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帕坦伽利 |
释义 |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大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帕坦伽利赋予了瑜伽所有理论和知识,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帕坦伽利开创了一个整体的瑜伽体系。所以帕坦伽利被尊为瑜伽之祖。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 Patanjali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大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帕坦伽利是一个对瑜伽有巨大意义的圣人。他撰写了《瑜伽经》,赋予了瑜伽所有理论和知识,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在这部著作里,他阐述了瑜伽的定义、 瑜伽的内容 、瑜伽给身体内部带来的变化等等。在帕坦伽利之前,瑜伽已经有了很长的实践期,但是没有任何人给瑜伽一个系统的解释,帕坦伽利开创了一个整体的瑜伽体系。所以帕坦伽利被尊为瑜伽之祖。 在瑜伽界,帕坦伽利是无人能及的,他跟佛陀、克里虚纳、基督、马哈维亚、默罕默德或查拉图斯特一样,都是成道的大圣人。就瑜伽的世界而言,帕坦伽利是最伟大的名字,这个人是罕有的,没有其他的名字能够跟帕坦伽利相比。瑜伽被带到一种科学的状态,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他使宗教成为一种纯粹法则的科学,信念是不需要的。 所谓的宗教需要信念。一个宗教和另外一个宗教之间并没有差别,差别的只是在于信念,回教徒有某种信念,印度教教徒有另外的信念,而基督教徒又有另外的信念,不同的只是在于信念。就信念而言,瑜伽没有什么可说的,瑜伽不叫你去相信任何东西,瑜伽叫你去经验,就好像科学告诉你要去实验,瑜伽告诉你要去经验。实验和经验两者是一样的,只是它们的方向有所不同,实验意味着某种你在外在所做的事,而经验意味着某种你在内在所做的事,经验是一种内在的实验。 科学叫你不要相信,叫你要尽量怀疑,但是也不要不相信,因为不相信也是一种相信,你可以相信神,或是相信“没有神”的观念。你可以用一种狂热的态度说神存在,你也可以带着同样狂热说出完全相反的-------神不存在。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都是在相信的人,但是相信或信念并不是科学的领域,科学意味着去经验某种“是的”的东西,不需要信念。所以,第二件要记住的事是:瑜伽是存在性的、经验性的、实验性的,不需要信念,不需要信仰,只需要去经验的勇气,但那就是人们所欠缺的。你可以很容易地相信,因为在相信当中,你不会被改变,信念是某种加诸于你身上的东西,某种肤浅的东西。透过信念,你的存在并没有被改变,你并没有经历某种突变。你或许是一个印度教教徒,但是隔天你可以变成一个基督徒,那只是一种改变,你可以有吉踏经改变成为圣经,你也可以将它改变成可兰经,但是那个以前拿着吉踏经,而现在拿着圣经或可兰经的人还是保持一样,他只是改变他的信仰。信仰就好像衣服,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被改变,你还是保持一样。 信仰是容易的,因为你并没有真正被要求做任何事,他只是一个表面的衣着,一个装饰,在任何时候,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将它摆在一边。瑜伽不是信念,那就是为什么它是困难的、费力的,有时候它似乎不可能,它是一个存在性的方法。你将会找到真理,但不是透过信念,而是透过你自己的经验、透过你自己的达成。那意味着你将必须完全被改变。你的观点你的生活方式,你的头脑,你的心灵都必须完全被粉碎,某些新的东西必须被创造出来,唯有带着那些新的东西,你才能够跟真实的存在接触。 所以瑜伽既是一种死亡,也是一种新的生命,它两者都是。就如你现在的样子,你将必须一死,除非你死,否则那新的无法被生出来。那新的隐藏在你里面,对它来讲,你只是一个种子,种子必须掉下来,被泥土所吸收。种子必须一死,唯有如此,那个新的才能够从你升起。你的死将会变成你的新生命。瑜伽既是一种死亡,也是一种新生,两者都是。除非你准备一死,否则你无法再生,所以,那不是一个改变信念的问题。 瑜伽不是一种哲学。它不是一种宗教,它不是一种哲学,它不是某种你能去思考的东西,它是某种你必须去成为的东西。思考是没有用的,思考只是在你的头脑里进行,它并不是真正地深入你存在的根,它不是你的全部….你的心是你最深的中心。 瑜伽顾及到你的整个存在,顾及到你的根,它不是哲学的,所以,跟帕坦伽利在一起,我们不要思考。跟帕坦伽利在一起,我们要试着去了解存在的最终法则-------人蜕变的法则,如何去死和如何再生的法则,以及存在的新秩序的法则,那就是为什么瑜伽被称为一种科学。 帕坦伽利是罕有的,他跟佛陀、克里虚纳、基督、马哈维亚、默罕默德或查拉图斯特一样,都是成道的人,但是他有一方面是不同的。佛陀、克里虚纳、基督、马哈维亚、默罕默德或查拉图斯特,他们之中没有一个具有科学的态度,他们是伟大的宗教创始者:他们改变了人类头脑的整个形式以及它的结构,但是他们的方法并不很科学。 帕坦伽利就像佛的世界里的爱因斯坦,他本来可以很容易地象爱因斯坦,波尔,马克斯普朗克或海森伯格一样地赢得诺贝尔奖,他跟那些具有严密科学头脑的人具有同样的态度和同样的方法。他不是一个诗人,而克里虚纳是一个诗人;他不是一个道德家,而马哈维亚是一个道德家。基本上,帕坦伽利是一个以法则来思考的科学家,他推论出人类的绝对法则,以及人类头脑和真实存在的最终运作结构。 如果你追随帕坦伽利,你将会知道,他跟任何数学公式一样地精确,只要做他所说的,结果就会发生。结果一定会发生,它就好像二加二等于四,他就好像当你将水加热到一百度,它就会蒸发,这不需要信念,你只要去做它,然后你就知道。它是某种你只要去做,然后就知道的事。那就是为什么我说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在这个地球上,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象帕坦伽利一样。 你能够在佛陀的话语里面找到诗,它一定存在,有很多次,当佛陀在表达他自己,他就变成诗意的。那个狂喜的领域,那个最终真知的领域是那么美,要去变成诗意的诱惑是那么强,那个美,那个祝福,那个喜乐是那么洋溢,使得一个人会开始以诗意的言语来讲话。 但是帕坦伽利抗拒那个倾向,那是非常困难的,其他没有人能抗拒。耶稣、克里虚纳、佛陀------他们都变成诗意的。当那个光辉、那个美在你里面爆发,你将会开始跳舞,你将会开始歌唱:在那种状态下,你就像一个跟整个宇宙坠入爱河的爱人一样。 帕坦伽利抗拒那种倾向,他不使用诗,他甚至连一个诗意的符号都不使用。他不用诗做任何事,他不以美丽的措辞来谈话,他以数学辞令来谈话,他很精确,他会给你格言,而那些格言只是指示你做什么。他不会爆发成狂喜,他不会试着去说一些不能够说的事:他不回去尝试那不可能的,他只会把基础摆好,如果你遵循那个基础,你将会达到那超越的顶峰,他是一个严密的数学家,这一点要记住。 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记载的八支分法: 1) 制戒(Yamas):是指外在控制,宇宙的道德戒律。 2) 遵行(Niyamas):是指内在控制,通过自律进行自我净化。 3) 体位(Asanas):是指瑜伽姿势,也称调身。 4) 呼吸控制(Pranayama):是指有节律呼吸的,控制呼气。也称调息。 5) 制感(Pratyahara):精神从感觉和外部事物的奴役中解脱出来,是指感觉消失,控制内心,也称调心。 6) 专注(Dharana):集中注意,一心一意。 7) 冥想(Dhyana):静坐冥想。 8) 三摩地(Samadhi):由冥想而来的超意识全部集中到灵魂中,和宇宙合二为一。 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有限公司 India Patanjali Yoga College Limited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Patanjali),一般认为他诞生于公元前约莫200至500年间的印度拉尔(Ra'r'h)地区。 传说中, 帕坦伽利的母亲哥妮卡(Gonika')是个饱学的瑜伽行者,她一直希望将所学传给一位贤能之士但未能如愿。哥妮卡心理想说她的生命所剩无几,她就向太阳神祈求,希望刘能赐给她一位所寻觅的贤者。她双手捧水闭眼向太阳神祷告,正当她要献水给太阳神时,她睁眼看到手中有一条小蛇,小蛇瞬间化成人形,向她说:“我想做你的孩子。”哥妮卡答应了,并为他取名Patanjali。Pat的意思是掉落,an‘jali的意思是双手合十,因为帕坦伽利就像由天掉落至她手中的人,所以就取名为Patanjali(印度文:पतंजलि)。 传说中帕坦伽利是蛇神Adisesa为了撰写大法和献身神圣之舞,在主湿婆(Shiva)的祝福下转世人间成为瑜伽之祖。 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位于印度北部的瑜伽圣地瑞施凯诗附近的圣城哈立德瓦尔(Haridwar),该城位于德里以北200多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脚下,恒河从此流进平原,所以这里又有“恒河门”之称,唐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对此地有过描绘。该学院在教学上秉承了印度瑜伽的传统精华,结合历史沉淀的帕坦伽利文化传承,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的教学体系。学院课程全面丰富,不仅能让学生在体式、呼吸法、冥想法等这些专业的知识上得到收益,更能从哲学、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方面挖掘整理出与瑜伽相关的知识,传授给每位学员,使大家能更广泛的理解瑜伽的含义并明确知道该如何去践,从而进一步把最纯正的瑜伽传播给世界的每一个人。同时,该学院由享誉全球的斯瓦米·兰德福(Swami Ramdev)担任首席大师教授的阿育吠陀医学疗法瑜伽课程也受到全世界的好评。斯瓦米·兰德福大师的卓越成就和帕坦伽利瑜伽文化的正宗传承,这使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在世界瑜伽界独树一帜,享有盛誉! 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有限公司是全世界历史传承最悠久、最权威的瑜伽学院和瑜伽教练资质评定认证机构。2012年学院聘请学者书法家诗人吕萨先生出任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执行总监。 《瑜伽经》概略瑜伽之祖帕坦伽利(patanjali)撰写的《瑜伽经》,赋予了瑜伽所有理论和知识,在这部著作里,他阐述了瑜伽的定义、 瑜伽的内容 、瑜伽给身体内部带来的变化等等。在帕坦伽利之前,瑜伽已经有了很长的实践期,但是没有任何人给瑜伽一个系统的解释,帕坦伽利创造了一个整体的瑜伽体系。帕坦伽利指出,瑜伽不是一种理论,不是存在与理论之上的,它更多的是一个实践,如果要成为一位真正的瑜伽人,不是理论瑜伽,而是实践瑜伽,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瑜伽人。帕坦伽利对瑜伽目的明确到:瑜伽教授你如何控制你的大脑(CHITTA)。 所以帕坦伽利被尊为瑜伽之祖。 从宗教上说,《瑜伽经》是属于婆罗门教哲学,这和佛教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 婆罗门教认为:万物有一个最高的本体----梵。(强调灵魂的属性) 佛教认为:事物是没有本体的,只有实相。(强调灵魂的特性) 但是《瑜伽经》所述内容和佛教禅定的方式是基本相一致,因为瑜伽是佛学的修行技法。 正如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吕萨先生所说: “瑜伽是灵魂的科学,是修行的科学,是所有宗教的基础,所有宗教修行的最根本道理与方法在《瑜伽经》里都说尽了。瑜伽好比是面粉,而世上各种宗教好比包子、馒头、面包、蛋糕等等 。” 婆罗门教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文明的时期,婆罗门教认为万物有最高实体 ----梵,修行者的至高境界是要“梵我合一”。 这个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相一致。 瑜伽经由梵文写成,在翻译上非常困难。现存的英译本有数十种之多,但译法各有不同,有时分句也不一样。 伟大的瑜伽圣者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经》是瑜伽学派的根本经典。经文记载了古印度的大师们关于神圣、人、自性、物质观、身体、精神、梵文语音几乎所有范围的深邃的论述。《瑜伽经》指引瑜伽者完成性灵的旅程,书中充满对身心世界的探索,告诉人们最为根本的道德,书中的所有智慧并不能被后人完全解释,历代大师不断的撰写关于《瑜伽经》的书籍。瑜伽经的思想在瑜伽者的生活中处处的体现。 《瑜伽经》大约成书为公元前三百年,而历史文物表明瑜伽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就有相关的修炼了。帕坦伽利的伟大在于他不加偏见地系统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派,又结合古典数论的哲学体系,从而使瑜伽为印度正派哲学所承认,瑜伽也因此影响了印度的各种哲学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 《瑜伽经》由梵文写成,在翻译上非常困难。现存的英译本有数十种之多,但译法各有不同,有时分句也不一样。这篇译文只是根据手头上有的四个英译本互相参照译成,只宜作粗略的参考,不能算作确定的版本。 第一章 静坐冥想 现在,我们要解释什么是瑜伽。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这样,知觉者便能还其本来面目。否则,我们便会认同于那些转变。那些转变有五种,痛苦的与不痛苦的:知识、谬误、幻想、睡眠和记忆。知觉、推论与亲证都是知识。错误的知识是谬误,不由实相而来。字面的知识但没有对象便是幻想。觉醒的失去便产生睡眠。那些经验过的事物还残存的便是记忆。 通过锻炼和不执着于物,便能控制以上种种。坚持不懈便是锻炼。经过一段长时间,便能打下牢固的基础。不执着便是对所见所听之物,毫无欲望。由于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对世上种种都无欲无求,这便是最高的。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而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另一种冥想是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达成,可以消解那些旧的习性。那些无分别的存有,没有了身体,完全溶入最高的自然。 其它人则要经过信心、发奋、记忆、静虑、智能等阶段。有些人意愿很强,很快便可进入瑜伽冥想。由温和到强烈的锻炼,效果最好。此亦可由对神的顺服达到。神的灵,不受任何性质或行动所影响。他是所有知识的来源。他是古人,以至于今人的导师。他的象征便是那神圣的声音 (AUM)。此声应常念诵,便可达到成功。由它可达至宇宙的意识,并使一切毫无障碍。疾病、怠惰、犹豫、疲弱、物欲、谬见、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稳定,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此外还有忧虑、紧张、呼吸不匀等。练习瑜伽可克服这一切。心境的平静来自友谊、仁爱、喜乐和平等心。要平等对待快乐的与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识纯洁。控制呼吸也能克服这一切。精微的知觉产生最高的意识转变,使心灵平静。这是由于那超越的、内在的光。亦由于意识控制了欲望。亦由于对梦境和睡眠的知识。亦由于静坐冥想的锻炼。那联合由小至原子大至无限都能主宰。真正的知见是知觉者、知觉的能力与被知觉者三者完全通透。知觉者能像通过无疵的宝石来直观对象。真确的知识是能直观对象。同时思维有所转化,净化了记忆,使对象能在无思维的状态下呈现。精微的对象在无分别的情况下呈现。以上的叫有种子的冥想。但如果达到无分别心的冥想,真我便呈现。智慧便与真理合一。此与言辞的推理截然不同。这种由静坐冥想而生的状态会超越以前的思想习性。这种控制一旦达成,便达到无种子的冥想。 第二章 实践锻炼 瑜伽是对身体加以自律,学习经典,和对神的顺服。目的是促进冥想,除去障碍的根源。无知、我执、迷恋、厌弃、贪求,是生命的五种障碍。无知是其余几项的温床,无论是沉睡的、轻微的、可构成障碍的还是激烈的。无知将那些不是永恒的、不纯洁的、痛苦的、不属真我的,认同为永恒的、纯洁的、愉快的、属于真我的。我执是知觉者将自己认同于知觉的能力。迷恋是对欲望的追逐。厌弃是住在痛苦之中。贪求在那些有学识的人之中仍然存在,是会自己助长的。这些障碍还在精微阶段时,可以做相反的事情来消除。如果成形以后,可以静坐冥想来消除。那些障碍由过去的业行而来,在可见及不可见的界域发生作用。一旦生根,便影响生命的状况、生命的长短和种种经验。由于行善与行恶的不同,分别产生乐果与苦果。 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甚么都是苦的。因为一切都在改变,事物变成它们相反的状态。还未来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痛苦的因由是知觉者认同于被知觉者。此世界有各样事物和知觉, 是要让我们解脱于这个宇宙。自然有四种特性: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别的、无分别的。知觉者只是知觉本身,虽然纯洁,还是通过思维来看事物,而自我使他认同于这个思维。这种知见的性质是为了知觉者的好处。虽然对觉醒的人来说,这些都会毁去,但对其他人来说,仍然存在。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便产生这个世界。无明是它的原因。如果没有无明,没有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知觉者便得到自由。消灭无明有赖不断的明辨。智能有七个阶段,随着知识增长,一个接着一个展现。通过瑜伽的锻炼,那些杂染便会被知识之光去除,生出明辨的智慧。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图。无论何时、何地、在甚么情况,属于甚么阶级,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内外洁净、满足、对身体及感官的控制,学习经典、对神顺服,都是精进。如果有反对瑜伽的思想,要用相反的去对抗。毁灭的本能是有害的思想。 无论是自己去做,去引生,或去认同。如果由贪婪、怒气、迷惑成为动机,无论是温和、中度还是猛烈,都会带来无穷的苦难和无明,因此要发展出相反的。只要确定非暴力,敌意便会消除。不说谎,便能得享工作的果报。不偷盗,便能得享财富。不纵欲,便能得享灵性上的强健。不贪图,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识。洁净为身体带来保护,不会因与他人接触而被感染。精神上的洁净,产生觉醒和对感官的控制。满足产生最大的快乐。身体以及感官的完美,因持戒而消灭那些不洁而来。由不断的学习达至与上天合一。三摩地是由注意力与神合一而产生。姿势必须稳固舒适。控制不安,对无限作冥想,便能做到。这样,便不会受二元性骚扰。掌握了姿势以后,便要控制呼吸。控制吸气和呼气便是调息。在外、在内,以至于静止不动,都因应时间、地点和数目而调节,呼吸又细又长。第四样是呼吸既不在外,也不在内。于是对光之遮蔽便除去。这样精神便适合作冥想。如果精神脱离了知觉,而知觉亦不与感官混合起来,注意力便与自己合一。于是达至对感官的最高控制。 第三章 禅定力量 凝神是将意识放在一物之上。入定是周流不断的知觉。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对象存在,对自身的知觉消失。此三者形成静坐冥想。由掌握静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这种掌握是通过不同的阶段。此三者比以前讨论的更为内在。但就算是此三者也是外在于无种子的境界。那种控制的状态是心灵联系上控制的活动,使那些习性消减下来。这流通因不断练习而稳定下来 。当心灵放在一物之上,对其他的兴趣便减退,便能达到入定。 在此境界,过去和将起的心象成为一样。由此感官上的变化,便超越了事物的原理、性质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原理。进化是由这三个原理不断的转化造成。对这三种转化作冥想,便可得到过去和未来的知识。平凡字句与意义的知识是混乱的。通过静坐冥想,便能得知一切生物声音的知识。对过去的习性作冥想,便能得知过去生命的知识。对他人的身体作冥想,便可知道他人的思想。不是知道思想的内容,而是它的内在状态。对身体的形状作冥想,对形相的知觉便被阻闭,对眼睛的显现便被分离,那个瑜伽士的身体便不被看见。行为的后果有快有慢,从内在的控制得知死亡的时间。对不同的气力,例如大象的气力作冥想,便产生大象的气力。对内在的光作冥想,便得到精微幽隐和远处的知识。对太阳作冥想,便得到世界的知识。对月亮作冥想,便得到星球的知识。对星空作冥想,便得到星空运动的知识。对脐轮作冥想,便得到身体运作的知识。对喉咙作冥想,便能中止饥渴。 对胸膛中的管道作冥想,便能使身体稳定。对头上的光作冥想,便能拥有超觉的视力。由于直觉的力量,产生所有知识。对心脏作冥想,便能得到有关意识的知识。喜乐是从灵魂与智慧的无分别而来。通过对真我的冥想,便会得到真我的知识。由此便达到超觉的听力、视力、味觉和嗅觉。这些力量都是三摩地的障碍。当知道了注意力受束缚的原因,瑜伽士的意识可以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之中。控制了这个灵力,瑜伽士便能在水上行走,不受荆棘的伤害。他能克服死亡。通过对生命能量的控制,身体发出光明。对以太及听觉作冥想,便能听见上天的声音。对以太及身体的关系作冥想,瑜伽士的身体便能变得很轻,能够在空中飞行。对心灵作冥想,便能离开身体,那时无明便会去除。对物质的精微和物理形状、状态及功能等作冥想,便能控制物质。由此可使身体变得极小、极大,以及不可被损。这个身体变得美丽、有力及强壮。通过对器官生命力和它们性质和功能的冥想,便能控制这些感官。这样身体便能像思想般飞快移动,控制超觉的感官,控制自然的元素。通过对真我以及生命能量之间关系的冥想,便能做到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以无欲无求来毁灭束缚的种子,便能免除一切束缚,达到自在。瑜伽士不要因这些灵力而骄傲起来,因为这样便会使他产生障碍及下堕。对时间的运动,之前及之后作冥想,可以得到明辨的知识。这种冥想可以分辨两样极相似的事情,就算它们的特性和地位都一样。那直觉的知识能知道所有事物和它的性质。当真我变得与生命能量同样纯洁,便达到完美与自在。 第四章 解脱自在 超自然力量可由前生而得、通过药物而获得、通过念诵咒文,以及通过静坐冥想而获得。生命由低级到高级转化,是由于自然的创造力。行为无论好坏都不直接引起蜕变,只是除去对自然力的障碍,就好像农夫在田里除去石头,才能犁沟灌溉一样。意识可由真我的力量产生。那个原初的意识,仍控制着那些被创造的意识。 只有那些达到三摩地的意识才能免于欲望,成为最高的。瑜伽士的行为,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但对其他人来说是以下三者:黑的、白的和二者之混合。由此三者,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果报。即使有时间、空间、物种的阻隔,由于记忆和习性,那些果报都能持续。对喜乐的追求是永恒的,而欲望和习性则没有开始。它是由因、果、支持与对象造成,没有这些,它便不存在。过去与将来,各依它们的形式和原理而存在。它们或潜藏,或显明,各按其特性。所有事物都是合一的,因为这是整体的进化。对象相同,但如果意识不一样,看出来便不一样。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决于是否能被心灵认知。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决于心灵被调整至的状态。意识的调整永为知觉者所知,因永恒的灵是不变的。那些心灵不能照亮自己,因为他们是作为对象而被认知。知觉者与对象不能同时被知觉。 意识由另一意识所知,便造成无穷后退,引致思想上的混乱。当心灵变成更高形式的灵体,便能知觉更高的意识。在一切知觉中,知觉均被被知觉者着色。心灵受欲望调节,是为了最高者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混合性质。对于那些有分辨力的知觉者来说,他们的真我与思维分离。得到分辨的意识,便能达到自由。有些时候思维从过去的习惯而来。上文说过,去除这些习性便是去除障碍。那些达到完全的分辨,完全舍弃了各种欲望的状态,叫做三摩地。到此所有痛苦消除,能排除各种因果的障碍,获得自在。知识免除所有遮蔽,变成无限,感官的作用也变得很小。完成了它们的目标,三态之进化便停止。不断进化的到了最后,成为一种明显的转化。当三态完成了它们的目的,便达到自在的境界,得知自身的所有知识。这便是绝对的自由。 伟大的瑜伽圣者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经》是瑜伽学派的根本经典。经文记载了古印度的大师们关于神圣、人、自性、物质观、身体、精神、梵文语音几乎所有范围的深邃的论述。《瑜伽经》指引瑜伽者完成性灵的旅程,书中充满对身心世界的探索,告诉人们最为根本的道德,书中的所有智慧并不能被后人完全解释,历代大师不断的撰写关于《瑜伽经》的书籍。瑜伽经的思想在瑜伽者的生活中处处的体现。 《瑜伽经》大约成书为公元前三百年,而历史文物表明瑜伽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就有相关的修炼了。帕坦伽利的伟大在于他不加偏见地系统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派,又结合古典数论的哲学体系,从而使瑜伽为印度正派哲学所承认,瑜伽也因此影响了印度的各种哲学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 奥修Osho讲解帕坦伽利的《瑜伽经》有十卷,要看完全部十卷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因此有一位资深的德国瑜伽老师将它浓缩成上、中、下三册《瑜伽之书》。由台湾谦达那翻译成中文。 《瑜伽经》大纲第一章 静坐冥想1.1 现在,我们要解释甚么是瑜伽。 1.2 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 1.3 这样,知觉者便能还其本来面目。 1.4 否则,我们便会认同于那些转变。 1.5 那些转变有五种,痛苦的与不痛苦的: 1.6 知识、谬误、幻想、睡眠和记忆。 1.7 知觉、推论与亲证都是知识。 1.8 错误的知识是谬误,不由实相而来。 1.9 字面的知识但没有对象便是幻想。 1.10 觉醒的失去便产生睡眠。 1.11 那些经验过的事物还残存的便是记忆。 1.12 通过锻炼和不执着于物,便能控制以上种种。 1.13 坚持不懈便是锻炼。 1.14 经过一段长时间,便能打下牢固的基础。 1.15 不执着便是对所见所听之物,毫无欲望。 1.16 由于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对世上种种都无欲无求,这便是最高的。 1.17 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而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 1.18 另一种冥想是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达成,可以消解那些旧的习性。 1.19 那些无分别的存有,没有了身体,完全溶入最高的自然。 1.20 其他人则要经过信心、发奋、记忆、静虑、智慧等阶段。 1.21 有些人意愿很强,很快便可进入冥想。 1.22 由温和到强烈的锻炼,效果最好。 1.23 此亦可由对神的顺服达到。 1.24 神的灵,不受任何性质或行动所影响。 1.25 他是所有知识的来源。 1.26 他是古人,以至于今人的导师。 1.27 他的象征便是那神圣的声音(AUM)。 1.28 此声应常念诵,便可达到成功。 1.29 由它可达至宇宙的意识,并使一切毫无障碍。 1.30 疾病、怠惰、犹豫、疲弱、物欲、谬见、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稳定,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 1.31 此外还有忧虑、紧张、呼吸不匀等。 1.32 练习瑜伽可克服这一切。 1.33 心境的平静来自友谊、仁爱、喜乐和平等心。要平等对待快乐的与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识纯洁。 1.34 控制呼吸也能克服这一切。 1.35 精微的知觉产生最高的意识转变,使心灵平静。 1.36 这是由于那超越的、内在的光。 1.37 亦由于意识控制了欲望。 1.38 亦由于对梦境和睡眠的知识。 1.39 亦由于静坐冥想的锻炼。 1.40 那联合由小至原子大至无限都能主宰。 1.41 真正的知见是知觉者、知觉的能力与被知觉者三者完全通透。 1.42 知觉者能像通过无疵的宝石来直观对象。 1.43 真确的知识是能直观对象。 1.44 同时思维有所转化,净化了记忆,使对象能在无思维的状态下呈现。 1.45 精微的对象在无分别的情况下呈现。 1.46 以上的叫有种子的冥想。 1.47 但如果达到无分别心的冥想,真我便呈现。 1.48 智慧便与真理合一。 1.49 此与言辞的推理截然不同。 1.50 这种由静坐冥想而生的状态会超越以前的思想习性。 1.51 这种控制一旦达成,便达到无种子的冥想。 第二章 实践锻炼2.1 瑜伽是对身体加以自律,学习经典,和对神的顺服。 2.2 目的是促进冥想,除去障碍的根源。 2.3 无知、我执、迷恋、厌弃、贪求,是生命的五种障碍。 2.4 无知是其余几项的温床,无论是沉睡的、轻微的、可构成障碍的还是激烈的。 2.5 无知将那些不是永恒的、不纯洁的、痛苦的、不属真我的,认同为永恒的、纯洁的、愉快的、属于真我的。 2.6 我执是知觉者将自己认同于知觉的能力。 2.7 迷恋是对欲望的追逐。 2.8 厌弃是住在痛苦之中。 2.9 贪求在那些有学识的人之中仍然存在,是会自己助长的。 2.10 这些障碍还在精微阶段时,可以做相反的事情来消除。 2.11 如果成形以后,可以静坐冥想来消除。 2.12 那些障碍由过去的业行而来,在可见及不可见的界域发生作用。 2.13 一旦生根,便影响生命的状况、生命的长短和种种经验。 2.14 由于行善与行恶的不同,分别产生乐果与苦果。 2.15 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甚么都是苦的。因为一切都在改变,事物变成它们相反的状态。 2.16 还未来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2.17 痛苦的因由是知觉者认同于被知觉者。 2.18 此世界有各样事物和知觉,是要让我们解脱于这个宇宙。 2.19 自然有四种特性: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别的、无分别的。 2.20 知觉者只是知觉本身,虽然纯洁,还是通过思维来看事物,而自我使他认同于这个思维。 2.21 这种知见的性质是为了知觉者的好处。 2.22 虽然对觉醒的人来说,这些都会毁去,但对其他人来说,仍然存在。 2.23 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便产生这个世界。 2.24 无明是它的原因。 2.25 如果没有无明,没有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知觉者便得到自由。 2.26 消灭无明有赖不断的明辨。 2.27 智慧有七个阶段,随着知识增长,一个接着一个展现。 2.28 通过瑜伽的锻炼,那些杂染便会被知识之光去除,生出明辨的智慧。 2.29 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 2.30 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图。 2.31 无论何时、何地、在甚么情况,属于甚么阶级,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 2.32 内外洁净、满足、对身体及感官的控制,学习经典、对神顺服,都是精进。 2.33 如果有反对瑜伽的思想,要用相反的去对抗。 2.34 毁灭的本能是有害的思想。无论是自己去做,去引生,或去认同。如果由贪婪、怒气、迷惑成为动机,无论是温和、中度还是猛烈,都会带来无穷的苦难和无明,因此要发展出相反的。 2.35 只要确定非暴力,敌意便会消除。 2.36 不说谎,便能得享工作的果报。 2.37 不偷盗,便能得享财富。 2.38 不纵欲,便能得享灵性上的强健。 2.39 不贪图,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识。 2.40 洁净为身体带来保护,不会因与他人接触而被感染。 2.41 精神上的洁净,产生觉醒和对感官的控制。 2.42 满足产生最大的快乐。 2.43 身体以及感官的完美,因持戒而消灭那些不洁而来。 2.44 由不断的学习达至与上天合一。 2.45 三摩地是由注意力与神合一而产生。 2.46 姿势必须稳固舒适。 2.47 控制不安,对无限作冥想,便能做到。 2.48 这样,便不会受二元性骚扰。 2.49 掌握了姿势以后,便要控制呼吸。 2.50 控制吸气和呼气便是调息。在外、在内,以至于静止不动,都因应时间、地点和数目而调节,呼吸又细又长。 2.51 第四样是呼吸既不在外,也不在内。 2.52 于是对光之遮蔽便除去。 2.53 这样精神便适合作冥想。 2.54 如果精神脱离了知觉,而知觉亦不与感官混合起来,注意力便与自己合一。 2.55 于是达至对感官的最高控制。 第三章 禅定力量3.1 凝神是将意识放在一物之上。 3.2 入定是周流不断的知觉。 3.3 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对象存在,对自身的知觉消失。 3.4 此三者形成静坐冥想。 3.5 由掌握静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 3.6 这种掌握是通过不同的阶段。 3.7 此三者比以前讨论的更为内在。 3.8 但就算是此三者也是外在于无种子的境界。 3.9 那种控制的状态是心灵联系上控制的活动,使那些习性消减下来。 3.10 这流通因不断练习而稳定下来 。 3.11 当心灵放在一物之上,对其他的兴趣便减退,便能达到入定。 3.12 在此境界,过去和将起的心象成为一样。 3.13 由此感官上的变化,便超越了事物的原理、性质各方面。 3.14 事物的性质是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原理。 3.15 进化是由这三个原理不断的转化造成。 3.16 对这三种转化作冥想,便可得到过去和未来的知识。 3.17 平凡字句与意义的知识是混乱的。通过静坐冥想,便能得知一切生物声音的知识。 3.18 对过去的习性作冥想,便能得知过去生命的知识。 3.19 对他人的身体作冥想,便可知道他人的思想。 3.20 不是知道思想的内容,而是它的内在状态。 3.21 对身体的形状作冥想,对形相的知觉便被阻闭,对眼睛的显现便被分离,那个瑜伽士的身体便不被看见。 3.22 行为的后果有快有慢,从内在的控制得知死亡的时间。 3.23 对不同的气力,例如大象的气力作冥想,便产生大象的气力。 3.24 对内在的光作冥想,便得到精微幽隐和远处的知识。 3.25 对太阳作冥想,便得到世界的知识。 3.26 对月亮作冥想,便得到星球的知识。 3.27 对星空作冥想,便得到星空运动的知识。 3.28 对脐轮作冥想,便得到身体运作的知识。 3.29 对喉咙作冥想,便能中止饥渴。 3.30 对胸膛中的管道作冥想,便能使身体稳定。 3.31 对头上的光作冥想,便能拥有超觉的视力。 3.32 由于直觉的力量,产生所有知识。 3.33 对心脏作冥想,便能得到有关意识的知识。 3.34 喜乐是从灵魂与智慧的无分别而来。通过对真我的冥想,便会得到真我的知识。 3.35 由此便达到超觉的听力、视力、味觉和嗅觉。 3.36 这些力量都是三摩地的障碍。 3.37 当知道了注意力受束缚的原因,瑜伽士的意识可以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之中。 3.38 控制了这个灵力,瑜伽士便能在水上行走,不受荆棘的伤害。他能克服死亡。 3.39 通过对生命能量的控制,身体发出光明。 3.40 对以太及听觉作冥想,便能听见上天的声音。 3.41 对以太及身体的关系作冥想,瑜伽士的身体便能变得很轻,能够在空中飞行。 3.42 对心灵作冥想,便能离开身体,那时无明便会去除。 3.43 对物质的精微和物理形状、状态及功能等作冥想,便能控制物质。 3.44 由此可使身体变得极小、极大,以及不可被损。 3.45 这个身体变得美丽、有力及强壮。 3.46 通过对器官生命力和它们性质和功能的冥想,便能控制这些感官。 3.47 这样身体便能像思想般飞快移动,控制超觉的感官,控制自然的元素。 3.48 通过对真我以及生命能量之间关系的冥想,便能做到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3.49 以无欲无求来毁灭束缚的种子,便能免除一切束缚,达到自在。 3.50 瑜伽士不要因这些灵力而骄傲起来,因为这样便会使他产生障碍及下堕。 3.51 对时间的运动,之前及之后作冥想,可以得到明辨的知识。 3.52 这种冥想可以分辨两样极相似的事情,就算它们的特性和地位都一样。 3.53 那直觉的知识能知道所有事物和它的性质。 3.54 当真我变得与生命能量同样纯洁,便达到完美与自在。 第四章 解脱自在4.12 过去与将来,各依它们的形式和原理而存在。 4.13 它们或潜藏,或显明,各按其特性。 4.14 所有事物都是合一的,因为这是整体的进化。 4.15 对象相同,但如果意识不一样,看出来便不一样。 4.16 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决于是否能被心灵认知。 4.17 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决于心灵被调整至的状态。 4.18 意识的调整永为知觉者所知,因永恒的灵是不变的。 4.19 那些心灵不能照亮自己,因为他们是作为对象而被认知。 4.20 知觉者与对象不能同时被知觉。 4.21 意识由另一意识所知,便造成无穷后退,引致思想上的混乱。 4.22 当心灵变成更高形式的灵体,便能知觉更高的意识。 4.23 在一切知觉中,知觉均被被知觉者着色。 4.24 心灵受欲望调节,是为了最高者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混合性质。 4.25 对于那些有分辨力的知觉者来说,他们的真我与思维分离。 4.26 得到分辨的意识,便能达到自由。 4.27 有些时候思维从过去的习惯而来。 4.28 上文说过,去除这些习性便是去除障碍。 4.29 那些达到完全的分辨,完全舍弃了各种欲望的状态,叫做三摩地。 4.30 到此所有痛苦消除,能排除各种因果的障碍,获得自在。 4.31 知识免除所有遮蔽,变成无限,感官的作用也变得很小。 4.32 完成了它们的目标,三态之进化便停止。 4.33 不断进化的到了最后,成为一种明显的转化。 4.34 当三态完成了它们的目的,便达到自在的境界,得知自身的所有知识。这便是绝对的自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