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欧阳竟无
释义

欧阳渐,字竟无,生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卒于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近代著名佛学居士。

人物简介

欧阳竟无(1871~1943)江西宜黄人。字竟无,一字渐吾。早岁刻苦治学,博览诸子百家,中日甲午战起时,感于杂学无济于国事,乃专治义理之学,欲以之挽救时弊。三十四岁,赴南京师事杨仁山,得闻华严法界之旨,归信佛教,入祇洹精舍,潜心经论,致力佛学。年三十六,母亲病逝,遂将肉食、色欲一并断绝。自云学佛与他人异,每于悲愤而后有学。曾留学日本,返国后任两广优级师范教员。其后再赴南京从杨仁山游,杨氏临殁,以金陵刻经处相嘱。

民国元年(1912),与李证刚等倡设佛教会,主张政教分离、沙汰庸僧,可惜事与愿违,未能成功。 氏于佛学,初读大乘起信、华严、楞严。年逾四十,转攻法相唯识、瑜伽师地等,更由大智度论而般若、涅盘;久之,会通儒佛,所刊行中庸传、孔学杂志、四书读等,皆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因此被学术界尊为“‘佛学大师’”。

民国十一年,在南京创立‘支那内学院’,讲‘唯识抉择谈’,吕澄、汤用彤、王恩洋、黄忏华、熊十力等人皆尝游学于其门;民国十四年开办法相大学,设特科,然以时局停办。复编纂藏要三辑,方便学佛。抗战期间,迁内学院于四川江津,仍讲学、刻经不辍。民国三十二年二月,氏以肺炎病逝于蜀院,享年七十三岁。门人总辑其遗文三十余卷,成‘竟无内外学’一书行世。政府播迁台湾后,该书未见流通。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觅得其书之大部分,出版欧阳大师遗集四册(二十五开)三千余页,其名著‘唯识抉择谈’、‘对空有诸宗典籍之叙论’、‘瑜伽师地论叙’,及‘支那内学院院训释’等,皆包含于其中。氏重视在家佛教,贬斥出家佛教,民国七年发表之支那内学院简章总纲第一条云:‘本内院以阐扬佛教,养成弘法利世之才,非养成出家自利之士为宗旨。’太虚大师乃撰‘关于支那内学院文件之摘疑’以驳斥之,太虚大师并陆续撰佛法总抉择谈、竟无居士学说质疑、论法相必宗唯识、再论法相必宗唯识等文破斥其说。

人物生平

欧阳竟无,名渐,字竟无,以字行世,江西宜黄人。他六岁丧父,但从小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中秀才,又从叔叔读程朱理学,同时博览经史,对天文历算也很精通,是学校的高材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欧阳竟无感到程朱之学和其他杂学都难以济世,于是改学陆王心学,想以此来补救时弊。朋友桂伯华向他介绍了佛学,给他看《大乘起信论》,劝他向佛,这时他才知道有佛学这门究竟之学。

三十四岁时,欧阳竟无北上赴科举,参加廷试,回家时途经南京,和杨文会首次相见,坚定了对佛教的信仰,感到不管是程朱之学还是陆王之学,都不了生死。回家后,从事办学,自设科目,亲编教材。三十六岁时,欧阳竟无母亲病逝,他从学校匆匆赶回,仅得最后一诀。这对他的心灵打击很大,他在家本来属庶出,幼年丧父,家境也不好,一直跟着贫穷的一嫂一姐生活,母亲没有抚养他,贫病而逝。欧阳竟无在母亲去世的当天就立下决心,不仕、不荤、绝男女之欲,归心佛法。所以在次年就到南京来找到杨文会,从其问学。他也曾经到日本寻找遗籍数月,回来后为了筹集久学佛法的生活资金,在两广担任过教师,又从事农业,均因病而罢,于是决定全力投入佛学。1910年,四十岁的欧阳竟无又到南京,从杨文会学佛法。

1911年,杨文会去世,欧阳竟无受命与其他两人分别负责刻经事务,具体负责佛经编校工作。这一年正值辛亥革命,革命军攻下南京,欧阳竟无在经坊守了四十天,以防经版散失,使经版得以保存。第二年春天,他曾发起佛教会,因为他主张政教分离,没有实现,不久即解散,从此长住金陵刻经处,不再问外事。在刻经处的基础上,附了一个研究部。1917年,他刻成《瑜伽师地论》后五十卷。他所编校印行的经典,以《藏要》影响最大,收有佛教重要经论五十多种,每种都以梵文、巴利文或藏文精校,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佛教经论选刊。在杨文会逝后,欧阳竟无共主持刻刊佛典约二千卷。他还想刻印《精刻大藏经》,未果。

遵照杨文会刻经和教学并举的风格,在刻经之外,欧阳竟无也十分重视佛教教育.1918年,他着手筹划支那内学院,1922年在南京正式成立,欧阳竟无立下了“师、悲、教、戒”的院训。这实际上是杨文会祗洹精舍的继续和发展,梁启超等人都曾在内学院学习过。1937年“七·七”事变后,内学院迁到四川江津,院名为支那内学院蜀院。

1943年2月,欧阳竟无因肺病不治而逝。

学院质疑

太虚大师本可以把造就现代佛教住持和弘法人才的弘愿寄托于支那内学院。但是,当他到南京拜访欧阳竟无于支那内学院筹备处时,发现支那内学院的简章中明确标榜“本内学院以阐扬佛教,养成弘法利世之才,非养成出家自利之士为宗旨”。太虚仿佛从中觉察到他所寄希望于造就现代佛教住持与弘法人才的支那内学院,原来并不如愿。因为支那内学院的这一办学宗旨,实际上是将出家僧伽排斥在外。因此,他非常不满,专门著文《关于支那内学院文件之摘疑》,批驳支那内学院的办学“宗旨”,指斥欧阳竟无等人:“阐扬佛教果无须出家之士乎?弘法利世果有不可出家之义乎?出家之究竟果唯自利乎?出家人中果不能有弘法利世之才以阐扬佛教乎?”并指出:“佛教住持三宝之僧宝,既在乎出家之众,而三宝为佛教之要素,犹主权领土公民之于国家也。欲阐扬佛教以弘法利世,顾可无出家之众哉?” 杨文会创开祗洹精舍时,目的在于培养“佛学导师”。他在《释氏学堂内班课程刍议》中,明确将释氏学堂内班培训的重点放在能够住持佛法的出家僧伽上。实际上,祗洹精舍正式开办后所招收的学员中,出家寺僧占绝大多数。如果支那内学院排斥出家寺僧入学,显然大别于杨文会创设祗洹精舍的教育传统。而太虚所期望的觉社佛教大学院,则是专为继承祗洹精舍的传统的。当他因支持支那内学院尽早办成而中止筹设佛教大学院,把满腔的希望寄托于支那内学院,却得知支那内学院排斥寺僧时,其失望之情是不难想见的。

事实上,欧阳竟无所主持制定的支那内学院简章标明对寺僧的排斥,并非象后来欧阳竟无致太虚的解释函中所称是一场“误会”。因为与此简章一起出台的章太炎的《支那内学院缘起》就明确地说:“自清之季,佛法不在缁衣,而流入居士长者间。”又说:“竟无以佛法垂绝”,“发愿设支那内学院以启信解之士,由其道推之,必将异于刍颛固之伦,又不得与天磨奇说混淆可知也。”而就在太虚致书提出质疑的同时,释显荫、蒋维乔,乃至与欧阳竟无同为杨文会高门弟子的梅光羲也提出了质疑。因此,虽然欧阳竟无和邱希明等都致函太虚力求消除“误会”,并将支那内学院的办学宗旨重新改为“阐扬佛法养成利世之才,非养成自利之士”,但仍没有真消除太虚的疑虑。一向致力于振兴中国佛法僧团的太虚,不能不重新考虑筹设培养现代佛教住持与弘法人才的佛教学院。而且,本寄希望于象祗洹精舍那样避开寺庙丛林中寺僧的抗阻而在社会护法之士支持下创设佛教学院以培养现代住法人才的太虚,又不得不重新考虑原来的设想,而把目光转向僧寺。

历史评价

欧阳先生,在历史上或许可以称的上是个有所作为的学者,但称他为“佛学大师”是不正确或不客观的。

如果就他在学术及其他领域而言,他的成就可以被肯定,但就佛法而言,他即未拜过任何一位大德高僧为师学习,他皆是依据着自我的认识和理解来琢磨佛法,虽然是历史名人,虽然在学术界享有名誉但那都是因为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人们或许在思想上迫切需要一种具备“创新”精神的人

虽然是名人,却非明人,更非佛学大师,可以说这是历史给予他最中肯的评价。

印光祖师评欧阳竟无

“佛门净土宗第十三祖师评欧阳竟无其人”

载于《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下册》

复李觐丹居士书

接手书,知阁下卫道之心,极其真切。而彼欲为千古第一高人之地狱种子,极可怜悯也。起信论之伪,非倡于梁任公。乃任公承欧阳竟无之魔说,而据为定论,以显己之博学,而能甄别真伪也。欧阳竟无乃大我慢魔种。借弘法之名,以求名求利。其以楞严起信为伪造者,乃欲迷无知无识之士大夫,以冀奉己为大法王也。其人借通相宗以傲慢古今。凡台贤诸古德所说,与彼魔见不合,则斥云放屁。而一般聪明人,以彼通相宗,群奉之以为善知识。相宗以二无我为主。彼唯怀一我见,绝无相宗无我气分。而魔媚之人,尚各相信,可哀也。

简单释义:接到你的亲笔信(指李觐丹居士),我知道阁下有捍卫佛法正道的心,是非常的真切的。而彼(欧阳竟无)欲成为千古以来第一“高人”的地狱种子(指下地狱的因)。非常值得怜悯。诽谤起信论是伪造的,并非倡导于梁启超(大陆一般比较知道这个名字,说梁任公一般都不知道,他就是梁启超)乃梁任公继承欧阳竟无之魔说,而以为定论。以显示自己之博学,能够鉴别真伪。欧阳竟无乃大我慢魔之人(嫉妒傲慢之人)。假借弘法之名,以求名求利。其提倡以楞严、起信为伪造,乃是为了迷惑无知的士大夫,以妄想其信徒将其尊奉为一代法中之王。其人假借通法相宗以傲慢古今。凡是一切贤圣古德所说,与此魔一般的人的见地不合,他就斥责古德是放屁。而一般的所谓聪明人,以他假通法相宗为由,而群其奉为“善知识”。

法相宗以二种无我为主(人无我、法无我)。而他唯坏有一我见,绝无法相宗无我的气分。而被魔所媚之人,尚各相信,可是背哀!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册

复陈士牧居士书九

凡人总须务实,彼倡异毁谤楞严起信者,皆以好名之心所致。欲求天下后世,称彼为大智慧人,能知人之所不知之虚名。而不知其现世被明眼视为可怜悯者,殁后则永堕恶道,苦无出期。名之误人,有如此者。

简单释义:凡是人总是必须要务实,彼(欧阳竟无)之所以倡导异说毁谤楞严及起信论,都是由于好名之心所导致。想求天下后世,称他为大智慧人,想得到“知人所不知”的虚名。而不知道其现世早被明眼人视为可怜悯的人。死后则永堕三恶道,苦无出期。名之误人,有如此者。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册

复蔡契诚居士书八

如某氏者,乃魔王乘愿而来,破灭佛法者。彼既破斥一切各宗及各经论,不问而知其为魔王恶贼。入我法中,破坏我法,何必怀疑。既云怀疑,当知心中尚谓彼恶贼所说者或不错,而可依从以修持耳。其人之知见,已经下劣不堪。譬如恶贼持刀揭旗,云保护地方。彼尚前请恳祈,冀其从兹以后,得所依靠。而不知其入我之室,操我之戈,以逼逐我弃家走出。否则即见杀害也。某氏之为人,乃欲作天下古今第一高人,所以其言如此。令不重实行,专事口说之徒蚁附蝇趋。足见今之学佛者,绝少正知见。使有正知见,若此人者,尚不肯用目相视,况肯依之学乎。其人之贪之瞋之痴,可谓世无其二。稍有知见者,无不视为恶魔。吾徒某某,在彼处住三年,彼尚念佛,初去某氏极力呵斥不许。彼极力抵抗反诘,某氏不奈彼何,任彼念不问。其处所供的佛菩萨,皆属某宗者。而且成年不烧一炷香,成年不行一次礼。看经同看戏本,了不恭敬。古人所著,与己不合,则直云放屁。而且贪心无厌,以刻全藏因缘,遍募瞎眼信心人钱财。如此种人,当被雷打。雷既不打,是佛法当被彼灭矣。奈何奈何。

以上是印祖对欧阳竟无学佛之定论,如此说来,其人蔫能成为国学大师呢,国学中之诚意 正心 格物 致知

岂是为图谋名利之伪士所能修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