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欧阳平凯 |
释义 | 欧阳平凯,湖南湘潭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领域专家。1963年~1968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读本科,1978年~1981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读研究生。1981年分配到南京化工学院任教。1985~1987年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普度大学进修生物化工。先后任教研室主任、应用化学系主任,生物工程系主任,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校长。 中文名:欧阳平凯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湘潭 出生日期:1945年8月 职业:校长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个人成就“忠诚精实”是江苏省教学名师、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的治学精神,也是南京工业大学的学校精神。正是凭着对科教事业的“忠诚”,在具体工作方面做“精”做“实”,欧阳平凯院士在引领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培养青年教师团队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 创建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由于我国生物化工方面的人才极为缺乏,1985年欧阳平凯白手起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当时国家投入很少,资金严重匮乏,实验室简陋陈旧,师资不足,作为专业教学领头人,他不仅亲自讲解生物化工专业的多门本科主干课程,如生物分离工程等,同时亲自带领本科生进行生物分离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创造性地将组合合成方法与生物分离过程结合,在复杂酶系反应中将反应与反应耦合、反应与分离耦合,在手性化合物的规模制备和分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国1,6-二磷酸果糖(FDP)、L-丙氨酸、L-苯丙氨酸、L-苹果酸等酶法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多项专利,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通过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内容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培养了高质量专业人才。他培养的本科生现已大多数成为国内生物化工领域的栋梁之材。 成立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欧阳平凯比较国内外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以生物技术工程化、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并成立了全国首家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21世纪,随着石油价格飞速上涨,化石资源、能源危机进一步加深,已严峻地威胁到国家安全。他在国内首先提出利用工业生物技术解决中国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目前工业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领域。欧阳平凯在国内率先将工业生物技术纳入科研与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与科研互动,不断将工业生物技术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完善了工业生物技术的教学内容,培养了一批工业生物技术人才,同时也促进工业生物技术科学研究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2002年组建了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005年组建了中国石化南京工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开发中心,2006年组建了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目前拥有生物化工等5个博士点,生物化工等5个硕士点。目前欧阳院士担任教育部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引领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造国内一流精品课程生物分离工程是生物化工专业的核心课程。生物分离工程技术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近年来为了抢占我国工业生物技术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欧阳平凯高瞻远瞩,坚持专业教学和发展要有特色的教学改革理念,集中主要精力,狠抓了生物分离工程的教学改革,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精品课程。从1988年到现在,欧阳平凯一直工作在生物分离工程本科教学第一线。在教授基础知识、广泛介绍生物分离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的同时,特别重视介绍国内外高校、研究所特别是一些知名企业的生产与研究状况,结合自身以及本院科研工作的特点,补充大量的学生可以亲眼目睹、甚至亲自参与的科研实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工程性极强的课程,实习、实验是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网络及国家生化工程中心给予的有利条件,了解生物分离工程。对生物分离工程单独开设生物技术大实验课,要求学生通过菌株的发酵罐培养、离心分离、固定化(或游离酶)转化、活性炭脱色、离子交换去除杂离子、等电点沉析、结晶、干燥等单元操作,制备L-天门冬氨酸。该实验不仅使学生熟悉了典型生物制品的生产流程,而且还将生物分离工程中各单元操作有机串连,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两者结合。自行设计组装了离子交换、模拟移动床(SMB)、结晶等生物分离装置用于实验教学。2001年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欧阳平凯由于教学工作突出,2001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被国家教育部、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 个人履历筚路蓝缕 问鼎生命科学2001年1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欧阳平凯担纲的“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及其在酶法合成手性化合物中的应用”科研项目荣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首次为生化加工过程的产业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是组合合成思想在液相反应领域应用成功的范例和重大突破;同时,该项目首次实现了生化催化过程技术的重大进步,也是有机酸和氨基酸工业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仅解决了生物化学工程中一系列关键性的技术难题,而且,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L—苹果酸、L—丙氨酸等一系列国产新工艺流程,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形成的经济效益已突破亿元。 打开欧阳平凯的人生履历不难发现,他从小就立志为家为国学习知识的高远志向;从不向命运低头,矢志向前的无比韧性;勇担重任,报效国家的赤子情怀。 “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的三湘四水,自古人杰地灵,位于湘潭的欧阳家族更系一代文豪欧阳修后裔,素享尊儒崇学的盛誉。1945年8月16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欧阳家族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于是父母为其取名“平凯”。受家学熏陶的欧阳平凯自幼聪慧过人,4岁入学就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极富朝气与才情,无论什么活动都积极踊跃、不甘人后。 然而,8口之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在1957年父亲被打成右派后,便遽然远逝。面对生活的风浪,欧阳平凯这棵小小的幼苗,挺立于风雨中,尚在读初二的他和大弟弟选择了辍学帮助体弱的母亲维持一家的生计。苦难往往是对强者的锤炼。欧阳平凯一边打短工,一边自学,从懵懂无知,走向了自强自立,走向了坚忍不拔。 彩虹总在风雨后。辍学后的欧阳平凯终于重返校园,初中、高中,他在数学、物理和化学上展露了较高的天分。1963年,他以湖南省高考优秀成绩跨入了清华大学,就读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在校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为班级第一个发展的团员,并在担任班长、学习委员中,初步展现了组织才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1968年毕业之际,欧阳平凯这位清华化工系的高材生,被分配到河北石家庄一家企业当了一名工人。在基层10年摸爬滚打的经历,使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他于1978年第二次走进清华,跻身“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行列,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换热网络的择优组合》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以全优的成绩成为那个年代清华化工系提前毕业的首位研究生。 1981年,为了解决夫妻分居,欧阳平凯告别母校,来到了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的前身)工作。两年后,在他顺利通过外语考试,准备出国攻读化工博士学位时,学院和时钧院士找到了他:“学校要成立生物化工专业,这方面的人才极为缺乏,准备送你出国进修生物技术。”从化学工程专业转为生物化工专业,无异于是撤离即将占领的“阵地”,转而去强攻另一个情况不明的“战略高地”。欧阳平凯犹豫了,但他很快打消了顾虑:“我是在党的关心、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学校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知难而退不是我的个性,敢于创新才能获得成功。教育科技工作者就是要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安排 。” 38岁转行,欧阳平凯任重道远。他先后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进修生物技术。在国外,他以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和一名公派学者的良知,积极求知于生物化工这一前沿交叉学科,全方位摸清了其发展脉络,掌握了其最新的发展态势。他所做的课题《气升式生物反应器传热研究》给导师Moo Young教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尽管导师很希望他留下来,但是进修结束后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途。 “人是要讲点精神的。”这是欧阳平凯常说的一句话。凭着这点精神,1987年,他归国后白手起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那是一段令他和同事们毕生难忘的创业历程。当时国内尚无生物化工专业,更无这方面的导师和人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此外,当时的南京化工学院资金严重匮乏,实验室简陋陈旧,师资不足。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欧阳平凯作为学术领头人,他充分依靠团队力量,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克服重重困难,一边带几十名学生亲自授课,一边坚持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2小时以上;没有教材,他组织同事们一起编写;没有资金,他东奔西走地找科研合作单位。终于,一个像模像样的生物化工专业在南京化工学院建立起来了。 在创建生物化工与微生物制药专业的同时,欧阳平凯还比较国内外生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以工程化、产业化为主攻方向的“工业生物技术”概念,并成立了全国首家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后这个研究所发展成为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出治疗心血管病、肝病和糖尿病的1,6—二磷酸果糖(EDP),该产品不但国内领先,成本与质量还可以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在创业过程中,欧阳平凯以其突出的科研成果和多篇高水准论文,晋升为当时最年轻的副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当选为“全国模范教师”,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领域专家,由其主持的《生物分离工程》荣获国家精品课程。 筚路蓝缕终换硕果满枝。他,成了参天大树,成了破解生命奥秘的人,成了生命科学的问鼎者。而昔日寂寂无名的生物化工教研室,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点和硕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均科研经费50万元/年的学院,建立了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和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锐意创新 打造特色学府“只要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抓住机遇,实现学校的超常规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1994年,欧阳平凯走上原化工学院领导岗位后充满激情地说。他率先提出学校发展要抓两个“QIAN”(学科前沿和学校钱财)和两个“CAI”(师资人才和办学财力)。在上级基本没有投入,学校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欧阳平凯及其领导班子成员和广大的师生员工经过10年的苦心经营,10年的奋力赶超,终于将南京工业大学建成了江苏省省属高校的佼佼者:拥有3位院士、4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两位“863”领域专家,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最多,获得国家奖励等级最高、数量最多,人均科研经费到款最高的省属高校。 欧阳平凯在任校长之初,在学校发展思路上,就迸发出一个个智慧的火花,首先是摒弃“等靠要”的旧观念,突破学校发展中的“瓶颈”,力排众议,大胆决策,创建了江浦新校区。10年间,占地3400余亩的荒山秃岭,被建成了树成行、花成丛,处处有景致、月月有花香的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校园,被誉为“江苏省最美的校园”之一。 创建了多个平台,筑巢引凤集聚人才。以位于该校新模范马路丁家桥20万平方米的南京科技广场为载体,整合科技资源,全面对社会开放,引导企业将技术中心设在学校。通过学校的资源管理去“蓄水”,使一批企业在水中“养鱼”,真正实现创新资源的“无缝对接”,避免了高校研发成果“养在深闺,难以转化”的弊端,实现校企双赢。目前,已有包括全球化工百强企业——赫克力士公司、江苏中丹集团等50家国内外企业在大楼内建立研发中心。 建设南工大——南京高新区“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这批领军人才的加盟,不仅将直接充实和提升南工大的科研教学力量,也将有效提高高新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已有两批17位领军人才入驻。他们多为“海归派”,分别来自哈佛、普林斯顿、普度等国际名校或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的国度国家实验室,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引导教师创新、创业。形成在实验室“育种”,在产业园“育苗”的科技创新模式,实现科学研究与科技产业的互动,育种与育苗的有机结合。“一园三区,人才领先,跨江发展”的大学科技园格局获得了省级大学科技园授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成功通过认证。 此外,南工大还加强与地方政府、大企业合作,仅2008年就先后与无锡市人民政府、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淮安市人民政府、沙钢集团、远东集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进行教授与企业之间的对接研发、或进行企业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或进行重大课题的联合申报;依托南工大成立的全国首家科技创新协会,整合优质社会资源,促进政产学研合作。 开辟绿色通道,鼓励教授创办学科型公司。南工大规定科技成果入股的70%股权归成果完成人所有,结余经费入股的80%股权归教师所有。这一措施调动了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因而在南工大的科技创新诸平台上,由教授创办的学科型公司如雨后春笋,实现了多方共赢。多家学科型公司,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为学校的教学工作硬件、软件条件的提升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帮助。学校所有公司都成为南工大学子实习、见习、从事知识到实践转化的基地;教师将科研的实践过程和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此一来,南工大的学子较早地接触到了科学前沿,较早地接受到创新、创优、创业的环境熏陶。 一流科研团队和产学研转化的佳绩,也促进了学科、实验室和精品课程等一系列的建设。南工大现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省一级重点学科各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2个,省重点学科8个;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究平台。 在抓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同时,欧阳平凯及其领导班子成员深深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统一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形成了教学质量监控的闭环系统,全面推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该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成为江苏省首家通过ISO9001体系认证的高校,并荣获2007年“江苏质量奖”。 谈及南京工业大学在他出任校长后取得的不凡业绩,欧阳平凯表情淡然,而在谈起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设想和打算时,欧阳平凯却微微有些激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是我和所有南工大人目前最大的任务。” 凝心聚力 绘就江苏科技蓝图2008年12月30日,在江苏省科协七届五次全委会上,欧阳平凯当选为江苏省科协七届委员会主席。他在讲话中表示,将和各位副主席、全体委员一起,团结动员全省300多万科技工作者,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普及科学技术,大力加强决策咨询,大力发扬优良传统,为江苏的科学发展出大力、立新功。 作为我国“化工与生物技术”交叉领域重要的学科代表人之一,欧阳平凯对此次当选表示:“作为一名新主席,又是一名‘老科协’,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说,从2004年担任省科协副主席以来,亲身感受到科技群团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即将过去的2008年,全省科协工作迎难而上,创新发展,在举办青年科学家年会、创设系列科技高端报告会、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兴农富民工程以及参与抗击冰雪灾害、支援汶川震后重建等方面,做得有声有色,社会影响大。 欧阳平凯说,江苏是经济大省、科技大省,科技和人才一直是支撑江苏发展的优势所在。现在,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接近50%。能不能将江苏的科技、人才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科协组织责任重大。长期以来,江苏科协有着良好的工作基础,在全国一直处于第一方阵。任期内,他将和省科协同仁一道,和衷共济,凝心聚力,为圆满完成本届委员会绘就的工作蓝图而努力。 2009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面临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对此,欧阳平凯说,江苏省科协将更加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全省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参与建设新江苏搭建平台,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服务,并担负起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力争为江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出更大贡献。 所获荣誉欧阳平凯是我国生物化工学科知名的带头人,几十年来坚持进行生化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项,其主持项目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并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获“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50名具有杰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 称号。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译)著6部,申请专利7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100余名。 现为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江苏省科协主席,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评审组委员,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专家组成员,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专家组成员。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学术成就生物分离工程是生物化工专业的核心课程。生物分离工程技术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为了抢占中国工业生物技术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欧阳平凯高瞻远瞩,坚持专业教学和发展要有特色的教学改革理念,集中主要精力,狠抓了生物分离工程的教学改革,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精品课程。优秀的专业教材是搞好专业教学的基本前提。生物化工专业成立伊始,欧阳平凯组织任课教师和本科学生翻译国外最新生物分离方面的资料,充实授课内容。在欧阳平凯的主持下,1990年翻译出版了国外的最新生物分离工程著作,作为课程参考书;欧阳平凯亲自编撰了教材《生物分离原理及技术》,并不断再版,并将最新科研成果编入教材中。该书受到同行好评,被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确定为专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了便于学生的融会贯通和学习提高,欧阳平凯还编写了《生物化工产品》、《生物科技词典》、《工业生物转化过程》、《工业生物转化过程》、《发酵工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等专著作为参考教学,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与现代的生物分离技术和案例。从1988年到现在,欧阳平凯一直工作在生物分离工程本科教学第一线。在教授基础知识、广泛介绍生物分离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的同时,特别重视介绍国内外高校、研究所特别是一些知名企业的生产与研究状况,结合自身以及本院科研工作的特点,补充大量的学生可以亲眼目睹、甚至亲自参与的科研实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生物分离工程和装备是生物分离技术的核心内容。欧阳平凯的《生物分离工程与设备》获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2000年),“探索《生物分离工程与装备》课程教学新模式”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欧阳平凯2003年依托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始建设以生物分离工程中试线为主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教学基地极大丰富了生物分离工程的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了生物分离教学效果。欧阳平凯由于教学工作突出,2001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被国家教育部、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