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天舒 |
释义 | 潘天舒 人类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 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发展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商业与技术人类学 个人简历1989年获复旦大学英美文学学士学位 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区域研究硕士学位 200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 其于哈佛求学期间,曾师从亚瑟·克莱曼(Arthur Kleinman)、沃森(Watson)夫妇及赫兹菲尔德等当代人类学名家学习人类学,因而深受哈佛人类学的熏陶。其与同事一道,在推动复旦人类学朝向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复旦人类学形成自身的特色,如专注于医学人类学、商业与技术人类学等研究方向。 在2002-2005年期间任 教于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外交学院 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I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06年正式回复旦大学社政学院任教。 在哈佛大学、乔治城大学、SAIS和复旦大学曾独立开设下列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医学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发展人类学、文化与政治理论(话语与实践) 、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理论、饮食与文化、人类学原著选读、中国社会、中国城市研究和定性研究论等课程。 教学与研究经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文化人类学副教授 2006年至今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 2005年秋 美国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和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助理教授 2002-2005年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 (SAIS) 国际发展系兼职教授 2003-2005 年 美国哈佛大学核心教程部和人类学系助教总管 2000-2002年 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研究员 2000-2002年 社会和学术兼职及其他相关经历上海社会学学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2007年 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 复旦大学北欧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7年 中华全国青联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 2006年 美国乔治城学院和外交学院文化与政治专业高年级学术督导 2002-2005年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本科生导师 (Junior Tutor) 2001-2002年 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聘任委员会研究生代表 2000-2001年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中国项目”(China Initiative)顾问和翻译 1996-1998年 近年的主要获奖和研究资助(以2006年归国为分界。下同。) Microsoft-Fudan Youth Culture Research Grant (2009)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09) Intel-Fudan Rural China ICT Research Grant (2006) 浦江人才计划(2006) 近年的中文出版作品“男性偏见”与发展实践中的性别问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vol. 31, no.6)(2009年11月) 《发展人类学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 “人类学视野中的流行病预防与集体生存意识—以海宁地区应对禽流感策略为例”,《社会研究方法的思考与实践》(李俊、郑卫东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论人类学田野研究方法在发展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社会转型与社会建设》(卢汉龙、吴书松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女性与发展研究的困境与前景”,《女性与社会发展》(张乐天等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流行病瘟疫与集体生存意识”,《社会》(vol.27, no.4) (2007年) “试论树立科学文化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复旦学报第十四辑》(增刊) (2007年) “历史记忆—地方感与当代上海城市社区的重构过程”,《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发展多维透视》(吴缚龙等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美国‘新时代运动’”, 《宗教与美国社会》(徐以骅主编,时事出版社)(2007年) ”中国式家教与文化资本“,《城市中国》(2007-09-15) ”孝之困境:话语与实践“,《城市中国》 (2007-06-15) ”社会资本、地方情结与移民城市的空间重构“,《城市中国》(2007-02-15) ”上海闹市区的空间重构“,《中国城市评论第3辑》 / China Urban Review (2006年) 近年的翻译作品《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理性的原则:学生眼中的大学(原作者:德里达,《人文学与大学理念》,哈佛-燕京学社主编,(凤凰 传媒集团,2007年) 近年的英文有代表性出版作品Rethinking Shanghai Nostalgia: An Ethnographic Inquiry into the Interface between Historical Memory and Place-making Process in a Global Metropolis, In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2, Number 3, September 2009).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 o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People’s Commune (a book review of Farewell to Utopia, by Letian Zhang), In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2, Number 2, June 2009). “Working Sisters:” the everyday lives of migrant women in China’s world factories, In Harvard Magazine (Volume 111, Number 3, January-February 2009). Surviving the Crisis: Adaptive Wisdom, Coping Mechanisms, And Local Responses to Avian Influenza Threats in Haining, China, In Anthropology and Medicine (Volume 15, Number 1, April 2008) Neighborhood Shanghai (ISBN 978-7-309-05729-4),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7). Weathering the Storm: Local Responses to Avian Flu Threats In N. Zhejiang, China, In Fud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Vol.4, No. 4, 2007) “Civilizing” Shanghai. In Chinese Citizenship, eds. Vanessa Fong and Rachel Murphy, Routledge (2006).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