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潘诺夫斯基
释义

美国物理学家

简介

潘诺夫斯基(wolfgangk. h. panofsky)(1919—2007),美国国籍,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及加速器物理学家,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教授、荣誉所长。在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核物理、高能粒子物理、X光及自然常数等诸多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1919年生于德国柏林。1938年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4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科学院院士,也是多个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潘诺夫斯基教授长期从事加速器物理、核物理和粒子物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曾参与建造能量为32mev现代质子直线加速器,领导建成能量最高的电子直线加速器、spear正负电子对撞机、pep正负电子对撞机和斯坦福线型对撞机(slc)等。提出了panofsky-wenzel定理,阐明了决定束流品质的尾场的纵、横势函数的关系;同时,提出了束流崩溃效应的渐近理论和环形加速器消色散聚焦结构理论,发明了以panofsky命名的四级矩磁铁结构等。曾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guggenheim fellowship、enrico fermi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潘诺夫斯基教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十分关注。先后数十次访问中国,到多个院校讲学、交流,热情培养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顾问,特别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给予了大量具体的帮助。198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启立在中南海会见了潘诺夫斯基教授;1987年,北京大学授予潘诺夫斯基名誉教授称号;2001年,获200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0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卓越的科学成就

潘对科学发展最大的贡献应该说是SLAC( 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建造。这个3.2公里长的直线加速器是迄今世界上唯一的高能电子加速器。机器的最初倡议者们是1956年在潘的家里举行聚会的。将它与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的关系确定为“学术联合 行政分离”。关于选址的问题,最初争议颇多,现在看来,尽管加州地震很多,但并不能说明它将影响加速器的运行。在1989年的加州地震中,3.2公里长的加速器毫未受损,震后马上能够开机,这使很多人悬着的心落了地,因为地震问题是最初有人反对SLAC的理由。SLAC建造之初,在政府的批准和科学界的讨论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支特,也有的反对,尽管艾森豪威尔总统是表态支持的。后来从科研成就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都说明它的建造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1962年7月,SLAC的建造正式启动,而于1967年按计划不超支地顺利建成,性能指标超过了原来的设想。能量为20 Gev的原设计指标很容易地被突破了,但是提高电流却迂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就是束流脉冲后沿随着束流强度的增加而消失,这个现象在物理上名为“束流崩溃”效应,它实际上限制了流强的增加。潘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了解决的办法。这对流强的提高是十分关键的贡献。

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推动者

中国与美国在高能物理加速器的联系应该说潘是开拓者。他最初在1979年第一次访华时,在北京饭店作了介绍有关SLAC的报告,随着中国有关高能加速器研制规划的发展,他的访向次数也逐渐增加。

在中国兴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开展高能物理的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潘起了关键的作用。首先在他第一次访华时,就向中国科学界介绍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对撞机的情况,不但直接点明这是中国发展高能实验物理应走的方向,并与高能物理研究所人员在北京饭店进行座谈,在后来中国兴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时,他更是以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几乎每年都来。我记得有一次因气流问题飞机迟到,等美方代表团在北京饭店安顿好之后,已是午夜。我当时提出第二天的会议推迟一小时举行,代表们可以多休息一下,但潘马上表示反对,他说:“工作是第一位的,睡觉是第二位的。”为了中国高能物理和国际限制核试事业,从1979年到2004年,已届高龄的潘前后来中国达13次之多。对中国高能事业如此热心,实是令人感动。

热心的政治活动家

除了在科学领域的成就外,潘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活动家。由于在科学领域的巨大成功,同时直线加速器项目又与国防无直接联系,他在科学发展方面的意见和国际上的武器控制的活动也逐渐增多。

在发展氢弹的争议中,他常被咨询的问题是如何侦测外空核爆炸和核武器被运到美国的问题。在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朝野震动很大,美国成立了“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1958年潘任该会主席,任务是对外空核爆的侦测。

肯尼迪总统对载人登月很感兴趣,他原来提出这一项目是为了推动科学发展。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则表示不能把登月说成是为了科学的目的。最后总统只好将登月目的改为“为了证明美国技术的优越性”。据我所知,潘这种坚持原则的作风,是贯彻在他一生言行中的。

德国艺术史家

简介

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年3月30日—1968年3月14日),美国德裔犹太学者,著名艺术史家。在图像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影响广泛。

潘诺夫斯基反对沃尔夫林的形式自律原则,主张在思想观念、哲学风格之间建立联系,认为风格的发展是与哲学、文化发展趋向一致的。

生平

1892年出生于德国的汉诺威。从18岁起开始准备研究丢勒的著作,大学时期撰写的关于丢勒作品受意大利人启发的数学论文荣获柏林大学赫尔曼一格林奖 (Hermann Grimm Prize),1923年又与扎克斯尔合作发表研究丢勒的《忧郁Ⅰ》 (MelencoliaⅠ) ,他曾跟随德国中世纪艺术史学家戈尔德施米特(A.Goldschmidt)和弗格(w.Voge)学习,在他俩的指导下,完成了论丢勒艺术观的博士论文,1914年在弗莱堡获得学位。他对丢勒的兴趣,伴随终生。

1921年在汉堡大学任编外讲师,1926年在该校升任教授。自1931年起往返于大西洋两岸,轮流担任德国和美国的艺术史教授。1933年被纳粹政府解雇,自此留在美国担任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教授。当时美国对西方艺术史的研究刚刚起步,由于潘诺夫斯基和其他移民学者的努力,这项研究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1935年起在享有学术共和国之誉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任研究员,1962年退休后又担任纽约大学的教授。他是20世纪伟大的艺术史家之一,是最后一位黑格尔派哲学家,也是20世纪后期的艺术史家应当回归的典范。

著作

潘氏的主要著作有:《丢勒的艺术理论》(1915)、《丢勒作品中古代人物的姿势》、(1922)、《十字路口上的赫克利斯》(1931)、《圣像学研究》(1939)、《哥特建筑和经院哲学》(1951)、《尼德兰早期绘画》(1953)、《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954)、《作为艺术评论家的伽利略》(1955)、《文艺复兴与其他文艺复兴》(1960)、《墓地雕刻:从埃及到贝尔尼尼的变化》(1964)以及《视觉艺术的含义》(1955)。其中《图像学研究》(1939)和《视觉艺术的含义》(1955),它们对图像学这一艺术史领域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Style and Medium in theMotion Pictures)是欧文·潘诺夫斯基发表的唯一的一篇电影论文,可能比他的任何其他论作重印的次数都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2: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