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旁遮普邦 |
释义 | 印度旁遮普邦Punjab Pradesh 印度西北部一邦。西与巴基斯坦毗邻。旁遮普意为五河之地,指印度河的5条支流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拉维河、比亚斯河、萨特莱杰河汇流处。面积5.04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679万,多为锡克人。首府昌迪加尔。 概况英文名称巴基斯坦旁遮普 Punjab 印度旁遮普:Ludhiana 巴基斯坦旁遮普(旁遮普语:پنجاب;乌尔都语:پنجاب)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旁遮普人的聚居地。首府拉合尔。由于印度河的五条支流皆流经此地,因此旁遮普省的名称源自波斯语的Pañj(پنج),代表“五”的含意,以及和意思为“水”的Āb(آب),也就是“五河之地”。 面积205,344平方公里,是巴基斯坦第二大的区域。地质上是印度板块的西北边缘。有印度河及其支流比斯(Beas)、拉维(Ravi)、苏特莱杰(Sutlej)、哲伦(Jhelum)及奇诺布(Chenab)虽然该省大部份为肥沃的河谷地区,但东、西有沙漠,北面为喜玛拉雅山脉的余脉。气候因此多变,但大致上冬季(10月下旬至2月中旬)清凉有雨,春季(2月中旬至4月中旬)气温回升,季风在5月抵达,但自1970年代以来甚不稳定,6月、7月极为炎热,8月再有降雨,直到10月才转凉。 人口与社会 2005年人口为86,084,000人。99%为穆斯林,主要为逊尼派,其他宗教有基督教、印度教、锡克教。 主要民族有旁遮普人、色莱基人,其余有穆哈嘉人(从印度回归的穆斯林)、俾路支人、普什图人、喀什米尔人、Hindkos}等。 历史 最早的居民属南亚语系。达罗毗荼人在前4000年自伊朗高原定居。后来雅利安人与原住民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印度文化。历史上受到波斯、古希腊、孔雀王朝、贵霜王朝、阿拉伯、突厥、阿富汗、锡克教徒的统治。 1947年印巴分治,旁遮普一分为二,引发了大规模骚乱及难民潮。 [编辑] 经济 旁遮普是巴基斯坦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工业有纺织、体育用品、医疗器械、电器、机械、自行车、人力车、金属制品、地板和食品加工。农业以小麦、棉花、稻米为最大宗。 矿业方面有煤、盐、石膏、白云石及沙子。 印度旁遮普邦印度西北部一邦。西与巴基斯坦毗邻。旁遮普意为五河之地,指印度河的5条支流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拉维河、比亚斯河、萨特莱杰河汇流处。面积5.04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679万,多为锡克人。首府昌迪加尔,人口约37万。全境95%为平原,从东北向西南缓倾。北部分布着西瓦利克山的支脉,海拔300—600米,拉维河、比阿斯河、萨特莱杰河流经境内。属副热带大陆性气候,寒暑变化剧烈。6月平均气温34℃,1月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由东北部的1220毫米逐渐减少到西南部的352毫米,出现沙漠。4—6月有热风与尘暴。植被稀疏,具矮小有刺的灌丛。经济以农业和小型工业为主。农业靠庞大的灌渠网与众多的管井,灌溉面积占耕地65%。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蜀黍、水稻、粟、大麦和豆类。其他农产物有棉花、甘蔗、马铃薯和油料作物,是印度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棉花产地。工业有棉纺织、毛纺织、丝织、制糖、机床、体育用品、电器、汽车部件、面粉、乳制品与棉花打包等部门。有公路与铁路线西至巴基斯坦。公路总长度约9300千米。长距离运输主要依靠总局设在德里的铁路系统。阿姆利则、卢迪亚纳、伯蒂亚拉等城市与德里间有班机来往。 简介旁遮普邦(旁遮普语:ਪੰਜਾਬ,印地语:पंजाब,拉丁字母转写:Punjab)位于印度西部,是锡克教的发源地 (信徒占人口65%),因1947年印巴分治而产生。是印度最小却最繁华的行政区域之一。 该邦名称“Punjab”由波斯语中的Panj(即“پانج”,本意为“五”)和Aab(即“آب”,本意为“水”)这两个词组成,指的是印度河五条支流:萨特莱杰河(Sutlej),比亚斯河(Beas),拉维河(Ravi),杰纳布河(Chenab )和杰赫勒姆河(Jhelum ),这五条河给予了它这样一个称呼——“旁遮普(punj-ab)”,或“五河之地”。旁遮普邦主要是一个农业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 传统上的农业邦,小麦为最主要作物。工业以纺织及面粉加工为主。公路、铁路、水路运输发达。 遮普语起源于印欧语系(该语系还包括波斯语和拉丁语)。这片土地有着多民族和多种宗教信仰,也是锡克教的诞生地。 进取和努力,这两个词是旁遮普人的精神所在。自获得独立后的50多年来,这片土地上的民众以其进取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辛勤劳动,为这片土地赢得了“印度粮仓”的称号。它以每年10%的平均增长率位局印度众邦之首,向人们展示了它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作为印度人均收入最高的行政区域,旁遮普邦的受教育人数占全邦总人数的58%。 自印度这些年的经济自由化以来,旁遮普就开始努力于挤身全球经济,并与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在农业经济上开展了相关合作。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当地人们的热情,使得这片有着五条河流的沃土日渐成熟。它可以如别人所不能地将每个潜质充分地发挥到极至,也最早地把农业技术与“绿色革命”划上等号,创造了粮食生产的最高增长率记录,并最终从一个较小的生产地发展成为一个较大的粮食富余地。在乳品发展计划期间,旁遮普邦为“白色革命”提供了动力,并创下了人均牛奶占有量的最高记录。 地理位置1、面积:50362平方公里(占印度总土地面积的1.54%) 2、地理位置:旁遮普邦坐落在印度的西北部;西部与巴基斯坦接壤,北部是印度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东北部是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南部则是哈里亚纳邦和拉贾斯坦邦。 3、地理坐标 纬度:北纬29’30’’—32’32’’ 经度:东经73’55’’—76’50’’ 人口与社会人口:2429万 密度:每平方公里482人 受教育比例:69.95% 首府:昌迪加尔 语言:旁遮普语和印地语,许多人们的英语和乌尔都语也很流利。 2005年人口为86,084,000人。99%为穆斯林,主要为逊尼派,其他宗教有基督教、印度教、锡克教。 主要民族有旁遮普人、色莱基人,其余有穆哈嘉人(从印度回归的穆斯林)、俾路支人、普什图人、喀什米尔人、Hindkos}等。 历史最早的居民属南亚语系。达罗毗荼人在前4000年自伊朗高原定居。后来雅利安人与原住民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印度文化。历史上受到波斯、古希腊、孔雀王朝、贵霜王朝、阿拉伯、突厥、阿富汗、锡克教徒的统治。 1947年印巴分治,旁遮普一分为二,引发了大规模骚乱及难民潮。 气候和经济气候年平均温度: 一月:13摄氏度(55华氏度),在夜里会降至零下 六月:34摄氏度 (93华氏度),有时候会达到45摄氏度(113华氏度)。 年均降雨量: 年均降雨量:462.8毫米(2001年) 超过70%的年降雨量产生于季风季节期间,即从七月到九月。 最佳旅游季节:十月到三月 全境95%为平原,从东北向西南缓倾。北部分布着西瓦利克山的支脉,海拔300—600米,拉维河.比阿斯河.萨特莱杰河流经境内。属副热带大陆性气候,寒暑变化剧烈。6月平均气温34℃,1月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由东北部的1220毫米逐渐减少到西南部的352毫米,出现沙漠。4—6月有热风与尘暴。植被稀疏,具矮小有刺的灌丛。 经济以农业和小型工业为主。农业靠庞大的灌渠网与众多的管井,灌溉面积占耕地65%。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蜀黍.水稻.粟.大麦和豆类。其他农产物有棉花.甘蔗.马铃薯和油料作物,是印度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棉花产地。工业有棉纺织.毛纺织.丝织.制糖.机床.体育用品.电器.汽车部件.面粉.乳制品与棉花打包等部门。有公路与铁路线西至巴基斯坦。公路总长度约9300千米。长距离运输主要依靠总局设在德里的铁路系统。阿姆利则.卢迪亚纳.伯蒂亚拉等城市与德里间有班机来往。 交通交通概况旁遮普的公路、铁路与航空交通都十分便利。德里至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尔的路程为246公里,而距离阿姆利则(该邦最北端的城市)的距离为446公里。 公路所有的地区及所属的城镇都有直达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尔的客车。而所有的村庄与那些城镇及地区总部城市之间互通汽车服务。此外,在新德里和帕蒂亚拉、卢迪亚纳、贾朗达尔、阿姆利则和昌迪加尔之间还有非常豪华的客车服务。而新德里与昌迪加尔间互通的豪华空调客车几乎每小时一班。在各个城镇和昌迪加尔或者新德里之间还有可靠且舒适的出租车服务。 铁路昌迪加尔、卢迪亚纳、阿姆利则、费罗兹普尔和贾朗达尔位于铁路干线上,每天都有列车(包括通宵列车)从这些地方开往新德里。莎塔布迪(Shatabdi)特快列车连接德里与昌迪加尔(3小时舒适的旅程),并行驶经过卢迪亚纳的德里通往阿姆利则(接近6个小时同样舒适的旅程)线路。肖-伊-旁遮普列车(Shan-e-Punjab train)行驶阿姆利则和新德里线路,喜玛拉雅王后列车联通昌迪加尔和新德里,此外,这里还有许多来自查谟/阿姆利则的列车把这里的城镇连同卢迪亚纳和贾朗达尔一并与新德里相联结。 航空在旁遮普邦的首府昌迪加尔有着非常卓越的航空服务,开通飞往新德里、斯利那加,库鲁和西姆拉等城市的航班。在卢迪亚纳和阿姆利则也有每日飞往新德里的航班。阿姆利则机场是一个国际机场。搭乘飞机便可在两个小时内从德里到达旁遮普邦的任一个城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