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业风险
释义

农业风险的概念

农业风险(Agricultural Risk)是指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遭受到能够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般是难以预测的, 即便可以预测人力也无法抗拒。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 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 在整个再生产循环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 是典型的风险产业。农业风险一般具有风险单位大、发生频率较高、损失规模较大、区域效应明显, 而且还具有广泛的伴生性等特点。

农业风险的特征

1多样性

首先是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之大是其它行业不可比的;其次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农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而使得农业市场风险也具有十分明显的特殊性,如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可替代性低和不可缺性,决定了农产品价值的实现较一般工业品的难度大,这使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总是处在一种边际效应上。最后是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一个国家所执行的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直接影响。农业是基础产业,重要性人们都十分清楚,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重农”或“抑农”就一直是困扰政策制定者的难题,使得国家农业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有时出现偏差。

2分散性

农业生产地域广阔, 农业风险有较强的分散特点: 其一是农业经营多以家庭经营为主, 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衡量风险的标准和操作规范; 其二是农业风险被千家万户分散承担, 而单个农业经营者很难抵御农业频繁的风险袭击; 其三是农业风险还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

3季节性

农业相对其它行业, 其经营特点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 农业风险多伴随着不同的季节出现和发生。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生产风险的时间性, 错过季节, 将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二是农业风险的集中性, 受季节的影响。农产品进入市场表现出很强的集中性, 同一品种的农业产品基本都在同时上市和下市, 容易造成市场季节性饱和及季节性短缺, 给农业经营者带来市场风险。

(梁兆基,冯子恩,叶柱均等.农林经济管理概论[M].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309)

农业风险的种类

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复杂多样, 导致农业风险也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对于农业风险的认识也不尽一致。一般说来, 根据风险的成因可以把农业风险划分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社会风险。

1自然风险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受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风险, 是指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 引起的种种物理化学现象造成损失机会的风险,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灾害。农业的自然风险主要表现在气象灾害、病害和虫害三个方面。特别是我国地缘辽阔, 地理环境和气候千差万别, 农业风险更加复杂。中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我国的自然灾害不仅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 而且还具有时空分布广, 地域组合明显, 受损面广, 损害严重等特征。近年来, 由于温室效应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明显, 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 农业的自然风险有日趋增强的趋势。

2市场风险

农业的市场风险, 也称经济风险, 一般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过程中, 由于市场供求失衡、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经济贸易条件等因素变化、资本市场态势变化等方面的影响,或者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信息不对称、市场前景预测偏差等导致农户经济上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中, 价格波动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这种影响既可能是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有可能是农产品价格的下跌, 还可能是农业所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高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导致市场调节的滞后性, 农产品的价格易发生较大的变动。然而, 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所实行的统购统销以及严格的价格管制等制度安排, 农业的市场风险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以及价格管制的逐步放开, 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和频率都在增强。农业的市场风险的影响日趋上升。

3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又称为行为风险, 它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社会行为造成的风险。农业企业的社会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伪劣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 二是错误的行政干预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 三是工业污染给农业生产和经营造成的损失; 四是农业政策等经济环境的变化给农业农业生产和经营造成的损失; 五是政局变化, 政权更迭、动乱等政治因素引起或造成的各种损失。其中, 政策风险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重要因素。政策风险主要来源于与农业生产和经营相关的政策转换及政策改变两个部分。

4技术风险

农业的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某些技术因素, 如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提高(如稻麦播种收割的半机械化、产品品种的改良、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等等, 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技术风险产生于科学技术的副作用(比如转基因对食物安全的可能损害、农业在杀害虫的同时可能使牲畜因误食而中毒等)、局限性或其不适当的使用而给农业生产和经营带来的各种损失的可能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确保农产品总量的有效供给, 必须立足于农业的科技进步, 新的适用技术的采用和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应成为克服资源约束、促进农业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随着大量农业高新技术的采用和推广, 农业的技术风险将会迎来一个大幅扩散和高发的态势。需要指出的是, 在众多影响农业风险的因素当中, 由于市场变化而导致的价格变化和由于自然灾害因素而导致的产量变化是最为重要的风险因素。

制度变迁对农业风险的影响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制度变化。这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引入和2001年入世的顺利实现。制度变迁不仅改变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面貌, 也使我国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微观基础与宏观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进而也对农业风险产生较大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风险日趋复杂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推行的市场化取向改革有序推进, 各种价格管制逐步放开乃至取消。特别是在农产品的流通领域, 计划经济时代统购统销的政策被彻底打破, 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农产品价格基本上由市场供求关系自发调节。这样以来, 在农业生产和经营领域, 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 市场风险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农业的市场风险效应完全显现出来。而且, 随着2001年我国顺利实现加入 WTO,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及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农业不仅面临国内市场风险, 还面对来自国际市场诸如价格波动、政策调节、市场操纵等多方面的风险冲击, 市场的不确定性空间增大, 市场风险的累积效应将会明显增强。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被进一步放大甚至激化。农业的市场风险因素日趋复杂, 市场风险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影响将越来越突出, 会逐渐成为主导农业风险的主要因素。

2各种风险因素参差交错

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来自体制内外、国内和国际的风险因素广泛类聚, 农业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期的各种风险, 农业风险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各种风险因素参差交错, 更是加重其不可预期性。农业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 且有日趋增长, 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各种风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农业风险的客观存在、多元化发展, 使得农业经营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特别是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农业风险的扩散和传递将更为迅速, 这必然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我国农业生产和经营将会进入一个“高风险”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加入 WTO,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格局初步形成。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 开放型的农村经济发展除了要承受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之外, 还将承受更多的来自于市场、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各种不确定性及其风险的影响。而且这些风险因素经常会交织在一起, 加大人们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将使农业风险的管理问题变得更为复杂。这也要求我们对农业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构筑系统的风险防范体系。

3农业风险管理模式走向市场化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历史, 也是一部与风险不断博弈斗争的历史。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 我国社会传统的依靠政府援助与社会救济为主的风险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显露出其内在的局限性, 这种依靠政府补贴的模式与WTO 的原则和要求产生冲突。按照WTO的规则, 不仅要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 而且还要减少国家对农产品出口的补贴。但是,WTO 规则中将与农业生产、收人相关的自然灾害保险和收入保障称为“绿箱(GreenBox)”政策, 不予限制。从国外的实践来看, 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是防范产量风险和价格风险的有效手段, 对于农业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 我国的农业风险管理市场从无到有, 农业保险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日趋壮大, 初具规模, 具备了大力发展的条件。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农业风险管理模式的基本条件。

4农业风险管理手段日趋多样化

相对于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是产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从而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 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现代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稳步推进。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 人们逐步认识了农业风险, 积累了许多农业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农业风险管理手段日趋多样化, 如“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垂直一体化”、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套期保值等农业风险管理手段纷纷呈现,丰富了我国农业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式。这为我们构筑现代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工具基础。

农业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分类

所谓农业风险管理(Agricultural Risk Management),是指运用适当的手段对各种风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 以减少农业的波动, 并力图以最小的代价使农民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活动。农业风险管理既是影响农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基管理范畴, 也是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有两个: 一是减少农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是降低农业风险给农民造成意外损失的程度。

农业风险管理措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管理层次上, 可以分为微观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宏观的风险管理措施; 从管理方法上, 可以分为经济类管理措施和物质技术类管理措施;从风险来源上, 又可以分为自然风险类管理措施和市场风险类管理措施。

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

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 从农业生产前, 到农业生产中, 再到农业生产后, 各个环节之间的风险管理措施需要有效协调。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主要风险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风险的作用方式也不相同。通过剖析不同风险的作用机制, 寻求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 然后科学地进行风险管理方式组合, 最终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方式的选择必须满足三个要求:一是有针对性地解决该环节的主要风险; 二是保证该环节风险管理方式之间的协调; 三是实现与其他环节风险管理方式的关联。当然, 具体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农产品产业链的差异, 以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

1生产前

农业产业链的产前环节主要指农业生产前期的准备和投入阶段, 包括生产资料的供应如种子、化肥, 农户决策和预期如种植结构、方式等。该环节主要风险是市场风险和资产风险。产前环节的风险管理方式可考虑生产资料补贴、供应链体系、信息服务等。生产资料补贴稳定了农户购买能力, 缓解了价格波动的冲击, 供应链体系保证了购买渠道、降低了交易成本, 重点解决了该环节的主要风险;生产资料补贴可利用供应链体系以降低操作成本、提高补贴效率, 信息服务作为软要素也可与供应链体系结合, 这保证了风险管理方式之间的协调; 生产资料补贴通过稳定农户投入能够提高农业保险的需求, 供应链体系能够带动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 实现了与产中环节风险管理方式的紧密联结。

2生产中

农业产业链的产中环节指农业基本产品的生产过程, 包括自然作用, 种植管理如田间管理, 技术投入如抗病虫害技术应用等。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 同时也受到资产风险等影响。产中环节的风险管理方式可考虑农业保险、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风险基金等。农业保险结合农业风险基金以重点应对自然风险, 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来稳定农业技术的供给、降低技术风险的冲击; 风险基金可协调农业保险的政策性问题, 技术推广和应用则能推动农业保险的创新、提高农业保险的需求, 风险基金也可配合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农业保险通过稳定收益水平以保障产后环节中套期保值的顺利实施, 技术的推广则为订单农业提供了基本条件, 而风险基金与价格支持相互协调以实现风险管理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3生产后

农业产业链的产后环节指农业基本产品的销售、流通、加工以及产业链的延伸过程。该环节主要风险是市场风险和制度风险, 同时也受到资产风险等的影响, 此外, 农业企业作为这一环节的重要生产主体, 还将面对一般企业的潜在风险。产后环节的风险管理方式可考虑期货市场和基金、订单农业、价格支持等。期货市场转移市场风险, 同时可考虑创立政府引导型的期货投资基金来解决分散农户利用期货市场的困难, 价格支持体系的建设推动农业支持政策的完善, 并为制度风险的应对提供借鉴; 订单农业能够保障农业企业套期保值的顺利实施, 也使农户间接利用了期货市场, 而套期保值锁定的价格则降低了订单农业的违约风险, 价格支持也能很大程度上保证订单农业的稳定运行; 订单农业可以利用产前环节的供应链体系并为其完善提供引导, 价格支持能够与下一周期的生产资料补贴相互协调, 期货市场和基金通过转移价格风险、稳定农业收益、提高农业生产者“净值”, 降低了产中环节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 并为农业保险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条件。

(黄楚凌,陈锐灵,蔡君平等.农场经营与管理[M].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169)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我国存在着农业高风险与农业风险管理低效率的困境。农业风险表现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技术风险和资产风险等复杂性。然而, 农业风险管理却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农业保险存在外部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农业系统性风险,以及商业保险与政策性保险边界不清等问题。灾害救济是当前我国农业风险处理方式中最为普遍的形式, 但它存在事后性的局限。价格保护、农业补贴作为稳定农业发展、降低农业风险的措施正在逐渐被利用, 但其基本出发点不是应对农业风险。期货市场受效率水平、农业生产者的参与难度等因素影响,难以充分发挥其风险转移的作用。订单农业作为一种风险转移措施, 也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缺陷。订单农业中,农户不履约或企业拒收、压级压价及拖欠贷款等造成信用风险, 而农业专用性资产的投入则导致“敲竹竿”问题(当农户根据订单农业要求改变种植方式,从事一些投入较大、技术难度高的生产后, 将被迫依赖于订单发起人) ,使农业陷入更大的风险中。此外, 还有一些其他的农业风险管理方式被尝试或研究, 如紧急贷款、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和推广新品种及多样化种植等, 但总体的效率不高。中国农业风险管理面临的困境的原因

1农业风险类型的关联性

不同类型风险之间以复杂的关联性作用于整个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干旱、洪水等自然风险直接导致农业产量和质量下降, 从而影响市场供求平衡, 推动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市场风险加大; 市场价格波动会作用于政策的制定, 而制度变迁能否符合客观需求的不确定性会增强制度风险, 如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反复便是在粮价波动下催生的; 技术创新和应用自身具有风险的同时, 一方面会传递给市场风险, 另一方面也可能推动制度变迁, 如转基因农产品会通过产量的增加影响价格, 并可能带来农产品安全和市场准入制度的变化; 资产风险会影响农户的投资决策, 改变他们的市场参与方式, 同时专用性资产带来的问题也会刺激技术和制度的变迁。

2农业风险管理方式的孤立性

农业风险管理方式基本处于相互孤立的状态,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和关联性。如果单独处理一种农业风险, 相对应的风险管理方式也许能产生有效的作用, 但由于风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会使某种风险放大, 在此情况下孤立的风险管理方式将表现出低效率。仅仅针对某种程度的市场风险, 价格支持措施可能会较好地稳定市场, 但当面临自然风险的冲击时, 仍保持原来的价格支持水平将难以得到预期的效果; 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 某一风险管理方式能够稳定农业投入和生产, 但当制度变迁发生后, 它的有效性则可能会受到影响, 如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变化可能会削弱生产资料补贴和技术推广的效果; 市场波动状况变化, 制度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如粮食直补政策的效果将被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大幅度削弱, 这种政策稳定性将受到冲击。

3农业风险管理方式与风险防范的排斥性

在一定条件下, 农业风险管理方式与农业风险防范可能会存在内在的排斥性, 甚至会放大某一风险对农业的冲击, 或者说农业风险管理方式自身也存在着风险, 即“农业风险管理方式的风险”。当面对自然风险而孤立采用灾害救济时, 很可能会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而改变农户的决策行为, 从而导致资产风险的上升; 为降低市场风险而采取的价格支持措施有可能会改变政府政策选择偏好, 带来制度变迁的不稳定, 如最低收购价可能会阻碍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稳定实施; 为降低技术风险而加大技术投资和推广力度, 有可能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更大不确定性以及农产品市场制度的不稳定。农业风险类型的关联性与风险管理方式之间的孤立性是导致我国农业风险管理困境的根本原因, 认清这一根源是解决困境的前提。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 将从事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推广以及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联合起来, 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 保护和提升我国的农业产业。在该产业链中, 生产和加工(流通) 两大环节最为关键, 农户和加工(流通) 企业合作的紧密度决定了整个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具体而言, 在政府、协会以及各种农业合作组织的统一协调下,广大农户与农产品加工(流通) 企业通过合同或契约结成一体化组织, 农产品加工(流通) 企业向农户提供良种、化肥、农药和技术服务, 农户严格按照农产品加工(流通) 企业规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并向其供应保质保量的农产品, 农产品加工(流通) 企业按照约定的价和量与农户进行交易, 这种合作越紧密, 组织化程度就越高, 市场竞争力就越强。然而, 这种合作的紧密性和持续性, 决定于是否建立起在公正、公平和对等原则基础上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有效制度和机制。而我国小规模农户极其脆弱的风险承受力和农产品加工(流通) 企业有限的抗风险能力, 加之农业产业高风险特征和中国农业产业有效风险管理工具的缺失, 使得农产品生产农户和加工(流通) 企业在遭遇较大风险冲击时为了自身生存和利益而常常违约,这种一体化组织变得相当脆弱, 农户和加工(流通)企业可以“利益共享”, 却很难“风险共担”。农业产业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自然风险的有效管理工具是作物保险, 作物保险将生产者遇到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散予众多的投保者; 市场风险的有效管理工具是订单农业(营销合约) 和期货市场, 订单农业将生产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转移给购买产品的贸易商和加工企业, 而贸易商和加工企业又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将这些市场风险转移或分散给市场中的投机者, 期货市场中众多的投机者愿意在冒巨大风险的同时享有巨额利润。市场发达国家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保证了农业产业中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紧密及稳定的合作关系。而我国由于相关风险管理工具缺失且不规范, 农户在遭遇自然灾害风险后常常无力进行灾后重建, 在无保险情况下也很难得到安全性要求。面对市场风险, 近年来一些农户也利用订单农业方式试图将风险转移给贸易商或农产品加工企业,但由于国内农产品贸易商和加工企业普遍缺乏市场风险(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 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无法利用期货市场这一现代市场风险管理工具转移和分散风险, 也没有行业性管理机构从产业链角度进行一体化风险管理的设计和指导, 当市场发生不利于自身的变动后, 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么履约后蒙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 要么只能通过拒收、压级压价、拖欠货款等方式将风险转嫁回广大农户, 违约而失信于农, 使双方关系破裂。因此, 在农业产业风险管理工具缺失和一体化风险管理体系缺乏状况下, 最终只能导致农户和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风险自担, 利益独享”, 农户和加工( 流通) 企业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组织, 农业风险管理自然会陷入“非不为也, 实不能也”的窘境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4: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