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晓云 |
释义 | 艺术家简介潘晓云,当代著名花鸟画家,1958年出生于湖北荆州,1983年毕业于师范美术教育专业,198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研究生班,导师卢坤峰先生;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研班,导师张立辰先生、姜宝林先生、邱振中先生。现任北京人文大学教授、中国现代美术研究院中国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花鸟画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大学生艺术节评委。 作品入选亚洲华人优秀艺术家作品展、中国首届写意画展、中国花鸟画学术邀请展、全球华人精英艺术家作品展、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上海世博会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等国内外大型学术展览。不少作品已经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文化部、民革中央、亚足联、全国妇联,联合国总部、美国花旗银行、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会、中国台湾省政府、澳大利亚BHP集团、德国政府机构收藏。 艺术内涵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的活动,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受到感染也能体验到这种情感。”潘晓云通过对观察到的自然界的花鸟的认知加工和提炼,再通过自己特有的笔墨形式再现出来。这种再现不是简单重复再现,而是将绘画哲理镶嵌在笔墨与色彩之间,呈现出平中见奇,淡中见雅的风格。潘晓云没有陷入寄景于景的模式,也没有困于托象于象的藩篱。他自由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笔墨语言,使自己作品中的花与鸟成为一曲完美的音乐篇章中的一个音符,使人时而感受到,红珠斗帐疏桐叶, 金尾屏风孔雀闲,时而感受到,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画面中的花鸟恬淡、清新、自然,故潘晓云将可以在中国绘画史上形成自己特有的表达风格。 目前潘晓云先生作品市场润格为五千元每平尺。 文 苏州 懒头陀我与潘晓云先生相识于2007年一次国际水墨论坛上。斗转星移,不知不觉间,我们都又在艺术之路上奔波了5个春秋。2007年秋,初次观看潘晓云先生在国际水墨论坛上作品展览,参观之后我很有感触,欣然给潘晓云先生写下“墨蘸慧思点凡尘”的文章以抒欣赏之快感。 中国花鸟画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情趣美,画花鸟最难也在于画出情趣。潘晓云先生的画,却做到了画里有情,画外有画,情景交融,把花鸟画画出神来了,画出情来了。 中国花鸟画发展到当代,艺术家们在继承与革新方面有着多样的见解。纵览潘晓云先生的作品,既保持了中国花鸟画的传统精神,又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貌,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潘晓云先生的笔墨功夫深厚,线条老辣娴熟。他作品中的点、线、面都不是做出来的,是真正的笔墨功夫。其作品多以笔墨情趣取胜,清润华滋,韵律生动。 品潘晓云先生的画如读白居易的诗,艺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从不故弄玄虚。潘晓云先生的作品讲究构图,巧妙多变,善于立意,意境翻新。作品中有一些构图,一些章法,自成一家。如他的一些水墨长卷和小品等,其构图巧妙而自创新意,前人鲜有问津。罗丹说,“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潘晓云先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他能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感受,抓住花鸟的生动姿态,将它们付诸笔端。因此,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一鸟一虫皆有神,一枝一叶总关情,花鸟画既传神又传情,这就是很高的境界了。 正所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甚精甚真,其中有信。 徐悲鸿先生曾经从中国美术范围指出:“吾国最高美术属于画,画中最美之品为花鸟。”因为花鸟画有着他国缺少的诸多东西,中国绘画史上花鸟之造诣自宋至今九百年,精神的思致高逸,境界的不限于人群自我,表现的大气磅礴、和谐生动,仍中国艺术独特品性和中国民族的特殊精神的表现。 潘晓云先生取法传统,但又加以自己对写意花鸟画的体悟,以浓墨和色彩相呼应,留白衬之,花与树枝前后左右伸展交错,枝头或花朵累累,或花蕾初绽,或吐蕊怒放,正侧偃仰千姿百态,且浓淡相映,笔法清淡,疏淡清雅之致益彰,别具一番情趣。潘晓云先生的花鸟画给我的突出感觉是作品富有生气,画面简洁明快,格调清新典雅,可以看出,他不但较好地掌握了传统笔墨技巧,而且在尽力展示自己的笔墨特征,如用笔沉稳中见灵动,轻重疾徐运用的恰到好处,用笔用墨到位,而不死板,浓淡轻重厚薄处理得当,破墨、泼墨、宿墨,用笔的中锋、侧锋、逆锋、飞白等都运用的自然和谐。在章法布局上十分注重线、形及黑白的平面构成。通过点的大小多少,线的长短、粗细、曲直、面的形状大小,黑白及色块的对比,运用排比、错落、呼应等手段组成富有节奏、韵律的画面,所以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并给人以现代感。 在创作思想上潘晓云先生的花鸟画一方面有理性思辨的成分,这样使创作主体努力辨知存在于自身意识中的外部世界的精神实体。另一方面由笔墨的变化带动画面表达的情趣化,使画面由一般的形与神的关系逐渐变为境与意的关系。这也就是潘晓云先生的写意花鸟画可以化俗为雅、变艳为秀,但却不狂疏、也不萎靡。于篱落水边,幽兰杂卉中拾取诗情画意,在技法上能博古通今,表现对象上体现笔墨与诗情,是当代少有的具有自己风格的花鸟画家。的确,艺术道路的探索是艰苦的,是孤寂的,独往独行的,而不是“热热闹闹”、“轻轻松松”的。因为中国书画是大器晚成的艺术,它不但要求追随它的人全身心的投入,而且还需要对自然、社会、人生、创作、理论,通过长期的静观和感悟,有较大的容纳和储量,需要对传统文化有着广泛与深入的理解,最后体现在纸上的那几笔是画家人生体验与审美情趣、艺术实践的综合体现。 可以说,艺术水平的高低,象水涨船高一样,是自然形成的,那种急功近利,甚至企图想走“近道”的人,心情可以理解,但终究不能代替事实。时下,那种名气很大,画却很一般的人不是太多了吗?所以,古人云:“画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几远道;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具此四者,格不求高而自高矣。”古人的几句话写在此文之后,与潘晓云先生共勉。 艺术意蕴——墨蘸慧思点凡尘残荷溪水兀立,水鸟浅滩自鸣,渐行渐进走入水乡的深处,这样的画面,让人读来心恒神定,诗意淡雅,氛围悠闲,萦绕在记忆中不消散,没有人不在这样的艺术精品前驻足留恋,真有大巧若拙,言不尽言;用之不分,乃凝于神的韵味。 艺术源于生活,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欣赏者产生了美的触动,创作者的基本目标就达到了,晓云兄的花鸟画就是基于这种出发点进行创作的。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每个人的审美取向也有所不同,想要做到雅俗共赏经常成为我们当代许多艺术家的些许遗憾。咋看来,也许有人会觉得晓云兄的画无味,但“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王弼的“以恬淡为味。”即所谓“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老子认为这种恬淡正是道的体现,即“道之出口,淡乎其味。”后来唐末司空图在理论中,以及后来的清代石涛、朱耷(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在创作中,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这种精神,从而在中国艺术史上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淡中见味。晓云兄在画花鸟画上几十年孜孜以求,追求意境上的恬淡美,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技法,同时更注重对艺术创作的情感意境的营建。当欣赏一幅写实作品时,往往会被画面所再现的景观和人物所吸引,此时审美判断趋向与认知性,而意境的体味和把玩暂时被忘却了。艺术发展到今日,写实性的再现早已不是艺术的圭臬,情感的表达被日益凸显。艺术的存在是为了唤起人对生活的感受,而不在于复习人的认知能力,艺术作品需要“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唯意所适”。在《留得的残荷听雨声》中,一只慢慢前行的鸟象征了画家在艺术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两爿残荷表明历经风雨,但依旧笑对人生的气度。正好切合了“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之味。 写意画易,但难有风格,非有庖丁解牛之笔墨功夫者难以驾驭,而笔墨之妙岂是几日就能学得,没有多年的寒来暑往不可习的,没有因一笔而茶饭不思的体味难获,若要有自己的个人风格,那就须要真有点性之生呼气也。晓云兄今日之成就,除了百倍的不懈努力,也有他自幼酷爱画画,以画画为生活乐趣的天赋有关。二十年来,当一些朋友开始把麻将这门国粹重拾时,他闭门以画画为乐;当另一些朋友开始投身股市,他依旧默默的以画画为趣。昨天大家都觉得晓云痴迷,今天看到晓云写情写意时,都不禁惊叹这些既不失传统,有带有明个人风格的“野鸭争渡,好花引蜂”。 花鸟树木皆自然造化,晓云写意“意在笔先,定则;趣在法外,化机也”,中华文化千载传承,艺术精品瞩目海外,我们的民族精粹艺术须要晓云兄这样的当代艺术家们薪火相传,民族艺术之甚幸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