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业劳动力
释义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社会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的人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因受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农业劳动力主要是投入农业生产,由于农业生产有不同于其他生产部门的特殊性,因而产生了农业劳动力的使用——农业劳动的特殊性,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季节性

(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人们的劳动必须遵循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在生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人类劳动的需要量不同,人们要按照生产对象本身自然生长规律的要求,在不同的阶段及时投入劳动,否则就会耽误农时,影响生产。这就造成了不同季节农业劳动的项目、劳动量、劳动紧张程度的巨大差异,产生了农业劳动季节性的特点。

分散性和地域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农业生产深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不同地域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往往只能经营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生产项目。由于适宜条件的地域差异以及空间上的位置固定性,使得农业劳动不得不在广大空间上分散进行,呈现出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多样性大部分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大部分性。农业劳动不像工业生产那样分工细致,不可能由一个劳动者常年固定在同一农活上进行同一种劳动。农业发展应走专业化生产与多种经营相结合的道路。农业生产包括众多的生产部门和项目,即使同一项生产项目,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和作业方式,使农业劳动具有多样性。在社会中有较多数的人口都从事农业劳动。

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农业生产的周期比较长,每个生产周期由许多间断的劳动过程组成。各个劳动过程一般不直接形成最终产品,而要等整个生产周期结束以后,农业劳动的最终成果才能体现出来。但各个农业劳动过程却互相关联,上一个劳动过程的质量对下一个劳动过程的质量或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以致影响最终的生产成果,甚至给下一个生产周期带来影响。加上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从而使农业劳动的最终成果或效益具有不稳定性。

农业劳动的特点将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发生变化。充份合理地使用农业劳动力资源,必须适应农业劳动力的特点,以利于确定正确的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的作用

作用

劳动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任何社会的一切社会财富,都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劳动与自然界相结合的产物。没有农业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而农业劳动是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农业劳动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农业劳动具有能动性,即它是在农业生产力各要素中,惟一具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从人类产生以来,自然界的变化可以说是很小的,而农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自然、经济规律认识的加深,有了极大提高,而且正是农业劳动力的不断提高,才使农业和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然界为社会提供的物质财富得到急剧增加。

意义

重视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农业劳动力规模巨大,十分丰富,而劳动力既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又是消费者,如果能充份合理地利用好这丰富的农业劳动力,就能促进农业的更快发展,如果不能充份合理地利用,就会成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负担。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好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充份合理利用问题。

农业劳动力供给

农业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进行农业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主要来自农村人口资源。人口资源的状况主要是由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综合状况决定的。农村社会的综合状况与城市社会相比,存在着极为鲜明的差异,促使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农户不仅是一个生活消费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产运行单位。农户自身就是一个农产品再生产和农业劳动力再生产相统一的独立运行的社会经济单位。在科技水平相对稳定或提高相对缓慢的时期,农户为了维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客观上需要一个较大的家庭人口规模。因为,在以畜力、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下,一个简单的农业劳动力所创造的农户经济收益,比起一个经过教育培训的复杂农业劳动力所创造的农户收益可能还要高。这样农业扩大再生产主要是要靠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手段来实现,而且,这种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手段就是依靠多投入简单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所以,农户愿意以多生儿女的方式增加简单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来扩大农户的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推动力。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主要是来自农村人口资源,所以,农村人口资源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状况。在农村人口资源中,劳动力与非劳动力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劳动力之间的界限也不严格。第一,在农村人口资源中,60岁以上的老人和16岁以下的儿童,从法律角度和经济理论来讲,都不能划入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但是,这两部分人口无论是农忙季节还是农闲季节,大都是积极参与农业劳动的,而且,这两部分人口供给的劳动量是相当大的。第二,在农户中,那些长期在外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在农业生产大忙时,大多回来参加农户的农业生产活动。第三,由于农户的家务劳动复杂,而且社会化水平低,因此,每个农户都需要一个较为固定的从事家务劳动的成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在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人口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农村社区供给生产的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相对要低。第四,农业自然资源承受农业劳动力的耐力较为强韧,不像在非农产业中,资金和设备吸纳劳动量具有明显的界限。只是由于农业生产的直接收益和比较收益较低,农户才不把全部时间投到农业生产领域中去。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促成农业劳动力供给具有具有很大的伸缩性,或者说具有很大的弹性。

(3)农业劳动力的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在以畜力和手工工具为主的传统农业中,农业劳动力的生产劳动技能主要是从生产劳动实践中获得的。因此,一般农户对子女的学校教育重视不够,致使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总体素质偏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度进程加快,要求农业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但是,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形成的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却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发生了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过于庞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的社会经济现象。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研究农业劳动力供给必须研究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及其各个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农村人口及其结构、农业劳动的经济收益、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等等。

(1)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农业劳动力资源基本上是由农村人口资源中,适宜劳动的人口资源构成的,农村人口就业也主要是在农业部门。因此,农村人口资源的规模与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对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更加直接,农村人口各年龄组人口数量的分布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变动趋势。

(2)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劳动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为了谋生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人们再就业选择中,就偏爱那些劳动报酬高的产业部门,而不愿到劳动报酬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因此,农业部门劳动所得经济收益的高低,就决定着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多少。

(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生产力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是劳动力资源,尤其是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推广,以及农业生产工具的升级换代,迫切要求农业劳动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以适应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现实情况下,农村的经济、文化、营养和教育水准要比城市低。因此,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之中,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村适龄人口,就成为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中的无效供给部分。加之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更加剧了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不足。所以在科技发展速度迅猛的时代,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农业劳动时间供给有两个来源:一是参加农业劳动的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天的农业劳动时间和全年农业劳动时间的总和;二是非农业劳动力在农忙季节或其他时间参与农业劳动的时间。非农业劳动力包括未达到或超过法定农业劳动年龄的农村人口,还包括农村社区中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在农忙季节参与农业劳动的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每个工作日的长短、全年劳动的工作日的多少,受农业气候、农业劳动对象、农业劳动手段、农业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国家法律因素的限制。非农业劳动力年龄的农村人口在农业部门劳动,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一种表现,但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又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应该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克服。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劳动的农村人口,在农忙季节参与农业劳动,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是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表明了农村劳动力的充份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势头。随着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深入与发展,这种现象也将逐渐消失。

(黄楚凌,陈锐灵,蔡君平等.农业经济管理导论[M].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187)

农业劳动力需求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内涵,包括对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两个方面。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所必须的农业劳动力达到一定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对农业劳动力文化、技能及健康等达到一定的素质。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形式,包括对农业劳动力的微观需求和宏观需求,农业劳动力的微观需求,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为了维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再生产,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是指在现存的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整个社会对农业劳动力总量和质量的整体需求。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1)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不同的生产季节或不同的生产时期,对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和劳动时间长短的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农作物播种季节、收获季节或出现自然灾害时期,农业生产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非常大,对劳动时间需求很长,而且对劳动时间的限制非常严格。在农业生产的日常管理期间,对于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和劳动时间长度的需求,相对要少得多、短得多,甚至农业劳动力在一年中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无农活可做。农业劳动力需求有数量和劳动时间季节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劳动力的基本利用形式。

(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农业内部各行业对于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的要求极不相同。而且,即使在同一种行业的内部,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不同生产时期,对于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的要求也存在这极大的差异。因此,农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事实表明,又由于农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复杂性的特点,培养训练出一个合格的、掌握多种生产技能的农业劳动力,实在不容易。可以说,比培养训练出一个专业化的工业劳动力还要复杂得多。这一特点决定了,为了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以满足农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需要农户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够做到。

(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在农业自然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农产品社会总需求量的扩大,要求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有与之相协调的增长速度。所以,农业劳动力需求的核心,是需求质量的提高,而不是数量上的扩大。然而,事与愿违,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供不应求,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却供过于求。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

(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自然资源既是农业的劳动对象,又是不可替代的劳动手段。在社会对农产品整体需求相对稳定、农业劳动力素质水平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农业劳动力需求的数量也越多;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少,农业劳动力需求的数量也越少。农业自然资源质量越高,如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适中,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数量越少;反之,农业自然资源质量越低,如土地贫瘠、灾害性天气频繁,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也就越多。农业自然资源的质量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成反比。然而,农业自然资源的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数量上的有限性,有限的农业资源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也就是有限的。因此,无论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状况如何,在客观自然规律的支配下,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和质量。社会可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最终数量也就是农业劳动力需求的潜在极限。

(2)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①人口状况是决定农业劳动力宏观需求的基本因素。首先,总人口的规模越大,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多,相应地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也就越多;反之,越少。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对于农业劳动力宏观需求的变动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其次,人们的食物构成对于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影响力。现代畜牧业一般以种植业产品为能量转换来源。由于畜牧业生产比种植业生产多一次生产转化,并且能量的转化效率只有10%左右,所以生产畜牧业产品比生产种植业产品所需要的农业劳动力要大得多。如果人们的食物构成以植物产品为主,则对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就少;如果人们的食物构成以动物产品为主,则对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就多。②社会经济状况是决定农业劳动力宏观需求的根本因素。社会的产业结构不同,决定着社会对农业劳动力的需量求也不同。在非农产业部门中,有的部门直接以农产品为生产原料;另一些部门则无需以农产品为生产原料。因此,非农产业构成状况,对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非农产业构成中,以食品、造纸等工业为主,由于这些工业部门必须以农(林)产品为生产原料,则对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也就越多;如果社会的非农产业构成中,以钢铁、汽车、电子工业为主,由于这些工业部门不以农产品为原料,则对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就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科学、教育、非农产业发达,则工农业劳动力素质好,资本有机构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高,对于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就少;反之,就多。

(3)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①政府的人口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比较缓慢,政府可能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人口资源的规模就会逐步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就会增加,社会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会随之扩大;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政府就有可能采取限制生育的政策,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就会减缓,社会对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也会随之减缓,甚至可以达到农业劳动力需求的零增长。②政府的教育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如果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就高,劳动力的资源素质状况就比较好,人口的规模就会以正常的速度发展,全社会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会在合理的环境中适宜变动。同时,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特别是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较高,由于素质高的劳动力资源的形成,社会对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也就会自然降低。如果政府忽视了教育事业,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就会低下,社会就要以劳动力的数量来补充质量的不足,社会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也就会扩大。

(吴伟进,梁懂平,梁爽等.农业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75)

以上资料选自: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本科课程内部参考资料《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概要》(全背部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