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潘毅
释义

中山大学兼职教授

生于1960年5月,吴江黎里人。1977年黎里中学毕业,以江苏省应届高中毕业生理科最好高考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78年3月入学)。1982年在清华大学获得计算机工程学士学位。1984年在清华大学获得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1987年来美国留学。1991年由美国匹兹堡(Pittsburgh)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美国代顿(Dayton)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获代顿大学终生教职。目前任乔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终身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山大学,苏州大学及扬州大学兼职教授。

潘毅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并行与分布式处理系统,互联网络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在此领域已发表二百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在国际著名期刊如<<并行与分布式计算杂志>>,<<;超级计算杂志>>,<<;光学工程>>,<<;计算机杂志>>,<<;信息科学>>,<<;并行处理快信>>,<<;未来计算机系统>>,<<;计算机与数学>>,<<模式识别>>,<<;网络与计算机应用杂志>>;等上发表八十多篇学术论文。近十年来,他在国际学术会议录上发表一百多篇学术论文,并在二十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报告。他与其他人已合编并出版了二十多本书(其中包括会议论文集)。他的学术成果已被200多教科书,学术专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和科技论文所引用。据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检索,近五年(2000-2004)发表的论文中就有48篇被SCI收录,36篇被EI收录。发表的论文中有37篇被他人引用,共计249次。其中在2000-2004年间共被他人引用131次,第一作者论文被他人引用63次,第一作者论文单篇被引用最高次数29次(2000-2004年他人引用 16次),非第一作者论文单篇被引用最高次数34次(2000-2004年他人引用18次)。

近十年来,他应邀在学术研讨会上作主题演讲(keynote speech),并在美国和许多世界著明大学作了五十多个应邀学术报告,其中包括美国谱渡大学,荷兰代尓夫特工业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台湾国立交通大学,香港大学,及北京清华大学。潘毅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欧洲、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教授及研究员进行了广泛的合作研究。

近十年来,潘毅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国国家卫生薯(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美国空军科研办公室(Air Force Offi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 (Air Force Research Lab),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国际情报科学财团(IISF),日本科学振兴学会(JSPS),香港研究资助委员会(HKRGC),日本文部省和美国乔治亚州和俄亥俄州政府等机构的资助。由他主持或共同主持的科研经费已达二百多万美元。他已为世界多个科学基金会作特邀评审员,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香港研究资助委员会(Hong Kong Research Grants Council)等。

潘毅在美国已获得多项奖。其中包括: 2002国际计算机科学综合大会成就奖(Achievement Award),2001国际情报科学财团(IISF)访问研究员资助,1999年代顿大学文理学院杰出研究奖,2004 和1998年日本科学振兴学会(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邀请奖(Invitation Fellowship),1997年获美国空军科研办公室(AFOSR)颁发的暑期教授研究奖(Summer Faculty Research Fellowship),1997年获美国俄亥俄州教育局(Ohio Board of Regents)颁发的研究挑战奖(Research Challenge Grant Award),1996年获得第二届国际并行与分布式处理技术与应用大会最佳论文奖,1996年获美国俄咳俄州教育局(Ohio Board of Regents)颁发的启动竞争奖(Investment Competition Fund Award),1995,199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颁发的研究机遇奖(Research Opportunity Award),1992年获代顿大学研究委员会(University of Dayton Research Council)颁发的研究资助奖(Research-in-Aid Award),1990年获梅隆基金会(Mellon Foundation)颁发的梅隆奖(Mellon Fellowship)。

潘毅是<<;国际生物信息学研究与应用杂志>>;及<<;国际高性能计算及网络杂志>>;的创办人兼主编。他也是<<;生物信息学系列丛书>>;与<<无线网络和移动计算系列丛书>>;的创办人兼主编。并担任<>,<>,<>,<>;和<>;副编辑,<<;无线通讯和移动计算>>,<>,<<;国际并行与分布式处理系统与网络杂志>>;和<<;超级计算杂志>>;编委。并曾担任<<;分布与并行数据库>>;,<<;无线通讯和移动计算>>;,<<;并行计算>>,<<;并行处理快信>>,<<;信息学>>;及<<;国际并行与分布式处理系统与网杂志>>;客座编辑。他曾任2005年在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并行与分布式处理与应用大会主席,2004年在武汉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网格与协同计算大会主席,199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系统大会主席,并担任1998年10月在Las Vegas召开的第十届国际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系统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及数个IEEE学术研讨会主席。他已在几十个重大国际大会上担任分会主席,指导或程序委员会委员,例如 INFOCOM,GLOBECOM,ICC,IPDPS,和ICPP等。他于1997年被选为IEEE高级会员。曾担任美国IEEE计算机学会中东部学生活动委员会主席及IEEE计算机学会代顿市分会秘书长。他在2000-2002间担任IEEE计算机学会特殊访问演讲员 (Speaker of IEEE Computer Society Distinguished Visitor Program)。

由于他在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成果及贡献,他的名字被载入由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er)出版的<<;世界成就者名人录>>(1996年版),美国Marquis出版的<<;美国名人录>>(2002年版),<<;美国中西部名人录>>(1997年版),<<;美国教育界名人录>>(2002-2004),英国Saxe-Coburg 出版的<<;计算科学与工程名人录>>(2004),美国AsianAmerican_net出版的<<;美籍亚裔名人录>>;及美国Addison-Wesley出版的<<;富人及名人电子邮件地址通讯录>>(1997年版)等名人传记内。

南京大学副校长

版本一

男,1957年生,1978年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2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副校长,国家863计划新材料MO源研究开发中心负责人,中国化学会理事。2001年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基金资助;2002年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资助。

主研方向: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主族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在光电和有机合成方面的应用研究;钯催化的有机反应研究; 超声技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版本二

1982年毕业于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获博士学位。

现为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业发展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家863计划新材料MO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光电子基本材料----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的研制工作,作为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与者先后承接了一系列MO源研制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军品配套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已研制出20个品种的MO源材料,其中有16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的鉴定和验收,MO源总体研制水平和产品质量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产品的质量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已经实现MO源的规模生产,以部分MO源产品的专有技术作价(经财政部评估价值750万元)入股成立了"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公司的副董事长兼技术负责人。

积极开展与MO源相关的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近50篇,其中30多篇为SCI学术榜论文,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沈阳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1969~ ) ,女,汉族,河北东光人,播音主持。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文学专业。现任沈阳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中级编辑。1992年分配到沈阳人民广播电台任主持人、编辑、记者。主持过话题类、新闻专题类、服务类等各类节目,1997年与人合作采写的《百姓时间》获辽宁省新闻一等奖。1998年与人合作采写《从下岗女工到人大代表》获辽宁省社会新闻一等奖。1996年至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文艺类学专业学习研究生课堂。1998年5月策划、撰稿、主持了“98之春交响音乐会”,在2000年度沈阳市政府举办的新年音乐会中担任撰稿、主持工作。

蚌埠市第一中学副校长

蚌埠市第一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化学学会,伦理学会理事。一九八零年大学毕业,先后任中学化学教师、蚌埠市职教局教研员,蚌埠市教育委员会宣传科长,一九九七年任蚌埠一中副校长,曾在上海市市西中学挂职学习,在安徽省高中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2000~2002年参加华东师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并结业。先后在省级和市级教研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个人简介

潘毅,男,1956年11月生,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校教龄23年,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本科授课约180学时,研究生授课约40学时。具有良好的师德,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注重教学法的研究及教学规律的摸索,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了多元知识汇通、多媒体结合的生动而又内涵丰富的教学风格,即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多角度地切入:如医学方法的剖析、哲学内涵的阐发、中西医学的比较、文化历史背景的透视、边缘学科知识的引入、中医其它各科的印证以及思维方法的引导等,使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得以调整、拓宽与优化,深获同行和学生们的好评。教学效果优秀,获首届全校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2000、2004及2008年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副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课程》、《中西医结合诊断学》,参编教材及教参3本,年终考核成绩优秀。

近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省局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2项,获2001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培养并协助培养博士生12名,硕士研究生13名。

教学课题

1.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课程,国家教育部课题,2001-2002年,负责人之一。

2.七年制《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规范化研究及实践,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2000-2002年,排名第2

3.中医学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2004-2006年,排名第3

发表的主要教学论文

1.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编写的建议,中医教育(国家级),2002.3

2.中医本科教材《中医诊断学》时间症状病机辨析,国医论坛(省级),2001.6

3.《伤寒论》教材的编写与浅化,江西中医学院学报(省级),2004.4

4.太极图解阴阳学说及其病机,国医论坛(省级),2002.1

5.《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探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省级),2002.12

6.《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江西中医学院学报(省级),2002.3

7.《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课程的研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省级),2003.6

出版教材

1.《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年

2.《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课程》,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中西医结合诊断学》,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

4.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编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5.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编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6.《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编委,科学出版社,2003年

教学表彰及奖励

1.“中医素质塑造的开拓与创新”,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2004年。

2.“中医素质塑造的开拓与创新”,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2004年。

3.优秀中医药网络课程与多媒体CAI课件三等奖,中国电教协会,排名第2,2000年

4.广东高校计算机多媒体优秀软件奖二等奖,广东省教育厅,排名第3,2000年

5.“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6.“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2004年

7.“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8.全校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1998年

9.优秀教师奖,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05年

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课题

1.健脑片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前开发研究,主持,广东省科委,1999—2002年

2.中药复方发病前不同时段给药逆转SHR血管重构的研究,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5-2007年

3.调肝肾祛痰瘀治法对原发性高血压形成早期的干预作用,主持,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2002年

发表学术论文

1.活血祛痰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线粒体膜结构形态计量及膜Ca2+-Mg2+ATPase、膜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国家级),2001.3

2.心肌康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省级),2001.7

3.艰难的探索之路--论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省级),2001.3,

4.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对其现代化路向的影响,中华中西医杂志(省级),2004,3

5.“调肝肾、祛痰瘀”治法早期干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子鼠血压及VSMC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医学信息杂志(省级),2003.7

6.方剂的“隐效”初探,中国中医药科技(省级),2003.6

7.滋补肝肾、活血祛痰方药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山西中医(省级),2003.19(2)

8.平肝益气活血祛痰法逆转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重构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省级),2001,3

9.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功能,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国家级),2000,9

获得学术研究奖励

“痰瘀相关理论及其防治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应用基础研究” 2001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

潘毅(PUN Ngai),女,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办的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毅主要研究中国劳工、性别及文化政治、全球化等。潘于1979年由汕头移居香港,1992年与1994年分别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系毕业。1998年于伦敦大学(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亚非学院完成人类学博士学位。

潘毅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她的《中国制造:全球化工厂下的女工》2005年获得米尔斯(C. Wright Mills)奖,为首次获此奖的亚洲学者。

除学术活动外,潘毅亦活跃于社会运动。早于在中文大学求学时期已为国是学会干事。现为“女工关怀”(The Chinese Working Women Network)执行委员会主席,致力保障外来女工的劳动及性别权益,中心位于深圳市宝安区。

主要出版:

晓敏,潘毅(2008),“消费社会与‘新生代打工妹’主体性再造”,《社会学研究》,第3期。

余晓敏,潘毅(2008),“国际玩具供应链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关于沃尔玛在中国南方玩具厂劳工标准的实证研究”,《开放时代》,第5期。

潘毅,陈敬慈 (2008) 「阶级话语的消逝」,《开放时代》,197期,页53-60。

潘毅 (2008) 《失语年代的光与影》,香港:进一步出版社。

任燄,潘毅 (2007) 「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代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社会学研究》,4月,页21-33。

潘毅,黎婉薇编 (2006) 《失语者的呼声:中国女工口述》,北京:三联书店

任燄,潘毅 (2006) 「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代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社会学研究》,4月,页21-33。

任燄,潘毅 (2006) 「宿舍劳动体制:劳动控制与抗争的另类空间」,《开放时代》,183期,2月,页124-134。

任燄,潘毅 (2006) 「工人主体性的实践:重述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形成」,《开放时代》,183期,2月,页107-123。

潘毅、黄洪 (2006)「跨境空间:在中国大陆工作的香港人的阶级政治和身份认同」吴俊雄编,《香港文化研究》,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潘毅 (2005) 「阶级的失语与发声:中国打工妹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开放时代》,176期,2月,页95-107。

潘毅 (2005) 「全球化工厂体制与“道德理念重构”:跨国公司生产守则与中国劳动关系」,《开放时代》,176期,2月,页108-125。

潘毅 (2005)「阶级的失语与发声:中国打工妹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精选於《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总33 期,6月,页14-15。

潘毅 (2004)「情曳南山—中国女工消费合作社的诞生」和「鹦鹉式贫穷论述与社区经济」,邹崇铭编《不是乌托邦—社区经济理论与实践》,香港乐施会出版:页113-117; 页183-185。

潘毅、吴俊雄 (2003)「妇女与就业」,洪雪莲编《香港妇女档案新编》,新妇女协进会出版,页-185

潘毅 (2002)「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工厂里一位女工的尖叫、梦魇和叛离」,王金玲主编《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页66-86。

潘毅 (2002)「女性研究的历程和展望」,谢均才编《我们的地方我们的时间:香港社会新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页105-124。

潘毅 (2001)「全球化之下的女性生存空间」,陈锦华等编《差异与平等香港妇女运动的新挑战》,新妇女协进会与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出版,页291-300。

潘毅 (1999) 「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工厂里一位女工的尖叫、梦魇和叛离」《社会学研究》Vol. 83,九月,页11-22。

杭州师范大学教师

个人简介

潘毅

男,1981年出生于安徽寿县,主要研究兴趣在于记忆、注意与意识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神经机制,同时也感兴趣于产品界面的易用性(easy to use)和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设计。

简历

2000.9-2004.6 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心理系并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4.9-2009.6 就读于浙江大学心理系并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2009.7-至今 任职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基金项目

2011-201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视觉注意捕获:ERP和fMRI研究”(批准号:31000462)

2011-2013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工作记忆内容对意识知觉的影响研究”(批准号:10CGJY11YB)

学术论文

<1> Mannan,S.,Kennard,C.,Potter,D.,Pan,Y.,& Soto,D. (2010). Early oculomotor capture by new onsets driven by the contents of working memory. Vision Research (SCI),50(16),1590-1597

<2> Pan,Y.,& Soto,D. (2010). The modulation of perceptual selection by working memory is dependent on the focus of spatial attention. Vision Research (SCI),50(15),1437-1444

<3> Pan,Y. (2010). Attentional capture by working memory contents. 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SSCI),64(2),124-128

<4> Pan,Y.,Xu,B.,& Soto,D. (2009). Dimension-based working memory-driven capture of visual selec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SCI/SSCI),62(6),1123-1131

<5> 潘毅. 言语记忆对视觉选择的影响:基于维度的自动注意引导. 心理学报,2010,42(12),1118-1127

<6> 潘毅. 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视觉注意.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210-219

<7> 潘毅,许百华,金红军,刘伟. 视觉工作记忆对注意选择的自动导向作用. 心理科学,2010,33(1),31-35

<8> 赵静,潘毅. 工作记忆内容对空间返回抑制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2010,30(1),42-46

<9> 潘毅,许百华,左伍衡. 基于客体的注意对客体工作记忆的复述作用. 心理科学,2008,31(5),1074-1077

<10> 刘伟,潘毅,张宏,童勤业. 自然图像认知阈值的度量.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35(3),318-323

<11> 潘毅,许百华,胡信奎. 视觉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754-760

<12> 潘毅,许百华. 基于空间与基于物体的视觉选择的交互作用. 心理科学,2006,29(6),1400-1402

<13> 潘毅,许百华,陈晓芬. 选择性注意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交互作用. 心理科学,2006,29(2),323-32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