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女萎 |
释义 | 女萎·植物学名:Clematis apiifolia DC. 英文名:China Pulsatilla 科名:毛茛科 Ranunculaceae藤本;小枝和花序密生紧贴的微柔毛。叶对生,为三出复叶,长5—13厘米;小叶卵形,长达6厘米,宽达4.6厘米,不明显3浅裂或不分裂,边缘有粗锯齿,上面近无毛,下面疏生短柔毛;叶柄长1.5—6厘米。圆锥花序具多数花;花直径约l厘米;萼片4,白色,狭倒卵形,长约7毫米,外面密生短柔毛;无花瓣;雄蕊多数,长4—6毫米,无毛。瘦果长 约2毫米,有短毛,羽状花柱长约1.2厘米。 分布在安徽南部、江苏、浙江、福建和台湾;日本也有。生于山地林边。钝西铁C.obtusidenta亡a(Rehd et Wils.)Hi.Eichler极近本种,但小叶密生短柔毛,边缘有疏牙齿;分布在云南东部、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和广西北部。 女萎·中药材·版本一【拼音名】Nǚ Wěi 【别名】小木通[云南]、白木通[湖南]、粗糠藤、万年藤、穿山藤、小叶鸭脚力刚、钥匙藤 【来源】毛茛科铁丝莲属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以根、茎藤或全株入药。秋季采收,扎成小把,晒干。 【性味】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消炎消肿,利尿通乳。用于肠炎,痢疾,甲状腺肿大,风湿关节疼痛,尿路感染,乳汁不下。 【用法用量】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女萎·中药材·版本二【出处】李当之《药录》 【拼音名】Nǚ Wěi 【别名】蔓楚(《唐本草》),牡丹蔓(《植物学大辞典》),山木通、木通草、白木通、穿山藤、苏木通(《湖南药物志》),小叶鸭脚力刚、钥匙藤(《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女萎的茎。秋季采收,取地上茎,剥去祖皮,切段,晒干。【原形态】落叶攀援藤本。茎近方形,紫色,被白色柔毛。3出复叶,对生,小叶卵形,长2~6.5厘米,宽1.2~5.5厘米,中间小叶较大,上部有时3裂,基部圆形,先端尖,边缘中部以上具2~3缺刻状钝齿,中部以下全缘,两面均被伏短白毛;叶柄细长。圆锥状聚伞花序;花白色,径约2厘米;萼片4,外面密被毛,内面无毛;无花瓣;雄蕊多数,花药较花丝短,黄色;心皮多数,被短毛,花柱有长白毛。瘦果狭斜卵形,长约5毫米,花柱不落而延长。花期8月。 【生境分布】生长山野,亦有栽培。分布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份】全草含槲皮素、有机酸,甾醇及少量生物碱。 【性味】《唐本草》:味辛,温。 【功能主治】 治泻痢脱肛,惊痫寒热,妊妇浮肿,筋骨疼痛。 ①李当之《药录》:止下,消食。 ②《唐本草》:主风寒洒洒,霍乱泄痢,肠鸣游气上下无常,惊痫,寒热百病,出汗。 ③《湖南药物志》:治妊妇浮肿,项下瘿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剂。外用:烧烟熏。 【附方】 ①治久痢脱肛:女萎(切)一升,烧熏之。(《产乳集验方》) ②治筋骨疼痛:女萎藤五钱,蔓性千斤拔五钱,路边荆三钱,老钩藤二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女萎·中药材·版本三【出处】李当之《药录》 【拼音名】Nǚ Wěi 【英文名】stem of October clematis 【别名】蔓楚、牡丹蔓、山木通、木通草、白木通、穿山藤、苏木通、小叶鸭脚力刚、钥匙藤、花木通、菊叶威灵仙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女萎的藤茎、叶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matis apiifolia DC. 采收和储藏:秋季开花时采收带叶茎蔓,扎成小把,晒干或随时采用鲜品。 【原形态】女萎,藤本。小枝密生贴伏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1.5-7cm;三出复叶,小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2.5-8cm,宽1.5-7cm,通常有不明显的3浅裂,边缘有锯齿,或有缺刻状的粗锯齿或牙齿,上面疏生贴伏短柔毛或无毛,下面通常疏生短柔毛,或仅沿叶脉生较密短柔毛。圆锥状聚伞花序,多花,花序梗、花梗密生贴伏短柔毛,花梗上小苞片小,钻形或无;两性花,直径1-1.5cm;萼片4,狭倒卵形,长7-8mm,白色,开展,两面有短柔毛,外面较密;花瓣无;雄蕊多数,无毛,长4-6mm,花丝比花药长约5倍;心皮少数,被短柔毛。瘦果狭卵形,长3-5mm,不扁,有短柔毛,宿存花柱羽毛状,长1.2-1.5cm。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1000m的山野林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南部、安徽大别山以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 【性状】 1.性状鉴别 茎类方形,长可达数米,缠绕或切段,直径1-5mm。表面灰绿色或棕绿色,通常有6条较明显的纵棱,被白色柔毛,质脆,易断,断面不平坦,木部黄白色,可见多数细导管孔,髓部疏松。叶对生,三出复叶,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的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顶生小叶片较两侧小叶片大,常呈不明显的3浅裂,边缘有缺刻状粗锯齿或牙齿,暗绿色,两面有短柔毛。 总叶柄长2-9cm,常扭曲。有的带有花果。气微,味微苦涩。 2.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为六角形。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切向延长。皮层较狭。中柱鞘纤维1-2层,断续相接成环(嫩茎无纤维);无限外韧型维管束,大小相间排列,形成层不明显,导管类图形或长圆形,多单个排列,直径50-250μm。髓部较小,约占茎的1/4-1/2,细胞类圆形。 【化学成份】根含乙酰齐墩果酸(acetyl Oleanol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ic acid),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豆甾醇(stigrn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花、叶含槲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等黄酮类化合物。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粗粉1g,加甲醇10ml,回流提取约15min,滤过。取滤液1ml,加醋酸铅试液1滴,溶液立即产生绿色沉淀。另取滤液滴于6cm圆形滤纸上,滴加氯仿展开,烘干,喷1%三氯化铝乙醇液,再烘干,紫外光灯下观察,中心部有黄绿色荧光。 (2)取粗粉2g,加甲醇20ml,回流20min,滤过。浓缩成3ml,吸取10μl点于中华层析纸上,以正丁醇-醋酸-水-氯仿(8:2:10:1)的上层液为展开刘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铝乙醇液,烘干,于紫外光灯下观察,可见棕色、蓝色、黄绿色3个斑点。 【性味】味辛;性温;小毒 【归经】归肝;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中理气,利尿,消食。。主主治风湿痹证,吐泻;痢疾;腹痛肠鸣;小便不利;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本品内服剂量不可过大,否则可引起胃部不适,呕吐,腹泻,食欲大减,头痛,胸闷,四肢无力或面部浮肿。 【各家论述】1、李当之《药录》:止下,消食。2、《唐本草》:主风寒洒洒,霍乱泄痢,肠鸣游气上下无常,惊痫,寒热百病,出汗。3、《湖南药物志》:治妊妇浮肿,项下瘿瘤。 【摘录】《中华本草》 Searching...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