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盘山显化寺 |
释义 | 盘山又名盆山,位于天镇城东南十余里,人们见此山形如盘龙,将原名“盆山”改为“盘山”。现存盘山寺院遗迹为明宣德二年九月钦差镇守天城太监傅公创业,并奉敕赐,据盘山碑记:开始一朱姓道人来此,后托神异,建寺。 历史据传说,燕王篡位,建文帝朱允炆曾遁逃于此。又《天仙遗迹记》说:明宣德二年,有一冯姓采樵者在此看见衣着红、绿、黄三人丰采神异,对弈于泉西之石坪,冯旁观良久,一曰:“尔可速去,不闻烂柯事乎,即归告郡守,此地可多建祠宇,为诸仙游息地”。等郡守赶来时远远看见三个仙人乘鹤骑鹿飞去。至今石坪上棋盘、足迹犹存。明正德二年闰二月十五日正殿(释迦殿)失火烧毁,天城城中处士王清等人集资募捐重建;弘治十七年又修,在此期间,有游击将军董公主持并开凿观音、仙人洞两。明嘉靖十六年由于寺院年久失修,殿宇倾颓,又修。并新建玉皇阁,牌楼等。于十八年完工,此时寺院已为佛、儒、道杂混的道场,次后,历代屡有修葺。 介绍盘山最著名的是八景,这里山势陡峭,巍峨挺拔。东山崖上有一石罅涌出泉水,水沿着一条长达数十米的狭槽,弯曲流下,水声潺潺,注入山脚下一泉内,故名“一线泉”。在泉旁,拾级而上,山腰有石窟,俗称大、小石洞,小石洞,名为观音洞,又叫仙人洞。洞内正壁神台上刻有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骑兽像,两侧为十八罗汉,这些作品皆为浮雕凸体彩绘像。窟顶常年渗水,常聚滴而下,落地击声如鼓,故有“水打洞”之称。该洞宽3.4米,深3.9米,高2.58米。大石洞开凿观音洞北侧在峭壁上,形势险要,攀登艰难,进入此洞需经过一条浅道独木桥方可进入,此桥也叫仙人桥,为盘山八景之一。洞内原塑有送子观音像,(见图片)并在菩萨身上塑有十八个形态各异的娃娃又称十八罗汉戏菩萨。在当地民间结婚成亲或生子后,善男信女们都要到这里上香叩拜拴红线,以祈求早生贵子和保佑平安。在山下寺院大殿前有一古松,相传为唐代所栽,高约十余米,树围达六米之多,树冠如盖,傲然屹立,有“盆丽唐松”之称。此外盘山八景中还有连理槐抱榆树和为人赞颂的:“日落晚霞”。还有被称作花中之王的盘山牡丹,也独具秀色。盘山,风景秀丽,远近驰名,令人神往。昔日香火旺盛,游人络绎不绝,文革中虽然毁坏,但仍有无名信士朝礼,香火残存。 显化寺盘山显化寺其整体布局为南北向,主体建筑依次韦陀殿,释迦殿,文殊楼。南从牌楼入一空旷大院,为游人停放车马歇息,该院东侧为圣人殿,又称文庙,面宽三间,单椽硬山顶,其建筑形式俗称“蹬里藏身”。西南角为奶奶庙,正面为一高约5米的台基,中央有石券通道可拾级而上。迎面为韦陀殿,面宽三间,单椽悬山顶,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和三圣诸像,殿前东侧为唐松,西侧为钟楼,单椽歇山顶。后院正面为文殊楼,面宽五间,两层作硬山顶。楼上塑有五文殊像,楼下为三孔窑洞式殿堂,称阿弥陀佛洞,中央塑阿弥陀佛像,两侧房间为方丈、法师的寮房。文殊楼东西侧为两层配殿,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并设有戒堂,清宣统二年曾于此立坛传戒。在该院外西侧为昊天阁,又称玉皇阁,两层两椽歇山顶。东侧为禅院,正面为九仙殿,面宽三间,单椽硬山顶,西屋为客堂,南端为重椽卷棚式斋堂。 除以上建筑外,位于寺院南侧山坡上的砖塔。人称“十方塔”的僧塔七座,这是埋葬历代圆寂方丈的地方。其中九仙殿后山腰上的阿育王式塔,据传年代最久,为盘山寺第一代僧人衣冠塔,但今俱毁,已无从查考。1967年,盘山显化寺这坐远近闻名的风景名胜古迹被毁于一旦,古松被砍,殿宇被拆,文物塑像,佛铜佛铁及木料被劫一空,可谓空前灾难毁之贻尽;留下的只是人们茶余饭后不尽回味。如今这座古代名刹虽经民间集资,又进行重新修葺;但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