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欧元村 |
释义 | 安徽歙县有个偏居皖南山区的小村叫槐塘,这里的村民精通欧洲货币兑换,因为他们挣的、用的都是欧元。槐塘不足一千的人口中,竟有逾半曾务工经商闯荡西欧,成为名扬江南的“欧元村”。 历史沿革槐塘位于歙县徽城西郊,是歙县古村落的一颗明珠。相传村里古代有长方形水塘,塘边栽有古槐树,村由此而得名。在它的一方公里范围内,南有棠樾第一牌坊群,北有稠墅第二牌坊群。在这它周围十平方公里内,牌坊总数占全歙县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徽州歙县号称中国牌坊县)槐塘历史优久,名人靠出。宋代丞相程元凤、学者程 岳、御赐状元唐皋、学者唐仲实,明代学者唐子彰、程孟、明末清初名医程敬通,清代学者汪增、诗人程培坤、画家程义、篆刻家唐燠、程奂轮、书法家程京萼、围棋高手程兰如等,都很出名。黄山丞相源的来由,就在于槐塘宋代丞相程元凤。该村科举制时,进士有31人,举人很多,官员不计其数。 改革开放之初,贫穷的槐塘人抢占先机,以当年徽商敢闯天下的精神,背着包袱和雨伞,沿着古丝绸之路步行,赤手空拳地开始闯荡欧罗巴。 不畏艰险的槐塘人在途中以打工谋生,挣了钱再乘车,挣不到钱就步行,就这样车步交替。中间的曲折磨难叫人不堪回首,有的因患病被迫半途返回,不少人即使到达目的地也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村民邱增权新婚不久,由于出境手续不全,只好一度滞留在途中,靠打工谋生长达几年。冬天,就连手脚都冻烂。国内的妻子眼见日日杳无音信,以为丈夫已经遭遇不测。后来邱增权在欧洲立足,回家探亲时,才惊讶地发现当年怀孕的妻子生下的孩子已经8岁。历经风霜雪雨的久别夫妻终于相逢,两人百感交集,令人为之动容。 最早去西欧的槐塘人胡克毓告诉记者,他1979年到达荷兰,尽管厨艺颇佳,却因语言不通,只得打工帮厨。后来,他辗转来到巴黎,找到一份帮人打工做皮革的活。同时,他一边动脑捕捉商业行情,一边努力学习当地语言。1985年,老胡觉得水到渠成,便自己开起了服装店,还办了餐馆,获得了永久居住权。事业有成后,胡克毓也没有忘记同胞,他千方百计,拖亲带故,帮助村里人实现出国赚钱致富的梦想。 敢于冒险,不畏艰难的槐塘人就是这样,靠着自己白手起家,同舟共济。如今,60%以上的槐塘人于欧洲发展事业,足迹遍布意大利、荷兰、法国、英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在欧洲,资产超百万元的槐塘“小老板”已不下百人,而槐塘村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了皖南第一“华侨村”。 人文理念欧元村 游子不忘回馈家乡,如今的槐塘村不仅古迹众多,文化璀璨,徽派民居和现代欧式别墅竞相辉映,农家现代家电、摩托车比比皆是,家家文明富裕,成为全民创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这片沃土哺育的槐塘人爱家爱乡,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槐塘人始终不忘回报故乡,建设故乡。荷兰经商的程氏兄弟投资600多万元入股合办了包装厂;意大利经营皮件的吴先生回乡开办了箱包厂;西班牙创业的王永千先生则投资135万元购房兴业。 前两年,槐塘村的侨民自发捐款100余万元,用于建设村中道路拓宽工程 。当时,征地牵涉到50户村民,有的必须拆除新建的围墙,有的要整体拆除居住的房子。在困难面前,涉及房屋拆迁的侨属王永谦带头行动,拆掉了自家的三间店面房,他不仅不要补偿,还出资4万元买下隔壁的一间房,免费交给领导组拆迁。王永谦的行为让许多侨属作出了“不要拆迁补偿还要捐款修路”的决定。所有的侨属以户为单位参与捐款,多的1万元,少的也有5000元。现在,这条道路由原来的3.5米拓宽成7米,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还为进一步发展槐塘村的旅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些闯荡异国他乡的“游子”,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每年春节都要回乡聚会,出资献策,支持兴办公益事业。 在外经商多年的朱景龙先生,几年前回到槐塘村。他投资80多万元用于开发景点,兴办旅游,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前来观光采风。德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香港《大公报》等多家媒体先后来这里采访,拍摄影视片。 外出打工挣“外快”,在家的人也闲不下,村里青年农民刘秋星开发养殖业,成为全省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槐塘村成为家庭养殖和生态观光农业特色村。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犹在耳边。槐塘村,这颗徽城西郊歙县的明珠,正越来越绽放它独特的魅力。 发展现状目前,全村已有近六成青壮年在意大利、荷兰、法国、英国、德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务工经商。他们大部分从事餐饮、服装、皮革业。 随着资本的积累扩张,现在已有少数槐塘老板跳出异国他乡的店铺加工和餐饮服务行业,租用火车和飞机做起了跨国商贸生意,不少人已定居国外,槐塘成为皖南第一“华侨村”。在周边百姓眼里,槐塘是通往欧洲的“跳板”,落户槐塘就好似出了“国门”。 “今天的欧元兑换价是多少?”这是槐塘村村民见面最常问的一句话。凡有在欧洲务工的家庭都有欧元,当地银行存储的欧元大多来自“欧元村”。 2009年,槐塘人从欧洲赚回的利润折合5000多万元。如今槐塘村在欧洲资产超百万元的“小老板”已不下百人。 自然资源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耕地总面积1,678.90亩(其中:田431.70亩,地1,247.20亩),人均耕地1.15亩,主要种植玉米、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2,47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04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41亩,主要种植泡核桃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7,272.20亩,其他面积1,919.50亩。 人口卫生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农户344户,共有乡村人口1455人,其中男性785人,女性670人。其中农业人口1400人,劳动力750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683人,其他民族27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4人,占人口总数的3%;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312人,参合率90%;享受低保112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诗礼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4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距离诗礼乡卫生院40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村内没有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250户,占农户总数的70%。 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视,没有路灯。全村有299户通自来水;有4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3%。有364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9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8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2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20户,分别占总数的61%和60%。 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到诗礼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40.0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40.00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2辆,摩托车56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340.00亩,有效灌溉率为8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173.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81亩。 到2008年底,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8户。全村有6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有6个自然村已通路,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5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文化教育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713.00平方米,拥有教师8人,在校学生108人,距离诗礼乡中学40.00公里,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05人,其中小学生159人,中学生51人。 基层组织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7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2人,少数民族党员24人,其中男党员44人、女党员8人。2005年,该村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年被评为先进集体。村委会由村支书、村主任、文书组成。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1个,共有团员80人。 村务公开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64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678.90亩,集体总收入60.46万元,有固定资产60.46万元。该村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各种涉农补贴款、农村转移支付。 农村经济2008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6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45万元,占总收入的68%;畜牧业收入110万元,占总收入的16%(其中出栏肉猪990头,鸡1250羽);林业收入78.3万元,占总收入的12%;工资性收入25.70万元,占总收入的4%。农民人均纯收入2707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4.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70人(占劳动力的9%),在省内务工70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