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家华 |
释义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简介潘家华教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经济学)。 1993年回国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环境经济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 1997/98年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资深项目官员和能源与环境顾问。 1998-2001,赴荷兰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社会、经济、技术综合评估报告的协调、组织、写作和统纂工作。 2001年10月回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2005年10月,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应聘为浙江省等生态省建设活动顾问。同时担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保护母亲河顾问团成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欧洲气候论坛理事。 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城市化、全球变化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发表学术(会议)论文200余篇,撰写专著4部,译著1部。主编大型国际综合评估报告和论文集3部。分别有一篇论文和一部专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参与撰写的一套丛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潘家华认为对“低碳”有三大误解 气候变化促使各国都开始发展低碳经济。怎样讲求低碳?现在最贫困的国家就最低碳。我们所需求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走向低碳。 有一种误解认为,若要实现低碳经济则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这样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我们发展的目标是社会更高效率的密集使用能源,例如将每吨钢所需要的标煤逐渐降低,而不是抛弃钢铁,其中关键是提高有效利用率。 还有一种误解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成本过高。现在市场产品的竞争是碳性价比的比较。没有这样的碳性价比比较,我国的企业无法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还有人认为我们还没到这样的发展阶段,低碳经济距离我们尚且遥远。其实不然。低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亦可。 也有种误解:低碳经济是好事,但与我们并不相关。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白炽灯、节能灯,这就是低碳;看完电视,关掉电源,这也是低碳;乘坐公交汽车,减少私家车,这还是低碳。点点滴滴都是低碳,无关高端或者低端。 将这样的认知误解抛开之后,再看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技术低碳,例如发电,努力发展技术,提高能源使用率,温室气体排放自然降低。第二是能源,像化石能源中,煤炭碳值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少,那么用天然气取代煤炭,这是发展低碳。还有则是零碳能源,例如风能、水能等,让它们取代化石能源。第三则是改变消费习惯,若是大家都有节能的消费意识,减少能源浪费,这也是发展低碳经济。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总工程师基本资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男,1930年3月出生,江苏苏州人。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兼职教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主要业绩:在“七五”、“八五”期间,担任全国最大的管道运输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总工程师,主持和组织领导完成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6项。提出了“向低输量做斗争,实现密闭输送”的观点,并组织技术攻关,使我国管输工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出采用热处理加剂输送的新型输送大关,使我国管输工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出采用热处理加剂输送的新型输送工艺技术。该项目获国家先进科技奖。使我国热输管道工艺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铁秦线密闭输油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注重油气储运设施的安全,第一个将断裂力学的概念引入油气储运业。著有“油气管道断裂力学分析”专著,并发表有关论文20多篇。主持编写的管材,油罐技术规范等渗透了断裂力学观点。并用此观点分析了管道、油罐事故,其论文“油罐断裂破坏分析”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1983年在瑞士Basle召开的欧洲管道会议上发表“Some Frature Problems in Piplines”论文。该文名列第二进入论文集。提出了嵌固度的概念,给出了嵌固系数的具体数值,调整了计算模型。该成果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并纳入中国“埋地输油输气钢管结构设计规范”,许多国外大管道公司称之为“Pan’s Coef”。以上成果获得美国ABI颁发的世界终身成就奖和国际荣誉奖杯,获英国授予的二 十世纪成就奖。70年代初,曾参加了我国第一台5万立方米浮项油罐设计和施工建设,评为优质工程。在他的建议和领导下,积极推动采用技贸结合方式与日本共同设计10万立方米油罐,使我国油罐工业上一个大台阶,目前设计工艺水平居美、日之后,占第三位。所著“圆柱形金属油罐设计”一书评为中国优秀科技图书。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4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运输卷及能源卷撰写人,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表彰。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讲学。1992年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对其做了专题报导。被授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 荣誉成就1997/98年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资深项目官员和能源与环境顾问。1998-2001,赴荷兰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社会、经济、技术综合评估报告的协调、组织、写作和统纂工作。2001年10月回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2005年10月,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应聘为浙江省等生态省建设活动顾问。同时担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保护母亲河顾问团成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欧洲气候论坛理事。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城市化、全球变化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发表学术(会议)论文200余篇,撰写专著4部,译著1部。主编大型国际综合评估报告和论文集3部。分别有一篇论文和一部专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参与撰写的一套丛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女,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83年8月毕业于昆明医学院临床医疗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任教、任职工作至今。 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冠心病危重病人的救治,冠心病心脏介入诊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大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及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卫生厅、教育厅及昆明医学院在研科研项目多项,已完成冠心病、先心病心脏介入手术2000余例,发表了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先后承担诊断学等多门本科课程和内科临床教学及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先后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获云南省卫生厅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昆明市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优秀多媒体教育软件三等奖1项,获伍达观基金2004年优秀教师奖及昆明医学院多次奖励。 国家烟草专卖局纪检组长国家烟草专卖局纪检组长、党组成员 分管纪检组、监察局、机关党委、国家烟草专卖局党校(中国烟草职工培训中心)。 资源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基本资料 1968年4月生,大学本科,现任资源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编辑。从事广播电视工作18年来,他根据资源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编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科普性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受当地各族群众的欢迎。今年年初雨雪冰冻灾害期间,他编辑上送的《资源县军民携手除冰铲雪保畅通》等30多条广播电视新闻分别在中央、区、市广播电视台播放,网络、报刊等媒体也有转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编辑的专题、新闻作品多篇获得区、市广播电视优秀作品奖,部分作品还收入自治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西部社教电视片”及自治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百品”电视片。2008年桂林市最佳编辑候选人 儿科医生潘家华,男,1960年10月出生,1990年7月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儿科主任医师,科主任、教研室主任。 专业方向、技术特长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20多年。临床医疗技术过硬,诊疗思维综合能力强,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危重症、小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有丰富的经验,在安徽省享有较高声誉。 论文、著作、专利情况1.主编《现代实用儿科诊疗指南》,安徽科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120余万字。 2.先后在中华儿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重要医学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4.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