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沛县梆子 |
释义 | 简介〖沛县梆子〗 亦称江苏梆子,流行于以沛县为中心的广大苏北、鲁西南、豫东、皖北,故名。梆子戏俗称大戏,因唱腔多用梆子击拍而得名。沛县梆子戏由山东传入。清咸丰五年,曹州梆子戏艺人殷风哲避水灾而落难于沛,后被庙道口寨主马克端请去办戏班,戏班逐年扩大,犹雨后春笋遍布沛县。在此期间,亦有河南知名演员组班来沛演戏或传艺。因此,沛县梆子戏的演唱风格既有山东梆子的刚烈,又有河南梆子的细柔。音乐唱腔既雄健高亢,又清爽温柔,旋律跳跃性大,舒缓时如行云流水,侃侃而来;剧情激烈时,文武场丝弦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在表演形式上,规范严谨,技巧性高。除“四功五法外”,吸收了相当数量的杂耍特技,如滚棚、爬杆、吊辫子、倒骑驴、高台簸米等,形成了沛县梆子戏独特的表演形式,也造就了众多群众喜爱的演员,如殷二娃(殷其昌)、玉仙(董传胜)、罗桂成、谢文启、李效成等。他们舞台上灵活鲜明的形象,丰富多彩的唱腔,长期沉淀在群众的记忆中。 沛县梆子戏的传统剧目较多,其代表剧目为“四大征”(《薛礼征东》、《樊梨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征北》)、“四大铡”(《铡赵王》、《铡美案》、《铡郭嵩》、《铡郭槐》)及“老十八本”、“新十八本”等。 沛县梆子剧团沛县梆子剧团前身为义和班,1951年3月改建为沛县前进剧社(后易名前进剧团),1960年改现名。 自建团以来,始终坚持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有“板车剧团”之称。多次出席省、市(地)先进代表会议,1978年被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十二面红旗之一,受到江苏省文化局表彰。该团排演各类剧目计400多出,常演剧目有《下河东》、《宇宙锋》、《无底洞》、《战马超》、《提寇》、《王宝钏》等,尤以武戏见长。武生谢文启,人称“活猴子”,其代表作《西游记》(十八本)深受观众欢迎。该团还创演了一批古装戏和现代戏,前者主要剧目有《借妻》、《巧娘》、《反云南》等,后者主要剧目有《微山湖畔》、《青春泪》、《飞来的闺女》等。《青春泪》在1980年江苏省戏曲现代戏会演中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二等奖,并被江苏电视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录像、录音播放。《巧娘》一剧也于1982年由江苏电视台录像播放。该团演员阵容较强,先后涌现了王艳玲、张作民、翟松芝、魏秀兰等优秀演员。 1987年,全团职工62人;全年演出剧(节)目17台,演出297场次、观众3l万人次,其中农村演出261场次、观众27万人次;全年演出收入5.3万多元。 主要剧目主要剧目有《天赐禄》、《活捉张三郎》、《背席筒》、《反西唐》、《借妻》、《反徐州》、《盗仙草》、 《宇宙锋》、《无底洞》、《战马超》、《提寇》、《王宝钏》等,尤以武戏见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