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惊石 |
释义 | 潘惊石字林平,号三溪钓徒,出生于1963年。高级工艺美术师,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创作题材广泛,擅雕印钮、薄意、草虫、动物等。作品有写意和写实两种风格? 俏色寿山石雕新意独创,情趣盎然。以随色赋形著称。曾几度应邀赴欧洲及东南亚各国举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现为中国寿山石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醉舞狂歌四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这一直是潘惊石的真实写照。潘惊石喜欢喝老枞水仙,闲时玩弄花卉、垂钓,创作中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寻求大胆的突破,力求赋于作品以文化内涵,“寿山石雕刻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文化题材。”潘惊石这样说到。 “朋友叫我带几个印钮作品去,后来卖了3000多块钱,很高兴,回家后就带着徒弟一起去南后街买衣服。” 老家在罗源的潘惊石高中毕业后,到了当地的雕刻厂当学徒,但没做几个月就走了。“那时厂里刻的都是罗源石,一来这种石头没色彩,又比较糙;二来工艺都局限在香炉之类的器具上,做久了自己也觉得没什么兴趣。”时值改革开放,生性自由的潘惊石对体制的束缚颇为不满,在辗转了两三个工厂之后,成了待业青年。此后,潘惊石又玩了一段时间的摄影。 1990年,潘惊石来到福州,开始了雕刻寿山石的创作之路。“当时到朋友家里赏花,看到他在雕刻一种色泽很美的石头,自己一下子就着了迷。”在听完朋友的介绍以后,跃跃欲试的潘惊石希望自己也能摆弄起寿山石。而后,他打听到自己原先在雕刻厂的师傅陈建熙当时在福州创作寿山石雕刻,于是便问明了地址,二话没说带着2500块钱来到福州,在鼓楼三角桥附近跟着陈建熙学刻寿山石。 “那时家里没反对,自己也没想到真的会以此为职业,只是纯粹的喜欢。”忆起这段青涩的往事,潘惊石一脸的笑意。 一年后,潘惊石和朋友合作创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室“艺石轩”,并把精力放在自己较为感兴趣的印钮方面。“那时也开始带徒弟了,不过没什么经济条件,租个房子,买几块石头,就差不多了,连石头刻出来卖给谁都不知道。”对于那段艰难时光,潘惊石记忆犹新。 同年7月,在朋友的引荐下,潘惊石在外贸中心酒店和一位台商达成了自己的第一笔买卖。“朋友叫我带几个印钮作品去,后来卖了3000多块钱,很高兴,回家后就带着徒弟一起去南后街买衣服。”谈到这里,潘惊石爽朗地笑着。 不过,他也承认,“当时主要临摹一些书上自己觉得比较好的作品。” “要尝试着走创作这条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喜欢“螭虎”题材的潘惊石发现,当下寿山石雕中的“螭虎”作品大都临摹前人,造型千篇一律。而刻“螭虎”要镂空,但对于材质优美的寿山石而言,若镂空太多则会丧失美感和形式感。于是,潘惊石试着借鉴了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剑士所持之剑中剑首、剑格、剑珌等的玉雕工艺,结合“螭虎”的造型,创作了“螭虎”系列印钮作品,并获得了好评。 到了1994年,潘惊石陆续发表了一些印钮作品,慢慢凝聚了一些客户并逐步发展起来。 1998年,潘惊石开始尝试以中国文化为题材创作印钮,并融入文学诗歌等形式。“篆刻跟印钮是同源的,但前者已经独立成为一门高雅的艺术,从事该创作的都是文化人,而印钮还局限于工艺美术范畴,仅仅只是工艺品,从业者基本上是师徒传承性质的。”潘惊石琢磨道,“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化方面。篆刻能很随意地把灵感表现出来,但印钮的题材除了龙、凤、狮这些古兽之外就别无其他。” 于是,潘惊石开始了新的尝试。 他以《商颂》为标题,取诗经中的典故雕刻了6件一个组合的印钮。其中,潘惊石借鉴了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以“关雎”一诗创作了一只水鸟,下底边纹饰了只草鱼,寓意水鸟在沙洲上关雎求鱼。此外,潘惊石还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及《庄子》中关于“相儒以沫”的典故分别创作了文化底蕴极高的印钮。 “如果文化成份能够介入印钮之中,想必日后印钮也会逐步被承认为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潘惊石说。 同年,潘惊石加入了福建省寿山石研究会,在该研究会所举办的一场寿山石雕刻作品评比上,他的这一《商颂》题材获得了一等奖。“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当时对我鼓励很大。” 此后,在开拓印钮题材方面,潘惊石有过延续商颂、秦汉神韵等系列的构思。“但刻了一段时间,太多人仿,都把形式刻得一塌糊涂,自己也挺伤心的,就打算过一段时间再刻‘秦汉神韵’,自己再去摸索别的题材。”潘惊石说。他认为,那几年下来,就是觉得要尝试着走创作这条路。 “我觉得既然是刻巧色,就要能巧尽量巧,巧到极至让人感叹不已。” 此后,直到2003年,潘惊石都很少再涉及印钮作品。而正是在这一时期,潘惊石把巧色运用到淋漓尽致。 1999年,向来就喜欢花鸟鱼虫的潘惊石运用巧色手法雕刻了一组蜗牛系列,用蜗牛来隐喻人生。“因为寿山石贵在于色彩丰富,我就利用巧色刻了这组蜗牛系列,想用生态艺术的形式表现巧色技法。”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举办了一次评展,潘惊石便把该系列作品送去参展。由于之前界内在运用巧色手法创作寿山石雕时,会刻意留一点巧色,以此渐变。“但我觉得既然是刻巧色,就要能巧尽量巧,巧到极至让人家感叹不已,没必要画蛇添足。”潘惊石说。结果不少评委都觉得这些蜗牛是粘上去的,而非原石真正雕琢出来。最后,在曾观摩过这一创作过程的郭功森先生的证明下,潘惊石的这一作品获得了一等奖。 2000年,时值龙年,恰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潘惊石捎去了自己的芙蓉石作品《石破天惊》。“我几个朋友都去了,叫我也弄个作品。后来我在工作室里找了一块石头,因为那个石头买了很久,但一直构思不出来。那天往工作台上一摆,灵感就来了,就想顺着这块石头的造型和色泽刻条从石缝中一飞冲天的巨龙,名字就叫‘石破天惊’,让朋友帮我捎带过去。”潘惊石回忆道,“后来朋友打电话说‘石破天惊’得了金奖,我说若真的获了金奖,我就请你吃饭。” 2001年,潘惊石第一次出国办展。“那年正好是蛇年,新加坡友人在当地宣传蛇文化,要我提供蛇雕作品。”于是,潘惊石花了一年时间刻了7只造型各异的蛇雕作品,题材取名《与蛇共舞》。 选石时,潘惊石在特艺城看到一件用山秀园石雕刻而成的老虎作品。“当时眼前一亮,心想如果利用这种石材天然的花斑进行雕刻,可以很好地表现出蛇的那种肌理。”与此同时,潘惊石还在家里饲养了几只眼镜蛇,以随时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挖掘创作灵感。 “蛇雕作品还是不好表现的。”潘惊石说,“原来用寿山石刻蛇一般都不敢把它刻站起来,因为怕石头断裂,但我就想去尝试一下。”他认为,如果墨守成规,就无法突破前人。 于是乎,这一系列中名为《王者风范》的蛇雕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只眼镜王蛇昂首挺胸、傲视群雄的神态。“在寿山石雕当中,这种造型和手法尚属于比较新颖的尝试。”不少专家如是表示,“也是可以代表一个时期的东西。” 此后,潘惊石又运用巧色雕刻了一组关于蝉的作品。“刻这些都是一个系列、一个系列的,很少重复。”潘惊石说。 “老祖宗发明的拉丝的手法,如果把它他丢掉就太可惜了。” 2003年以后,潘惊石又回到创作印钮的道路上来。“那几年寿山石出了很多好石头,很多人也都在做印钮,但都刻得很差,感觉挺可惜的,就觉得自己应该再去刻印钮,至少对石头有个交代吧。”潘惊石说。 而后,潘惊石逐渐开始研究线条及传统的拉丝手法。“这本来是一种辅助的手法,比如在刻一只狮子时,需要剔它的毛发,这时就用拉丝的手法辅助一下。”由于目前沿袭该项工艺的人较少,潘惊石就重新开始研究该手法,并试图以这种辅助的技法为主题来创作寿山石作品。 而以汶洋石雕琢而成的《天风海涛》正是利用这一技法,以平面、水纹的形式,利用巧色雕琢出两条在滚滚巨浪中翻腾的皎龙,将细腻的刀法与磅礴大气的构图融为一炉。 此后,潘惊石延续了不少水纹的作品。“近几年一直在研究这种形式。”潘惊石说,“老祖宗发明的拉丝的手法,如果把它丢掉就太可惜了。”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