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欧洲白鹳
释义

欧洲白鹳是白鹳的一个亚种,也是一种大型涉禽,体形比东方白鹳略小,体长为100~115厘米,体重2~4千克。鲜红色的嘴长直而粗,颈部很长,长腿也是红色。体羽主要为白色,翅膀为黑色,站在地上时身体前部呈白色,后部呈黑色。飞翔时身体为白色,翅尖和翅的后缘为黑色,红色的脚则远远伸出于尾羽的后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白鹳

拉丁名:Ciconia ciconia asiatica

英文名:White Stork

物种分类: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鹳形目->->->鹳科->->鹳属

分布范围

在国外分布于整个欧洲,以及亚洲中部、西部和非洲等地。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喀什、昆仑山、天山一带,也有人曾见于西藏和内蒙古,尚待进一步的证实。

栖息环境

欧洲白鹳栖息于开阔平原和草地,常在草原上的浅水湖泊、水塘、沼泽、水渠和流速缓慢的溪流及其邻近湿草地活动,特别喜欢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湿地。春秋迁徙季节也常出现在农田和耕地上。冬季多栖于比较干旱的无树平原和开阔的草地,有时栖息在湖泊、水塘与河边。喜欢集群。在地上起飞时,要先在地上奔跑一段距离,并用力地煽动翅膀,待获得一定的上升力后才能飞起。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远远突出于尾羽的外面。既能煽动两翅进行鼓翼飞翔,也能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高空滑翔,特别是迁徙期间,在进行鼓翼飞翔时两翅煽动较慢,显得从容不迫,并常常和滑翔交替进行。两翅鼓动速度为每分钟170次,飞行速度达每小时40~47公里,飞行高度可达1600米以上至3600米的高空,在迁徙期间甚至出现在4300米的喜马拉雅山上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分别有在非洲苏丹西部3300米上空和死海1600米上空滑翔的欧洲白鹳被误认为是敌人的飞机而被击落。

生活习性

欧洲白鹳也时常单独或成对漫步在水塘岸边或开阔的沼泽草地上,边走边啄食。有时还长时间地站立在地上不动。性情温顺,活动时沉默无声,是一种较为安静的鸟类。但在繁殖期间或者受到入侵者干扰时,也能通过上下嘴的急切拍打而发出一种“嗒嗒”声。它的食物主要有蛙、蝌蚪、蟾蜍、蛇、蜥蜴、蚯蚓、蚱蜢、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和昆虫幼虫,有时也吃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以及鸟卵等。常单独或成小群觅食,在食物丰富的地区也常集成大群觅食。觅食主要在白天,也有时在有月亮的夜晚觅食。觅食方式主要是还过视觉。觅食的时候身体前倾,头颈向前伸,轻盈而缓慢地大步行走,找到食物后迅速用嘴捕获,有时也在水中通过触觉探测觅食。饱食后常站在地面上休息,有时也将嘴插入前颈下面的羽毛中。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3~5月份,通常营巢于树上,也在房屋、教堂或其他建筑物的屋顶,以及电线杆和电话线杆上营巢,此外,还有营巢于悬崖峭壁上、灌丛中和地面上的。虽然也有一对亲鸟单独营巢的,但一般都结成松散的营巢群体,几个或10余个巢集中在一起,最多时在同一个房屋顶上有30多个巢。它喜欢利用旧巢,通常一个巢能连续使用多年,每年繁殖的时候仅对其稍加修整和增加一些巢材即可,在欧洲曾发现有的巢竟连续使用达100年以上。多年使用后,巢的结构显得极为庞大而笨重,有的重量达800多千克。由枯树枝等构成,里面铺垫有草茎、草叶、纸和碎片等。巢的形状为盘状,大小为直径75~170厘米,最大的为225厘米,高为50~200厘米,最高的为280厘米。营巢活动由雄鸟和雌鸟共同进行,通常雄鸟觅找和运送巢材,雌鸟筑巢,营巢时间需要大约8天左右。求偶时通过上下嘴的急速拍打,发出一种“嗒嗒嗒”的声响。每窝产卵3~5枚,偶尔有多至7枚和少至1枚的,通常每间隔2天产一枚卵,但也有间隔1天、3天或4天的。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有时具有细小的斑点。孵卵由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为31~34天。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嘴为黑色,全身被有白色的绒羽,大约60~70天后长好羽毛,但要能飞翔和独立生活,通常需要90天左右的时间。3~5岁时达到性成熟。

相关知识

欧洲白鹳是迁徙性鸟类,主要迁往热带非洲和印度次大陆一带越冬。迁徙主要依靠上升的热气流进行高空滑翔运动,从而可利用很少的能量,进行长距离迁徙,因此常常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如果一定要经过时,也要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迁徙的时间大多在上午至下午天气最热的时候,每天迁徙的距离可达100~200公里。从欧洲繁殖地迁往南非越冬地,最远的迁徙距离往返可达20000多公里以上。在德国曾经记录到一只25岁的欧洲白鹳,在一生中总计迁徙了大约500,000多公里的距离。秋季大多在8月中下旬至9月初迁离繁殖地,春季于3~4月离开越冬地。迁徙时集成大群,每群常在500只以上,最高记录为21000多只。

欧洲白鹳的种群数量曾经十分丰富,而且分布的范围也比较广,但近来分布范围已大大缩小,在欧洲不少国家,如瑞典、丹麦、荷兰、法国、瑞士、比利时等已经绝迹,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地区的种群数量也都有明显的下降。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吴国陆玑撰《毛诗陆疏广要》上就曾记述:“鹳,鹳雀也。似鸿而大,长颈、赤喙、白身、黑尾、翅;树上作巢,大如车轮,卵如三升杯。”这里所说的赤喙的鹳,显然就是指的欧洲白鹳,说明那时它曾经分布至我国的中原一带。欧洲白鹳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沼泽排水改为农田,大量施放农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气候的变化等,致使它的生境丧失和恶化,食物减少,死亡率增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