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盘古王诞 |
释义 | “盘古王诞”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汉族盘古崇拜与瑶族盘瓠崇拜的岭南融合。汉族文化中认为盘古是开天辟地的自然神,而瑶民则笃信盘瓠为自己的祖先。在岭南地区,这两种文化交流整合最终形成盘古与盘瓠异源同流、相互融合的局面。据史料记载,现花都区狮岭镇一带曾是瑶族居住地,他们在梯面盘古峒修建盘古庙,定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于盘古庙前庆贺,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所以,此地古有“南海中盘古国”的称号。 信息简介至明朝弘治年间,由于官兵的欺压征讨,花都瑶民被逐渐汉化,盘王节在当地消失。清朝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邱毛松在狮岭发现盘古神牌。他将拾到神牌的农历八月十二日定为盘古王诞日,引人前来祝祭。此后盘古王诞渐发展成为当地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盘古王诞在解放后至文革时期被逐渐淡化以至完全停止,到20世纪80年代得以逐渐恢复。“盘古王诞”作为民间自发形成的传统民俗活动,在花都地区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及粤北地区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盘古王诞”活动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为盘古王诞,整个诞庆活动自农历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持续四天四夜,以盘古神坛为固定活动场所。 2007年,花都区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盘古王诞”入选广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将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都,就是古时“南海盘古国”的所在。在南朝梁人任昉的《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只是,任昉并没有对盘古国进行具体的记载。直到1992年,我国专门研究盘古文化的专家马卉欣通过大量的实地考核,证实花县建县前在南朝已经属于南海郡管辖,也就是一千五百年前有“南海中盘古国”中的南海郡。而查遍整个古南海郡所辖的珠江三角洲,都没有盘古氏的古迹和传说,唯独花都有盘古王山、盘古峒,又有史料记载的盘古王神坛,并流传着《盘古王伏龙降狮》等神话传说。因而,他认定,“南海中盘古国的遗址就在花县”,并在当年震惊神话学界。2009年1月,花都狮岭镇被广东省文联和省民协授予了“广东省盘古文化之乡”称号。这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唯一一个以盘古文化命名的乡镇。 根据当地县志的记载,在明末清初之时,由于聚集在现近梯面一带的瑶族通报受到镇压,在当地广为传播的盘古信仰几乎一度消亡。直到清朝嘉庆初年,当地读书人邱毛松在狮岭一带神游,行至炉山(今盘古王山)半山腰,无意中发现这块盘古神碑,碑上正面刻着“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传说为瑶人逃亡时遗落。邱毛松于是在山腰搭起一座“盘古神坛”,把这块盘古神碑供立其中,邱毛松将拾到神牌的农历八月十二定为盘古王诞日。邱毛松每天在神坛施医救人,并四处游说让周围的人去参拜。于是,盘古神坛渐渐远近闻名,残存在汉化瑶族人当中的盘古信仰逐渐复活。盘古王由此在汉人中间的影响日益增大,最终形成了“盘古王诞”的大型民俗活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