.6平方公里扩展到5.5平方公里,集镇常住人口由3.2万人增加到5.5万人。城乡市场活跃,文化娱乐、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个体工商户就达1336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仅湖北富迪实业有限公司就在彭场开设了5家连锁店。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无纺布特色产业的壮大,为近2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提 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农田开始向大户转移,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全镇瓜菜面积3万亩,水产面积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瓜菜专业村16个,水产专业村20个,小型加工村3个,一村一品格局正在形成。 彭场镇简介湖北仙桃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乡、体操之乡的美誉。尤其是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4位世界冠军、四块奥运金牌,使仙桃以“中国体操之乡”扬名海内外。 彭场镇,是湖北首强仙桃市的附城区,地处仙桃市东南,距仙桃城区10公里,西邻宜黄高速公路,321省道、通顺河横贯全境。版图面积162平方公里,辖50个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10万人,耕地面积10.5万亩;集镇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5.5万人,城镇化水平55%,湖北省十大经济强镇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彭场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1992年就跻身全国乡镇200强。近年来,彭场镇大力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坚持以城镇建设为载体,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以产业集聚为支撑,壮大城镇经营实力,有力推进了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文明镇、湖北省“五个好”基层党委、湖北省工业民营经济强镇、全国重点中心镇和“中国非织造布制品名镇”。 彭场镇现有工业企业168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其中无纺布制品加工和配套企业达116家,外商独资、合资企业10多家,工贸合作企业50多家,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42家,从业人员2.2万人。彭场工业以无纺布产业为主导,在这116家无防布系列企业中,无纺布生产、制品加工企业78家,橡筋、拉链、钮扣、滤纸、分切、线厂和包装等配套企业38家,年出口集装箱标柜1.5万多个,出口交货值20多亿元,占全国无纺布制品出口总量的4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纺布制品出口基地。目前,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并逐步提升,正以配套能力强、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优、制品品种全、技术创新快等优势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今日彭场,体制更具活力,经济更具实力,城镇更具魅力,产业更具竞争力。目前,彭场也正以更加开明的政策、更加开放的形象、更加优越的环境,更加周全的服务热忱欢迎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大展宏图,共同打造中国无纺布工业城,建设富裕而美丽的新彭场 工业发展拉动城乡消费工业的发展,富了彭场人的口袋,也激活了城乡消费。2008年元至8月,彭场三家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达4.5亿元,对比年初净增5600万元。一些打工富裕的农民,纷纷在家乡建房,到镇上和市区安家落户。数据显示,青青家园一、二期商品房,彭场居民购置量超过10%。这一切,勾勒出这样一条城乡统筹的循环路径:工业发展——农民转移——打工增收——城乡繁荣,而工业发展则是这个循环的原动力,这也昭示着,工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支撑所在。“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博弈: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是主体,市场是导向,但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以政府有形之手,积极适应和推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化无形为有形,这是彭场经济结构调整顺利推进的有效动力和重要保障。强化项目包保责任。在彭场,每笔投资、每个项目,都成立了一个服务班子,由党政领导挂帅,从项目签约、动工到投产,全力、全程、全心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2008年元至8月,彭场新扩改项目14个,协议引资4.2亿元,实际到资1.7亿元。基本实现了开工一个,建成一个,投产一个的良好局面。截止目前,已竣工投产项目6个,预计年内产值达3亿元;在建项目7个,预计年内可全部投产。浙江正源公司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3个月时间。 全力破解发展瓶颈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彭场工业发展同全市一样也面临严峻挑战。彭场镇委、镇政府认为,加快发展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把问题解决了,发展的潜力就能充分发挥出来。面对中央继续加大土地严管力度,冻结新增用地审批的严峻现实,彭场镇着力盘活闲置土地,嫁接项目,拓展发展空间。2008年元至8月,彭场新增工业用地207亩,盘活存量土地84亩。德兴公司利用原供销社40亩闲置地,投资3000万元,新上两条SMS无纺布生产线,两条复合无纺布生产线,3条透气膜生产线。针对电力供应紧张的形势,通过多方争取,投资100多万元,拉通了全长13公里的10KVA“双回笼”工业专线,保证了企业生产用电。组织银企恳谈会,帮助企业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2008年元至8月,市内金融机构在彭场贷款净投入达5000万元,同时争取到农行1个亿的贷款授信。此外,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英国渣打银行引入彭场,2008年已与4家企业签订了近2000万的贷款意向。 倾心当好企业参谋在彭场,镇委、镇政府不仅是企业的“保姆”,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而且是企业“智囊”,主要领导成了企业的高级顾问和参谋,他们与客商共同探讨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积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2008年7月,随着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降点,使彭场无纺布企业无不感受到生存的压力。彭场镇党委镇政府联合市经委专门组织专家,与企业老板就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专题研讨,引导企业逐步改变过去主要依赖外贸公司、中间代理商出口的做法,扩大自营出口比重,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出口成本,抵冲因出口退税率调低造成的成本增加。2008年富源公司在美国、瑞鑫公司在上海、富实公司在武汉注册成立了外贸公司,对外直接接单发单,牢牢把握了无纺布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增强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调整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成长。彭场工业经济调整只是拉开了一个序幕,调整所带来的变化也还只是初步的,但是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其迸发出的效益倍增效应,必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发展前景“四个延伸”,带来的是彭场无纺布产业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的增强,带来的是彭场无纺布产业市场地位的日趋稳固。2008年元至8月,彭场镇完成无纺布出口交货值16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出口创汇达3500万美元,同比增长43.6%。如果说做大,让彭场无纺布抢先占有“半壁江山”,成就了彭场“中国非织造布制品名镇”的美誉,那么做强,将使彭场无纺布产业更加从容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竞争,抢得市场“话语权”。“一升一降”的背后:盘点彭场工业经济,还有一组数据、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彭场无纺布产业在不断成长壮大的同时,占整个工业经济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2008年元至八月,彭场无纺布产业产值17.5亿元,占彭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1年的94%下降到73%;非无纺布产业总值6.5亿元,同比增长34.3%,占彭场工业经济比重上升到27%。如果说无纺布逐步由大到强,是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跃升,那么这“一升一降”的背后,则是彭场镇整个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跃升,彭场工业经济由一柱擎天向多极支撑发展,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天机械项目2008年以来,彭场新上中天机械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主要为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国有大型企业生产石油炼化加氢反应器内件和机电设备配件产品,可年创产值8000万元,利税1000万元;新上顺祥高温耐火材料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主要为武钢、首钢、鞍钢等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配套,年可创产值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新上诚宇汽配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主要为武汉神龙富康汽车公司配套,生产双燃料汽车的电器产品,年销售可达1亿元,利税过1000万元;新上腾飞钢构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主要生产湖北地区少有的房屋轻钢结构,可年创产值6000万元,利税600万元;新上仙福印务扩规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彩印包装生产线,主要生产商标、标签、塑料外包装等产品,可年创产值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由此,彭场工业经济“版图”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以无纺布产业为主导,电子化工、机械制造为“双翼”的工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财税结构新变化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彭场镇财税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集聚了新的力量。2008年元至8月,彭场电子化工、机械制造产业提供税收1438万元,占整个财政税收比例的27%,同比上升了8个百分点。中天机械、诚宇汽配、顺祥耐火材料、腾飞钢构等新上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彭场财政增加税收3000多万元,加速彭场工商税收向亿元大关突破。彭场工业经济由“竞走”开始“竞跑”。城与乡的统筹互动:彭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冲击着城乡经济社会传统的二元结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统筹、共兴共荣的格局正在形成。工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转移增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彭场有1.8万农民转变为工人,而且每年以2000人的速度在增长;全镇农民务工总收入2亿元,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工业发展推动城镇发展。工业的发展,增强了地方财政的实力,使彭场有能力在城镇基础设施上“强筋壮骨”。今年以来,彭场投资40万元请专家对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投资200万元对全长750米的城中河剅沟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昔日的污水沟成为居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投资60万元在彭场大道2公里的路旁新置80盏高雅时尚的中华灯,为集镇夜色平添了几分妩媚。2004年来,彭场每年投入市政建设的资金都在700万元左右。2008年彭场城镇化水平已达55%。 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突飞猛进。无纺布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4年来,城镇建设投入达3000多万元。集镇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3.6平方公里扩展到5.5平方公里,集镇常住人口由3.2万人增加到5.5万人。城乡市场活跃,文化娱乐、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个体工商户就达1336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仅湖北富迪实业有限公司就在彭场开设了7家连锁店。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无纺布特色产业的壮大,为近2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农田开始向大户转移,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彭场镇瓜菜面积3万亩,水产面积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瓜菜专业村16个,水产专业村20个,小型加工村3个,一村一品格局正在形成。金秋时节,稻菽飘香。深入彭场调研,让人更加惊喜的是它的另一种收获,另一种成长——彭场工业经济在调整中跃升,开始了新一轮的成长转型。盘点彭场工业经济,呈现出一道漂亮的上升弧线:2008年元至八月,彭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3.98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工业增加值8.75亿元,同比增长21.8%;彭场镇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229万元,同比增长19.7%;入库工商税收5328万元,同比增长2105%。数字的增长,记录的是彭场的发展实绩,数字的背后,则是彭场人在扩张中调整,在调整中跃升的坚实步伐。大与强的辩证法:一个产业托起一座城镇。彭场的起步和发展靠的就是无纺布产业的坚强支撑。在彭场5.5平方公里的集镇范围内,集聚了近130家无纺布制品加工和配套企业,彭场由此成为“中国非织造布制品名镇”。但是,彭场人始终没有忘记这样的现实:彭场无纺布制品出口占全国总量的30%,但出口金额却只占10%。 升级考试产品结构趋同严重,产业层次处于底层,缺乏巨型企业支撑,是彭场无纺布产业必须加长的“短板”;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紧张,出口退税率调整,无不挤压着彭场无纺布产业原本狭窄的利润空间。彭场无纺布产业如何在宏观调控背景下实现新一轮的加速度,已成为摆在彭场镇党委政府、企业老板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2006年初,彭场镇邀请华中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们对无纺布产业规划、产业发展、产业前景进行详实的调研论证,与此同时,市直有关部门一份份调研报告也聚集到镇委镇政府负责人手中。通过深入的分析,综合各方面的观点和信息,彭场镇党委政府和企业家们形成高度共识:正在“爬坡”的无纺布产业需要“换档加油”,需要调整升级。不仅要加大量的积累,更要加快质态进步,只有做到“大”与“强”的统一,才能真正抢占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于是,一场“升级考试”在彭场悄然展开。 基础建设突破原料瓶颈,推进产业向上游延伸。彭场无纺布产业起步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单一的制品加工使彭场无纺布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加工车间”的角色。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突破原料制约,彭场镇开始向前端延伸,大力发展原料生产,加粗产业链条,健全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层次。2006年,彭场有5家企业新上无纺布原料生产线17条,年总产量3万吨,占全国无纺布总产量比重达到13.6%,可满足本地40%的原料需求,一举改变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新发公司先后引进无纺布生产线12条,年产量2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和制品加工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推进产品向高端延伸。彭场无纺布制品加工处在利润“微笑曲线”的底端,打的是“劳力牌”,靠的是“以量取利”。面对“工荒”加剧,用工成本和原料价格上涨,彭场无纺布开始了增长转型,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上档升级。一些企业开始由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普通车间向无菌车间、借牌发展向自主创新转变,出口创汇、产品创新能力日益增强。2008年来,瑞鑫、顺兴、劲劲等企业引进热合机13台,一台机器能替代近50个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缓解了劳动力紧张的局面。新发、瑞鑫、宏祥、裕民改造和新建10万级无菌车间7个,产品单件利润提高了50%。德兴公司通过引进改型,研发了SMMS四层复合无纺布,每吨无纺布升值达6000元。德兴公司从香港引进具有吸水性、抗静电纳米布,生产航空用品,产品附加值比普通无纺布提高近20个百分点。恒鼎卫材新上国内最先进的消毒杀菌设备,为全行业提供消毒、包装、贴牌等再加工服务,带动了彭场无纺布制品由半成品向成品的升级换代。 腾笼换鸟优化生产布局,推进空间向农村延伸。为了降低低端产品生产成本,给高端产品提供空间,彭场镇开始“腾笼换鸟”,将中低端无纺布制品生产向劳动力、土地资源更廉价的周边镇村扩散和转移,不仅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而且实现了企业低成本膨胀。裕民公司投入近1000万元买断原何场财所、何场经委办公地新建加工分厂。富源、富实、宏利、德明等成长型企业都在周边镇村开设了加工分厂,企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张。彭场已向农村转移中低端无纺布产能3亿多元。完善服务平台,推进市场向终端延伸。集群的发展壮大,必须以完备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彭场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原则,积极搭建市场拓展、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为无纺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以新发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成立了无纺布行业协会,协会从行业招工、薪资水平、对外接单、调剂订单入手,加强企业的配套协作,有效地整合了资源,促进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创办了省级无纺布生产力促进中心,解决束缚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姻”,2007年以来新开发产品60多种,已投入生产的有40多种组建了“中国无纺布工业城”国际互联网站,拓宽了企业与外商联络渠道,降低了交易成本。创建了无纺布检测中心,制订了无纺布及制品的质量标准体系,促进了全行业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彭场镇正加紧筹建无纺布产业交易市场,力争使彭场成为全国无纺布制品生产和交易的重要集散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