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帕底村
释义

村情概况

帕底村隶属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风平镇,地处风平镇西南边,距风平镇政府所在地4.00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潞西市12公里。东邻那目,南邻勐嘎镇,西邻三台山,北邻芒别。辖芒究、菲洪、户育、帕底、弄转、界桃、南相章和等岗12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89户,有乡村人口5284人,其中农业人口5253人,劳动力370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495人。

全村国土面积29.06平方公里,海拔916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21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甘蔗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2711.5亩,人均耕地2.4亩,林地34021.93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2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3114.5亩(其中:田7382.5亩,地5732亩),人均耕地2.46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拥有林地34021.93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356.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64亩,主要种植菠萝、咖啡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10.00亩。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和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194户饮用井水,有8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农户总数的7.45%)。有1194户通电,有351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74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29.92%和63.6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7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71户(分别占总数的57.29%和40.15%)。

该村到风平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该村设有公共汽车站和集贸市场。全村共拥有汽车12辆,拖拉机784辆,摩托车826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7382.5亩,有效灌溉率为56.3%,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7382.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38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9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01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94户。全村有8个自然村已通电;有8个自然村已通路;有8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8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3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05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35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227万元,占总收入的66.4%;畜牧业收入653万元,占总收入的19.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072头,肉牛56头);渔业收入8万元,占总收入的0.2%;林业收入35万元,占总收入的1%;第二、三产业收入368万元,占总收入的11%;工资性收入65万元,占总收入的1.9%。农民人均纯收入305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59人(占劳动力的4.5%),在省内务工143人,到省外务工16人。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1194户,共乡村人口5369人,其中男性2713人,女性2656人。其中农业人口5339人,劳动力3525人。该村以傣族为主,是傣族聚居地,其中傣族人口5369人。

到2008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746人,参合率89.58%;享受低保69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05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4公里。该村建有公厕3个,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无人畜混居农户。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3所,校舍建筑面积3,622.00平方米,拥有教师35人,在校学生552人,距离镇中学4.00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52人,其中小学生552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3个。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14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2,711.5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54.5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43.68万元,有固定资产110.20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39.85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90人,少数民族党员90人,其中男党员77人、女党员13人。

村委会由支书、主任组成,下设芒究、菲洪、户育、帕底、弄转、界桃、南相章和等岗12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6个,共有团员85人。

人文地理

帕底村委会隶属潞西市风平镇,地处风平镇西南边,距风平镇政府所在地4.00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潞西市12公里。东邻那目,南邻勐嘎镇,西邻三台山,北邻芒别。辖芒究、菲洪、户育、帕底、弄转、界桃、南相章和等岗12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94户,有乡村人口5369人,其中农业人口5339人。全村以傣族为主,将近占总人口的100%。

傣族为世居民族,是一个团结、向上的民族,大多具有“从众心理”。各村寨按年龄层次把男女老少分为不同的班,同一班着相同的服装,一同参加劳作和活动。傣族小姑娘多着短上衣和长裤,外加花带短围裙;青年妇女花包头,对襟上衣和筒裙,衣襟上多饰有渡金或渡银造型别致的花鸟、凤凰等饰品;中老年妇女多着黑包头,素色对襟上衣和黑筒裙;男子多为大襟衣,宽管裤,使人一看就能“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傣族喜食酸辣,以大米为主食,常配以腌菜,而“撒苤”、“撒大鲁”、“酸笋煮肉”则是传统的待客佳肴。傣族多选择依山傍水,丛林翠竹环绕之地建盖房屋,住房主要以土木和砖木为主,形成四合院之式。

傣族很早以前就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婚姻生活比较稳定,恋爱比较自由。婚嫁在小卜少、小卜冒自愿,双方父母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婚礼一般为三天,即“过勒”、“晚相”、“晚外”,是小卜少由姑娘兑变为家庭妇女的过程,也是从盘头到包头的转变过程。傣族崇尚农耕,陪嫁品除父母送的一套金饰外就是一些农业生产用品,所以本地有一句流传:想找好媳妇,非傣族姑娘莫属。

傣族使用“傣那文”,属汉藏语系壮侗族的壮傣语支,信奉巴利语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亦称小乘佛教),同时还保留着原始宗教的残余,供奉树和白马庙,每个寨子都建有自己的奘房,每年按时祭寨神。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如“泼水节”、“干朵节”等。界时每个村寨都抬出铓锣,背着象脚鼓,跳起“孔雀舞”、“嘎秧”,无论男女老少,齐聚一堂,只见彩袖连天,鼓声动地。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

2、部分村寨道路仍然存在晴通雨阻。

3、村级卫生条件有待改善。

4、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硬件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

5、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6、自来水建设工程。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8: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