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沛县初级中学 |
释义 | 沛县第一中学 创办于1923年,位于素有“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之称的汉刘邦故乡——沛县。创始人是留日爱国民主人士李昭轩先生。连续八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为居徐州市第一。2002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本科上线1003人。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德育先进学校”“全国 百 佳校园”“省双文明单位”“省十佳重点中学”等称号。沛县第一中学素以“校风良好,学风正,校园环境优美”享誉华夏大地。被誉为“全国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学校概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韦国清曾在沛中执鞭挥教;革命家、教育家、建国后任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郭影秋曾任沛中教务主任。 沛县民风纯厚,人杰地灵。学校多年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办学宗旨。形成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教育教学质量,综合办学条件不断提高。 校容校貌师资沛县第一中学为县直属单位。教职员调动和聘任由学校和教育局考察,教育局和人事局负责办理手续。行政干部按级别分别由市、县组织人事部门考察任命。各项人事具体工作在校长领导下,由校长办公室实施。校内人事具体工作由校长办公室实施,在校长领导下综合协调具体办理学校的人事调配、人员编制、统计年报、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的工作,并且及时为校长办公室提供人事信息等。沛县第一中学自2000年起实行了“教师聘任制”和“3.5.2”考评激励制,对想来沛县第一中学工作的教师进行考察,聘请外地名师评课,综合各方面素质,量化评分,公开公平公正录用;对本校在职教师的考评中,连续两年进入“2”序列的,则予以解聘。两项工作在校党委和校长室领导下,具体由校长办公室联合其它处室操作。2002年,沛县第一中学在全县首次实行了副校长和主任级干部公开招聘制。 设施学校初建征地57亩,1997年购买职中,增加土地16亩,1996年征购学校东南角农田18亩,加上家属院土地,(校本部)共占地95.1亩。 学校一期工程建设教学楼三幢:自东向西“一”字排开,分别为揽月楼折桂楼、撷秀楼;科学楼、宿舍楼、饭堂各一幢;平房12间。二期工程建设学生餐厅、女生宿舍楼各一幢。沛县职业中学后,又增办公楼、宿舍楼各一幢,平房15间。(校本部)建筑面积共约18000平米。 学校建设伊始,在环境布局上,注重了园林化、花园式。在景点布局皮主体雕塑为中心,呈放射状,建有人工湖、池沼、藤架画廊、花园、雕塑,各种景点遥相呼应,相映成趣。各种栽种体现青、绿、美、香的风格,注重了灌朩与乔木的搭配,常绿树与四季树的配合,保持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优美的环境,使任何一个季节任何一个进入校园的人都有一种“如在画中行,满眼尽生机”的感觉。 另外,在校建过程中,还建设了一些生活、娱乐设施,分别有家宿楼二幢;体育用房和职工俱乐部平房540平米,校办工厂60平米,沿街门面房240平米,改建水冲厕所300平米。1996年学校出资20万元为在鼓楼小区购房的40户教职工进行补贴。 2001年启动新校建设工程。县委、县政府决策并成立了“沛县第一中学新校建设领导小组”。新校按照国家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的标准,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规模为30轨90个高中教学班,设计总建筑面积近80000平米,总投资约一亿元。已竣工并交付使用的一期和二期工程,包括教学楼三栋,可容纳90个教学班;学生公寓楼8栋,可容纳5000多名学生住宿;学生食堂一栋,可满足全校90多个班级5000多名学生同时就餐。同时还配套高有教工浴室、学生浴室、开水房、教工之家等。 图书室100平米,阅览室150平米。图书架橱38个,各类图书16286册,各类报刊杂志258种。电脑教室180平米,电脑138台。每台电脑配有相应的桌椅,每口电脑室均配有空调设备。电脑打印室60平米,电脑2台,印刷机2台,复印机2台。全校每个办公室均配有电脑。全校共有电脑198台。每个教室统一配备设施,各有29寸彩电一台,室内音响一套,计有40如(套)。体育场地约18000平米,其中400平米环形标准跑道田径场一个,篮球场6个,排球场8个,羽毛球场4个,乒乓球台12个,其中篮球架6付,空军训练综合器械3付,综合健力器材1付,各种球类、棋类、哑铃、跳箱、跑表等1500个(付)。 学风十几年来,沛县第一中学全体师生秉承本校几十年来所形成的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围绕“务实求真”的校训,与时俱进,开拓发展,遂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崇德、严教、精业、善导”的教风和“勤学、好问、多思、明理”的学风。“三风”的成功建设,为学校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变迁沛县初级中学最早追溯于明代的歌风书院,是沛县近代教育的发祥地和沛县县委的诞生地,也是沛县底蕴最为深厚的学校。 学校1923年成立于沛县歌风书院旧址,当时命名为“江苏省立沛县初级中学”,又称“沛县中学”,简称“沛中”。首任校长为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生李昭轩先生,共产党人韦国清、朱菊池等来学校任教,中共沛县县委在此成立。1934年,郭影秋来校主持教务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大批沛中学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党的高级干部和优秀人才。1938年,日寇占领沛县,沛中师生岁饱受战火之苦,仍坚持流动办学,沛北八堡、毛芋头张庄、曹文家 、铜山大口、小口村、沛县韩大楼等等地方都留下了我校师生坚持抗战、刻苦攻读的身影,当时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为苏鲁豫皖边区各县翘楚。 1948年,湖西专署将沛县初级中学、沛县农业职业中学、私立湖滨中学、私立晓明中学、沛县师范学院五所学校合并,仍命名为沛县初级中学,于沛城东门里老救济院复校。1949年6月,迁址于沛称西关外天主堂,既今沛中路8号现址。1949年9月,沛县划归山东省,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沛县初级中学”,以藤县专署副专员刘尹斋为校长,直属于鲁中南行署。1953年,沛县再次划归回江苏省,学校恢复“江苏省立沛县初级中学”校名。1956年,学校始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校名更为“江苏省沛县中学”,是为沛县高中之始。 二十实际六十年代,教育质量再创新高,其中1964年考入北大、清华7人,1965年考入北大、清华9人,名列徐州八县之首,江苏省第二,时为马竞夫、徐李云主持校政。1980年,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此后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大批优秀人才由此走出沛县,遍及各地。1991年,高中部迁出,初中部留现止发展,仍命名为“沛县初级中学”,简称“沛初中”,群众习惯称“老沛中”。1992年,沛县二中初中部并入本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