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袍服 |
释义 | 简介袍服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那个时期的袍服只是一种纳有絮棉的内衣,《释名?释衣服》: 袍,苞也。苞,内衣也。 所以穿着时必须加罩外衣。 及至汉代,不论男女均可穿着,特别是妇女,除了用作内衣外,平时也可穿在外面,时间一长,袍服就演变为一种外衣。既然用作外衣,形制就不那么简便了,一般多在衣领、衣袖、衣襟及衣裾等部位缀上衣边。《释名?释衣服》: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 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自此以后,袍服的制作日益考究,装饰也日臻精美。一些别出心裁的妇女,往往在袍上施以重彩,绣上各种各样的花纹。甚至在隆重的婚嫁时刻,也穿这种服装。《后汉书?舆服志》: 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縠缯,采十二色重缘袍。 一般妇女婚嫁时也穿此服,只是在袍的颜色及装饰上有所不同,以示区别。 袍服由内衣变成外衣,正值曲裾深衣淘汰时期。由于袍服中纳有棉絮,不便采用曲裾,所以较多地采用直裾。袍服取代深衣之后,用途变得更为广泛,不仅妇女可穿,男子也可穿着,并且将其用作朝服。上自帝王,下至百官,均可穿此。《后汉书?舆服志》:皇帝 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今下至贱更小吏,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 这时的袍服在领、袖等部位,一般都缀有花边。花边的色彩及纹样较衣服为素,常见的有菱纹、方格纹等。袍服的领子则以袒领为主,一般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衣。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及四川望都汉墓壁画所绘男子即穿这种服装。另外还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袖也用花边装饰。 袍服的下摆则打成一排冚裥,有些还裁制成月牙弯曲之状,这种形式的服装在壁画、石刻及画像砖上都有反映。 秦汉时期作为军服的袍服尤为引人注目,秦始皇兵马俑坑、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和咸阳杨家湾汉墓等出土的兵俑都穿中、外二重衣服或内、中、外三重衣服,这从兵俑的领口、衣袖或下摆处可以看出。陈春辉、蔡革等先生认为中重衣为袍服,因为从衣下摆测量的数据看,中重衣比外衣厚得多;刘占成先生则认为外衣为袍服,因为袍服内有粗丝粗麻类物质,能起到防御箭镞穿射的作用。作为军服的袍服在秦代的特点是:衣内夹絮,下摆齐膝,腰间束带,交袵紧袖。西汉变化不大,只是将向右交袵绕至背后直下改为在胸前交袵不到腹部即斜下,并将中重衣的圆领改为同外衣一样的右袵交领。东汉变化较大,表现在衣袖变得较宽博,上衣下裳已经分开,显然这更方便于骑马和作战。总括而言,作为军服的袍服源于春秋,行于战国,定于秦代,相沿于汉,东汉以后逐渐走向颓废,至晋代已彻底被淘汰。在敦煌二八五窟壁画看到的南北朝时期的军服已为单衣,步卒挽袖,与秦汉时期作为军服的袍服完全不同①。 秦汉时期的主要礼服秦时期袍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那个时期的袍服,只是一种纳有絮棉的内衣,《释名·释衣服》:“袍,苞也。苞,内衣也。”《周礼·玉府》郑注:“ 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泽之属。”《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皇侃疏引郑 注:“亵服,袍、泽。”《诗·无衣》中“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亦用此义。秦始皇制: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秦时的袍仍保留着内衣的形制,袍服外加 有外衣,东汉以后,逐渐以袍服作为外衣。 汉时期汉代官吏袍服 本图为汉代观看百戏的戴冕冠的官员(山东济南出土加彩陶俑)。汉代百戏中的杂技节目十分丰富,山东济南出土的加彩陶俑,是一个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陶盘上,展示了乐舞杂技的热闹场面。右侧观看演出的,为戴冕冠,穿袍服的官员。 秦俑中着袍服者袍服代表地位秦俑中着袍服者多是将军俑,仅个别的武士俑着袍服。从现已出土的7件将军俑来看,其袍 服的主要特征是:交领右衽,双襟宽大,几乎把身体包裹两周,长度一般在膝下,分内外两 重,内层比较厚重,似为棉衣,外层较薄,似加罩的外衣。过去有人称之为双重长袍,也有人称之为双重长襦。从《释名》中的定义看,应是早期加罩外衣的袍服形制。另外,在秦陵 西侧约20米处的一座铜车马坑中,出土的两乘铜车马上的立式和跽坐的铜御官俑,身上穿的亦是加罩外衣的袍服。这两件铜御官俑均戴坑中将军俑所戴的鹖冠,其中立式御官俑身上还 佩有环绶。据《后汉书·舆服志》:“紫绶以上,”纟逆 绶之间得施玉环?。”在当时,只有将军以上的职位才能配紫绶,所以此御官俑至少是将 军或将军以上的职位。这说明当时,身穿袍服标志着较高的身份地位。庶人穿袍者较少。 关于襦衣秦时的普通百姓多穿襦衣。袍与襦的主要区别在其长短上。郭宝钧先生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一书中说:“襦衣就其长短而言,又有长襦、短襦、腰襦的分 别。衣的下摆齐膝者为长襦,位于膝上者为短襦,齐腰者为腰襦。”从这一点上看,襦衣要 比袍服短。 襦又有禅襦、复襦的区别。如《释名》中说:“禅襦,如襦而无絮也。”那么如 襦而有絮者,当为复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封诊式》经死条有“衣络单裙襦各一” 。又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的木牍上记载了秦军士兵黑夫的家书,其内容为“黑夫寄益就 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心以为禅裙襦者,母必 为之,令与钱偕来。”由此可见,秦时确有禅襦、复襦的区别。前者为夏衣,后者为冬衣。 黑夫可能是冬天时穿着复襦离家到部队服役,冬去夏来,急需夏衣禅襦,故写信向母亲索取。因襦衣比袍服短,其形制又比较灵活,所以比较适合普通老百姓的劳作和士兵的行军作战 ,成了当时普通的常服。在秦俑坑中,中下级军吏和普通士兵,大多数穿的是长襦,个别穿短襦。此外,在秦始皇陵东侧上焦村的马厩坑中出土的跽坐俑,以及陵的封土西侧珍禽异兽 坑出土的跽坐俑,他们的身份是饲养马或鸟兽的仆役,身上也同样穿着长襦。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囚有寒者为褐衣。”可见罪犯常穿褐衣。褐衣,实际上是襦衣的一种形式,因 其布的质料是麻布或粗布而称之褐,一般为下层劳动者或卑贱者服之。 汉代四百年中,袍服一直作为礼服《后汉书·舆服志》:“乘舆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今下至贱更小史,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后 逐渐发展成外衣的形制。《墨子·公孟篇》所称:“缝衣博袍”,就是汉代所服的一种宽大的外衣之袍。在山东清孝堂山下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可见这种袍的形式。 东汉时有一种礼服称之为 。 是一种宽大的直裾长衣,《说文·衣部》:“直裾谓之 。” 《方言》卷四:“ ,江淮南楚谓之 ,自关而西谓之 。” 《诗·氓》郑笺:“帷裳,童容也。”《后汉书·刘盆子传》李注:“帷谓之 ,亦谓之童容。”童容实际上是根据其宽博而下垂的 形状得名的。《释名·释衣服》:“ ,言其 宏裕也。”其意相同。 在西汉时已经出现,但当时还不被认为是正式的礼服。《史记·武安侯列传》说 田恬“衣 入宫,不敬。”索隐:“谓非正朝衣,若妇人服也。” 到西汉晚期,情 况就有所变化。这时不拘男女,都可穿 。《汉书·隽不疑传》:“始元五年, 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蒠,衣黄 。着黄帽,诣北阙,自谓卫 太子。”到了东汉初,耿纯“与昆弟诉、宿、植共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奉迎刘秀时,“皆衣缣 、绛衣。可见这时对 的看法已有很大不同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