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鉴 |
释义 | 一、明朝官员生平事迹潘鉴(1482-1544),字希古,婺源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累升四川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升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督采大木,升右都御史工部尚书,再起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嘉靖二十三年(1544)九月十一日逝世,赠太子太保,谥襄毅。有《潘襄毅公文集》。 相关事件新华网南昌8月2日电(张敏、宋荣明)江西婺源县的文物工作者在最近的一次文物普查中,整理发掘出了明代兵部尚书潘鉴墓葬墓志铭和一些相关文物。潘鉴墓位于中云镇霞港新屋村的枫树山上,主墓由大块的青石砌成,由墓基向上螺旋上升,在顶部还有一个圆形的石球。 墓前左右成扇形对称立着高大的石翁仲,石马 、石羊和石龟驮着的神道碑,其雕刻工艺精美,所用的都是当地没有的石材——汉白玉。墓前的左右两侧都由20多厘米厚的石板砌成,墓前用平整的石板铺就,在离墓30多米左右,两侧对称立着两根6米多高的巨大石柱。墓东面200多米处还建有高大的石牌坊,威严壮观。但这座尚书墓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破坏,石牌坊被砸断,石柱被推倒,翁仲被砸,石板和坟头砖被挖去建了房子。后来,为了保护残余的文物,村民自发将潘鉴墓前一些挪得动的石雕搬至村中。在这次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找到了一直由村民收藏的潘鉴墓志铭,其长宽1米见方、厚10余厘米,石材质地坚硬,上下两块用桐油石灰呈书本状密封闭合,外用铜箍扎紧。盖在上面的石碑,用篆书清晰地刻着“襄毅公墓志铭”6个字(襄毅公为潘鉴谥号),铭文由当时的“资政大夫户部尚书”题写,系蝇头小楷,清晰完整。 除两块墓志铭外,文物普查人员还在墓地周边的荒草中发现一尊倒在地上的汉白玉石马,两只栩栩如生的巨大驮碑石龟也趴在距墓南面10米的丛林里。在墓东面的灌木丛中,文物普查人员还发现了两块倒在地上的石碑和一块刻着凤凰图案的石头,石碑长1.8米、宽1米,一块已断成两截,碑文已无法辨认;另一块完整的石碑上覆盖着落叶,虽历经几个世纪,碑上“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等碑文依然历历在目。 二、原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潘鉴,别号淡尘,1909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三民乡(现新邵县严塘乡)。其祖父勤俭耕作,薄有田产。其父亲系晚清童生,精国术,通诗文,办私塾于乡里。潘兄妹十二人,排行第四。潘幼年聪慧,师从于父,读私塾,习国术。1919年入国民高小,1922年入宝庆国学专修馆研修国学,故国学、国术皆为所长。 1925年5月,为报效国家,潘遵从父命,加入湖南暂编第三师六旅学兵队从军,开始了军旅生涯。1928年5月,潘在彭德怀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一团九连任准尉司务长,并被彭德怀保送到长沙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官教育团受训。 1937年卢沟桥事变,潘时任国民党第四十六师中校参谋,于9月随部参加淞沪会战。战斗在苏州河南岸姚家宅一带展开。日军攻势猛烈,火力强大,该师与之来往交错,为时一周。潘在战斗中因时而动,顽强指挥,阻击敌军,因功被晋升为上校参谋处长,但终因官兵伤亡过半,不得已奉命撤往安徽。 1939年,日军进攻湘、桂,潘时任国民党宝永师管区补充团上校团长,为支援前方战斗,在万般艰难中四处奔波,积极调配人马,筹集粮秣,及时为前线战场输送了6个团的兵力。 1942年6月,潘晋升为国民党陆军第一〇五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于同年秋日,率部抵达第三战区浙江龙游前线,与日军相持一年之久。1944年2月,调任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新三十三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在滇缅边境率部作战,参加了反攻惠通桥、松山等战役,战斗持续几近一年。 抗战胜利后,潘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军委少将参议、国防部少将部员、湖南保安司令部少将政工处长等职。其对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很是不解,虽不敢公然反对,但思想上却发生了变化。潘二次冒险将被捕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军区司令员成铁侠之妻中共党员刘琪保释出狱。同时还支持中共地下工作人员潘光明秘密活动,并与之交往以为掩护。 1949年12月,云南和平解放,潘在昆明向解放军昆明军管会投诚,1950年参加云南军官解放团受训。翌年4月因历史原因被捕,入狱25年,1982年8月平反恢复名誉。1983年8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后担任新邵县政协副主席、邵阳市政协常委等职。 潘鉴2003年5月在新邵去世,享年95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