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潘际銮
释义

潘际銮,九江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男,1927年12月24日生。江西瑞昌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194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

任职

现为南昌大学名誉校长,

湘潭大学名誉校长。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兼材料科学与工程评审组组长、

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

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机械系主任,

南昌大学校长,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德国亚琛大学、

德国汉诺威大学客座教授,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尤帝卡分校)名誉教授,

大连铁道学院、山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顾问教授等。

简介

1944年08月西南联大机械系学生

1946年08月 清华大学机械系学生

1948年08月 清华大学机械系助教

1950年08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硕士研究生

1953年08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教师、焊接教研室主任

1955年08月 清华大学机械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其中1959年 前苏联巴顿焊接研究所访问学者;

1978年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客座教授、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客座教授;

1986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焊接系客座教授)

1993年04月 南昌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02年12月 南昌大学名誉校长

2007年12月 九江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0年10月 云南曲靖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2010年12月 新余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成绩成果

主要成绩

参与创建我国高校第一批焊接专业,长期从事焊接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60年代初试验成功氩弧焊并建设成功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工程,继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70年代末研究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型,并研制成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

80年代研究成功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QH—ARC法”,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1987—1991年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为该工程作出重要贡献。2003年研制成功爬行式弧焊机器人,属国际领先水平。

主持研究成功并获奖的成果

“QH—ARC法”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1984年)、

“焊接用双向激光自动跟踪系统”获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1984年)、

“ZD—30电子束焊机”获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联合授予的新产品创造二等奖(1965年)。此外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0),

中国焊接最高荣誉奖(2001),

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01),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1)及三等奖(2001)。

代表著作

《Arc welding control》,

《现代弧焊控制》、

《焊接中热裂纹》、

《焊接手册》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主要有《GMA焊接的自适应控制》等。获国家专利10余项,美国专利一项。

荣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5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1996年获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同年再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77年、1997年分别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扩展阅读:

1

http://www.jju.edu.cn/web/xxgk/pjl.htm

2

http://www.xygz.net/newsview.asp?id=756&lm=75

开放分类:
人物科学家学者院士九江人
“潘际銮”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5次
最近更新:2012-05-09
创建者:泣泣男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3: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