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喷水池 |
释义 | 喷水池(qpray pond)水冷却的一种设施。在水池内架设一定数量的喷嘴,水被喷溅到大气中,形成细小的水滴和水股,与空气充分接触,达到降低水温的目的。 贵阳市地标贵阳市市中心有一座建筑物,当地人称“喷水池”。“喷水池”原名“铜像台”,位于贵阳市北门桥畔约15米处,因铸造有周西成一尊铜像而得名。约1933年开始筹建,历时两年半时间,于1935年夏建成。铜像台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分内外两层,外层略带八角方形,全用白棉石细琢镂花围圈,高约1.2米,四方留有门道拾级而进。二层围栏略低,平台用方正石板铺垫,种有奇花异树供游人观赏。 内层仍设置石梯,细琢方石垒砌台座,下宽上窄略显塔状,高约2米,座中镶嵌有方块墨石,刻有周西成生平简介,字迹用金粉抹填,闪闪发光。座顶为周西成站像,其容貌举止是根据其人像片放大成模型铸造而成,身高约1.7米,体型魁伟,西装革履,敞襟透现出领带,右手插入裤包作稍息姿态,双目远眺。据说全像共用去乌铜约4吨熔化铸成,鎏金镀面。由于时间关系,风雨侵蚀,铜像逐渐变黑,后来有人戏谑为“黑教头”。 关于建塑铜像台民间说法一1929年夏,军阀混战,周率部与滇军唐继尧部鏖战于镇宁黄果树一带,在战乱中不幸被暗枪击中死于鸡公背(地名),时年37岁,家人为谨仰修此铜像以祀缅怀;一说地方士绅为铭记周任贵州省主席时治黔有方,尤其是对贵阳的建设和在宋马刀(宋醒)的辅助下社会治安较为稳定有贡献,为不没功绩,自发捐资修建以资纪念。铜像前有石栏维护,人们只得站在石栏外观看。 当时的铜像台居于东连三民东路(即今延安东路),西接四杰花园,(即今延安中路)、北靠广东街(即今中华北路)中心。后来逐渐建起了三四层的洋楼,银行、金店、百货、粮食、果脯、烟酒等商店也随之建立,人烟也日渐稠密。 到了1943年以后,由于人口逐年增多,人员成分复杂,形形色色的生活渗透,铜像台的逐渐变成藏污纳垢的集散地。白天各种零售摊点成行,黄包车遍地,巫婆神汉、占卦算命、迷信活动比比皆是,摸包扒窃,敲诈勒索令人生畏,甚至公然做起人贩子生意来。夜晚,时明时暗的阴森恐怖的灯光下,抽卖大烟,卖淫嫖娼……五毒俱全。当时流传着“好座铜像台,稀奇古怪事,到处都传来”的顺口溜,这就是旧社会贵阳铜像台真实形象写照。 这座建筑独特,设计考究,以石为砌,工艺精湛,回廊石榭,具有石文化内涵、享誉筑城的“铜像台”,解放以后,党和政府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重建城市环境面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于1952年修建喷水池,扩建延安路,将铜像台拆除。据说,推倒周西成铜像那天,阴云笼罩,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这座伫立了17年的铜像台从此灰飞烟灭。 民间说法二原来铜像台(今名喷水池)一带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称为“黑羊大箐”。一个名叫古鲁悲赞的酋长于宋代时率苗族先民到此开垦,死后葬之于此。古鲁悲赞的继承者为赛陆玉玖酋长,他继续统治附近各部落,功劳颇大,死后又葬于此。苗族后人为纪念前人,于每年四月初八前来铜像台一带祭奠。每当此日,贵阳的苗族同胞不管男女老幼,不论远近,不顾风雨,都要带着糯米饭来铜像台、广东街(今中华北路一带)一带扫墓。后逐渐由一种纪念性的活动变为娱乐性活动。每年这一天,贵阳铜像台(喷水池)一带人山人海,唱歌跳舞,欢乐异常。 喷水池电气安全设计要点设计要点1.1适用范围的四个方面: (1) 本要点适用于在喷水地内安装的水不照明装饰灯具及电力驱动的潜水泵等电器设备的电气安全。(2) 喷水地无论在室内及室外二种形式,本要点均适用。(3) 喷水池系指供游人观赏而不是供游人游泳的场所。(4) 保障安全的保护措施应包括用于正常工作时的保护及用于故障情况下的保护。 1.2喷水池区域划分:距离0区外界或水池边缘2m的垂直平面地面或预计有人占用的表面和地面或表面之上2.5m的水平平面。 1.3室内喷水池与建筑总体形成总等电位联结外还应进行辅助等电位联结;室外喷水池在0,1,2区域范围内均应进行等电位联结。 1.4辅助等电位联结必须将保护区内所有装置外壳可导电部分与位于这些区域内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的保护线连接起来并经过总接地端子与接地装置相连。具体部件指: (1)喷水池构筑物的所有外露金属部件及墙体内的钢筋; (2)所有成型金属外框架; (3)固定在池上或池内的所有金属构件; (4)与喷水地有关的电气设备的金属配件包括:水泵、电动机等; (5)水下照明灯的电源及灯盒、爬体、扶手、给水口、排水口、变压器外壳、金属穿线管; (6)永久性的金属隔离栅栏、金属网罩等. 1.5喷水池的0、1区的供电回路的保护可采用以下任一种方式 (1)安全超低压供电(交流不超过12v直流不超过如30v); (2)隔离变压器供电; (3)允许自动切断电源作为保护。漏电动作用流为≤30mA 1.6喷水池2区的供用回路的保护可采用以下任一种方式 (1)安全超低压供电(交流不越过25v直流不超过60v) (2)隔离变压器供电: (3)允许自动切断电源作为保护漏电动作电流≤0.5A 1.7在采用安全超低电压的地方,必须用以下方式提供直接接触保护:保护等级至少是IP2X的遮挡或外护物:或能耐受500v实验电压,历时1min的绝缘. 1.8电气设备应满足的保护等级 0区域:IPX7; 1区域:IPX4; 2区域:IPX2。 1.9在0、1及2区域内不允许非本工程的配电线路通过. 1.10在0、1及2区域内应选用加强绝缘的铜芯电线或电缆. 1.11在0区域设备的供电电缆应尽可能远离池边及靠近用电设备。电线必须穿套管保护以便于更换线路。 几点必要说明首先要解释这个规定制定的参考依据是什么,主要参考资料有建设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6-92;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64秘书处672号文件;美国国家用民法规(NEC)的有关规定。 为什么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有了规定,仍要制定本“要点”呢?我们认为其一,“民规”中第14.8.4条规定:“喷泉、喷水池,装饰展览化等办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具体可参照本章第14.8节所规定的内容执行。”而第14.8条“特殊装置或场所的安全保护”的一般规定是14.8.1.1。 “本节适用于澡盆、沐浴盆、游泳池和涉水池的水池及其周围,由于身体电阻降低和具体接触地电位而增加的电击危险的安全保护。”显然,喷水池与游泳池、澡盆的环境及使用功能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防电台的措施也必然不一样。 喷水池的历史 很久很久(故事的标准开始,宋朝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森林,土地肥沃。苗族先民来到这里,用汗水开垦出一块块的良田。由于此地有茂密的竹林,苗族同胞们就它这里取名“黑羊菁(jing )”。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贵阳建城,当时叫顺元城。顺元城北门就是黑羊菁,此时耕作在此地的苗族人民已迁移去了别处。城门外有一巨石凸露出地面1米有余,周围约4米多的巨石,通身黑中透亮,石上无附生物。雨天时石头眨白,晴天时可照见人影。人们笃信“以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古训,视黑石头为吉祥之物,就将这里取名叫黑石头。以后还在西侧修了一座土地庙,让“土地菩萨”保护黑石头和一方平安。明清时期集市就开始在这里出现并逐渐繁华起来。当时有一幅楹联道出了这里的热闹景象:“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 1927年周西成主黔后,拆除北门,将大南门至六广门的马路扩建连通,改称中华路;又将东边的三民路与西边的城西路拉直,在那次扩建北门外马路施工中,土地庙在拆除之列。1929年周西成战死,为纪念他为贵州的贡献(详情可见林城攻略“一个在贵阳闹市站立十七年的男人——周西城”)。贵州各界名流,如辛亥革命元老平刚、卢焘以及华之鸿、丁纯武、冯介丞等四十余人联名向继任贵州省主席的毛光翔申请,自愿共同出资为周西成塑立铜像,以彰其政。 1935年夏铜像建成。黑石头这一地名就让名于铜像台了。这座建筑独特,设计考究,以石为砌,工艺精湛,回廊石榭,具有石文化内涵、享誉筑城的“铜像台”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分内外两层,外层略带八角方形,全用白棉石细琢镂花围圈,高约1.2米,四方留有门道拾级而进。二层围栏略低,平台用方正石板铺垫,种有奇花异树供游人观赏。内层仍设置石梯,细琢方石垒砌台座,下宽上窄略显塔状,高约2米,座中镶嵌有方块墨石,刻有周西成生平简介,字迹用金粉抹填,闪闪发光。座顶为周西成站像,其容貌举止是根据其人像片放大成模型铸造而成,身高约1.7米,体型魁伟,西装革履,敞襟透现出领带,右手插入裤包作稍息姿态,双目远眺。据说全像共用去乌铜约4吨熔化铸成,鎏金镀面。由于时间关系,风雨侵蚀,铜像逐渐变黑,后来有人戏谑为“黑教头” 当时的铜像台居于东连三民东路(即今延安东路),西接四杰花园,(即今延安中路)、北靠广东街(即今中华北路)中心。后来逐渐建起了三四层的洋楼,银行、金店、百货、粮食、果脯、烟酒等商店也随之建立,人烟也日渐稠密。 到了抗战时期,由于人口逐年增多,人员成分复杂,形形色色的生活渗透,铜像台逐渐变成藏污纳垢的集散地。白天各种零售摊点成行,黄包车遍地,巫婆神汉、占卦算命、迷信活动比比皆是,摸包扒窃,敲诈勒索令人生畏,甚至公然做起人贩子生意来。夜晚,时明时暗的阴森恐怖的灯光下,抽卖大烟,卖淫嫖娼……五毒俱全。当时流传着“好座铜像台,稀奇古怪事,到处都传来”的顺口溜,这就是旧社会贵阳铜像台真实形象写照。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重建城市环境面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贵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于1952年9月6日,举行扩大会议决议:修建喷水池,扩建延安路,将铜像台拆除。经过2年的建设,到1955年10月,延安路全线竣工,道路两旁的房屋建筑业陆续完工投入使用。主要有民族商店、延安饭店、百货公司、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日报社、省商业厅、林业厅、粮食厅、省妇联等单位。延安路全线总长750米、路宽40多米,路中间还设置绿化分隔带。这是贵阳市有史以来的第一条水泥混凝土新型城市干道。自此,铜像台更名为喷水池,并作为新贵阳城的象征。 喷水池环岛花园经历了几次改造,但其喷泉一直还在。到了2000年,喷水池花园已经显得老旧,且和周围高大、现代的建筑显得格格不入。在广泛征求民意后,贵阳市委市政府对喷水池进行了改造,重建整个环岛花园。并计划在花园中央修建展现城市风貌的雕塑作品,在众多设计方案中,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设计的《四方汇聚》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市民的肯定,这件作品由4块呈扇形的不锈钢构组成,主体构件上窄下宽;扇面上的38个凹槽由下至上逐渐向空中汇聚,象征着各民族团结一致、合力建设,使贵阳升腾、崛起。为了保持喷水池的特点,不锈钢主体构件的顶端开有出水口,水幕将从呈抛物线的构件顶部潺潺流下,再辅以38组水柱,构成一幅壮观的喷水景观。 2001年国庆节,《四方汇聚》落成。(这个雕塑因外型酷似清洁工人扫大街用的竹扫把,被市民戏称为“大扫把”。) 随着城市的发展,贵阳市的机动车增加很快,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喷水池,早上7点半至晚上11点几乎都是处在交通高峰期的状态。这主要是喷水池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交通模式造成的。自从修建环岛交通以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出行车流不断增大,喷水池环岛经历了自我运转、红绿灯控制和二次红绿灯控制三个演变过程。喷水池交通仅仅靠二次红绿灯控制已无法满足当前的交通流量了。2010年,贵阳市城管局向媒体通报,为缓解喷水池节点交通压力,贵阳正式启动喷水池环岛改造工程。该工程由市城管局负责组织实施,主要工程为:对综合管线设施进行迁改,拆除周边部分人行道并拓宽为右转弯车行道,拆除喷水池环岛,四周新建4个交通渠化岛,岛内设小型喷泉,同时对绿化及路面实施整体改造。这次改造兼顾城市景观和“喷水池历史文化”,改造后的喷水池将成为十字交叉口,增加车行道面积2000余平方米,新建绿化近800平方米,所有右转车辆通过专用右转弯车道实现无信号灯通行。2010年2月18日凌晨,大年初五贵阳喷水池拆除工程正式开始动工。存在多年的喷水池环岛花园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继续保持市民心里的“喷水池”,设计部门将在十字路口的四个交叉点修建四个小型喷泉。 玲君创作诗歌诗歌原文喷水池 面向着你,散开 白银缎的裙裾的女神啊, 人说你吮吸大地母亲的乳汁而生长, 你却隐晦地遮蔽你的身世。// 你象征一株树,伫立 在蒸腾的人间,你喷射 晶洁清冽的花蕊—— 你的颜色,你的语言。// 你不曾看到风,雨,云,雪的奔驰, 这些冲出栅栏的诡异骄傲的走兽? 你还要模仿他们的更替衣饰, 从掩映着你的四季的屏风后?// 但你从未显示过 “我应当属于动物的纲目, 我本不是陆地上的产物,” 的言语。 你沉默。// 你只是不住地忧郁地旋舞, 若吐出对于河海的恋思; 虽然你韵律地扬起水沫的拍节, 对于你移植的地域,你沉默。// 整个梗干应当是花蕊的喷射—— 增强她的言语,她的颜色; 整个植物应当是叶丛的堕落, 把这个大城市的边际完全埋没。 出处:《新诗》1937年第5期 诗歌鉴赏喷水池,作为现代建筑的一种装饰,在街心公园,在大厦门前,在石山之旁,人们司空见惯。可是,并不是人人都有诗的感觉。玲君的这首诗,以奇特的想象和独有的细腻感受,来呈现作为艺术形象的喷水池,读后难以忘怀。 年轻的诗人想必经常在幽静的喷水池畔流连忘返,踱步沉思。诗人对喷水池不仅有了好感,而且有了“移情”;不知不觉之间,对喷水池的艺术表现,已经变成了诗人情怀的抒写了。 诗人面对喷水池,将它想象为身著白裙的女神。在这个暗喻里,喷水池雪一般的色彩很耀眼,尤其是喷水池有了生命,宛然亭亭玉立。“人说你吮吸大地母亲的而生长,/你却隐晦地遮蔽你的身世”,这两行诗既叙述了喷水池的源头,又暗含着描写:乳白色的水柱,轻纱般烟笼雾罩的喷水。总之,诗人用亲切的说话的口吻陈述事物,却暗含着意象的呈现,并使二者很自然地吻合在一起。 诗人先把喷水池比成女神,后又说它是一株树的象征。在这里,诗人说喷水池所喷射的是花蕊,这个花蕊亦即它的语言。可是,喷水池只是静静地喷射,它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诗里的“言语”这个词,在上下文沟通的功能上,表现为诗的“肌理”:喷水池还要像风云那样奔驰诡异,它是安静的、沉默的、稳定的;它不住地旋舞,是因为它的忧郁无以发散,是因为它对于河海的思恋太深太深。在这首诗中,诗人沉默安静的姿态,忧郁洁白的情愫,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和此时的孤独感,都得以含蓄地抒发。从一个层面上看,这首诗是客观的咏物诗;而从更深一层看,主观抒情诗。寓主观抒情于客观咏物之中,使这首诗有了鲜明的主体性和沉郁的感情氛围,因而有较大的艺术魅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