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彭场
释义

彭场镇,是湖北仙桃市的附城区,地处仙桃市东南,距仙桃城区10公里,西邻宜黄高速公路,321省道、通顺河横贯全境,版图面积162平方公里,辖50个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10万人,耕地面积10.5万亩;集镇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5.5万人,城镇化水平55%。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文明镇、湖北省“五个好”基层党委、湖北省工业民营经济强镇、全国重点中心镇和“中国非织造布制品名镇”。

基本概况

湖北仙桃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乡、体操之乡的美誉。尤其是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4位世界冠军、四块奥运金牌,使仙桃以“中国体操之乡”扬名海内外。

彭场镇位于仙桃市中部,距市区15千米。面积158.01平方千米(版图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92596人(2004年)。辖武圣宫、三元寺、麟经阁3个社区,田家湾、张家剅、解家口、大岭、马沟、夏新场、千丰、织布湾、八广、芦林湖、许家湾、挖沟、港河、汪洲、牛路、共同、八步、禾丰、中岭、万丰、赵家湾、小口、横号、小道、易桥、螺丝滩、三合、万古垸、何家场、陡沟、迎祥垸、崇墉、益星、邵台、杨步、金家剅、木兰口、七里、三江、汪赵、陈剅、窑湾、拾潭、施家滩、军堤、范家洲、尤拔、刘小垸、万宝垸、陈家垸5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彭家场。通顺河横贯境内。仙(桃)沙(湖)公路过境。

历史沿革

彭家场之名始见于清光绪年间《沔阳州志》,相传当初有彭姓在此开店经商,后形成集镇,故名彭家场,简称彭场。1948年至1951年为原沔阳县人民政府驻地。建国后,分设彭场区和彭场镇,1958年合并建立彭场公社。1959年再次分设彭场区和彭场镇。1960年彭场镇并入彭场区。1961年区、镇再度分设。1975年合并成立彭场公社。1978年又分设彭场公社和彭场镇。1984年彭场公社改为彭场区。1985年区、镇合并成立彭场镇。1997年,面积84平方千米,人口6.4万,辖芦林湖、许家湾、挖沟、港河、汪洲、牛路、共同、杨步、金家剅、木兰口、七里、三江、汪赵、陈剅、窑湾、织布湾、八广、八步、禾丰、中岭、千丰、夏新场、马沟、大岭、田家湾、张家剅、解家口27个村委会和麟经阁、武圣宫、三元寺3个居委会。2001年何场镇并入彭场镇。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彭场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1992年跻身全国乡镇200强。近年来,彭场镇大力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坚持以城镇建设为载体,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以产业集聚为支撑,壮大城镇经营实力,有力推进了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彭场镇现有工业企业168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其中无纺布制品加工和配套企业达116家,外商独资、合资企业10多家,工贸合作企业50多家,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42家,从业人员2.2万人。彭场工业以无纺布产业为主导,在这116家无防布系列企业中,无纺布生产、制品加工企业78家,橡筋、拉链、钮扣、滤纸、分切、线厂和包装等配套企业38家,年出口集装箱标柜1.5万多个,出口交货值20亿元,占全国无纺布制品出口总量的4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纺布制品出口基地。目前,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并逐步提升,正以配套能力强、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优、制品品种全、技术创新快等优势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相关信息

彭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历来是仙桃市的工业重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有优势受到冲击。由于体制的制约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企业发展雪上加霜,呈现出难以为继的局面。

为了寻找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九十年代初期,工艺草席总厂、服装厂在主业不景气的时候,利用与外贸公司关系熟、出口渠道畅的优势,决定搞点“副业”,生产少量钱布袋、一次性鞋套、防护服等无纺布制品,年销售收入不足300万元。当时,谁也没把这些小产品当一回事。但是,它却标志着无纺布产业在彭场开始萌芽。

1992年,工艺草席总厂厂长傅立新,瞄准无纺布产业的发展市场,毅然脱掉“红装”(公有企业),在当时私有企业不能注册的情况下,以自有资金6000余元加外借3万元起家,戴着校办工厂的“帽子”,租借三元寺小学(即今第二小学)空闲地,与学校联手办起第一家无纺布制品加工企业,当年获得可观效益,不仅使他尝到了甜头,坚定了信心,而且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青睐。

1995年,彭场镇党委在调查研究中敏锐地发现,无纺布加工产业大有作为。随着无纺布的适应领域由日用消费向交通运输、装饰材料、旅游业拓展,其国际市场需求量正以13%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由此而萌生出把无纺布作为战略产业来抓,把小产品盘成大产业,闯入大市场。于是,大胆突破“宁可抛荒,不可败业”的传统思维定势,放开企业经营形式,把42家镇办企业全部推向市场,用企业资产存量嫁接民营经济的优势,实行公有民营、民有民营,迅速给企业带来活力。于是,许多集体企业的负责人和业务人员纷纷自立门户,租赁集体企业资产兴办无纺布加工企业。霎那间,一批企业迅速改制转产,成为彭场无纺布产业发展先行军。在这批改制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下,全镇无纺布制品加工企业,1999年发展到19家,2000年达到36家,2001年达到41家。产品也由最初的6种发展到近50种。实现税收超过1000万元,占全镇工商税收的77%,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形成群体优势,打造了产业特色。

无纺布制品加工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厂房和熟练工人。而多年的乡镇企业发展为彭场积累了50多座厂房,500多名经营管理人才,5000多名熟练劳动力,这是无纺布得以迅速发展的一笔宝贵资源。镇委、镇政府因势引导民营业主大规模改造旧厂房,大力度培训熟练工人,变资源为资本,广泛开展订单加工,使一批企业迅速得到低成本扩张,而逐步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

在推进经济民营化的进程中,彭场镇委大胆地鼓励民营业主以较少投入买断企业产权,从而实现低风险的有形资本扩张。随后,相继对纸品厂、手套厂、香精厂、塑料厂、林工商公司、线厂、包装厂、板鸭厂、绣品厂、灯具厂等15家企业整体出售,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90353平方米。

产权买断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带来了契机,形成了民营业主争相建厂房、增设备、比规模,竞相角逐的氛围。2000年新建厂房5.3万平方米。2001年新建厂房5.16万平方米。同时,一些股份合作企业的伙伴们纷纷抽股,另办新厂,纷纷裂变,一厂变多厂,一年翻一番。无纺布制品也由劳动防护、医疗卫生等中低档产品向拒油、拒水、抗静电、抗阻烯、高柔软性、高透气性的高克度包装制品、低克度医疗防护用品和水刺无纺布卫生洁净制品转向,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同时,拓展多元市场,在巩固美国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欧盟、南非、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中东市场。从而,彭场无纺布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成为工业企业“小巨人”、纳税大户、就业大户。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欧美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的严竣形势,镇政府引导企业广泛酝酿协商,于2005年3月,成立了无纺布行业协会。协会制定总体规划,统一产品报价,统一计酬标准,相互协调订单,联合开发产品,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彭场以一个小产品为纽带,不断地凝聚、裂变、扎堆,在方圆几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一个面料、制品、配套产品相衔接的产业集群,并且产生可观的效益,这在奋力加快发展的湖北是首例。省委领导多次前来调研。《湖北日报》于2000年和2004年先后以《内陆小镇何以全国称强——“全国无纺布加工第一镇”彭场探秘》和“走进彭场镇无纺布集群”系列报道《十年与两年》(上)、《昨天与今天》(中)、《现实与未来》(下)予以高度赞扬与推介。2004年,彭场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非织造布制品名镇”称号。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扭住发展后劲,2004年,与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单位开展科技联姻,联合成立“无纺布生产力促进中心”,进行新产品开发。并依托新发公司,组建了无纺布产品检测中心。产品已由简单的劳保用品发展到家庭日用、医用防护、土木建筑、航空航天、装饰包装、旅游保健、电子化工等8大类、50多个品种、100多个系列,区域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同时,镇政府出资建立“中国无纺布工业城”国际互联网站,向全世界展示彭场无纺布企业和产品,使信息更加畅通,市场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截至2005年,全镇有无纺布企业116家,其中生产制品加工企业78家,配套企业38家,有中外合资企业6家,自营出口企业42家,有职工18419人,有1家企业进入全省工业企业200强,有3家企业进入全市民营企业贡献大户行列,有35家企业税收超过100万元,有5家企业职工超过1000人。设备15226台(套),运输车辆120台(套),厂房占地面积3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0700平方米,年创产值226344.2万元,销售额20亿元,提供税收2561万元,发放职工工资1.8亿元,年出口创汇3491万美元,总产值占全镇的经济比重为82.8%,初步形成了无纺布生产——制品加工——包装装饰完整产业链,年出口集装箱标柜1.5万个,出口创汇近2亿美元,出口交货值达22亿元,占全国无纺布出口总额的40%。

一业兴带来百业活。全镇1.46万农户,到镇无纺布企业打工的农民有1.8万人,占全镇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3.2%,人均打工年收入7000多元。200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713元中,来自企业打工收入比重达62.3%。同时,还吸纳了周边县市和乡镇打工族3000余人。近五年来,由于无纺布产业的急剧发展,集镇建成区面积已由3平方公里猛增到5.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急剧增加,城镇化水平达到55%。徜徉在彭场街头,一个个餐馆、商店、运输站、中介服务机构,比肩林立,异常活跃,其间就业的两三千人,大多来自周边农村。街头巷尾到处可见打橡筋结头的妇孺老幼。全镇有100多辆货车常年从事无纺布运输,车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

彭场无纺布产业高度发展的现实,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在彭场,尊重纳税人,崇尚创业者,已蔚成风尚。许多外出打工族欣喜若狂地说:“东奔西走,不如家门口”。已有1.4万农民工不再舍近求远,纷纷涌入无纺布厂务工。群众恢谐地说:“我们吃的是无纺布饭,唱的是无纺布歌,享的是无纺布福,做的是无纺布梦” 。

无纺布——彭场的名片,彭场的品牌。是彭场打通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8: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