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业部门地理 |
释义 | 农业部门地理是农业地理学的组成部分。是以农业各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或单项农业生产(如水稻、小麦、棉花、养羊等)为对象的农业地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①综合分析与评价制约农业部门(或作物)地域分布的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②研究农业部门(或作物)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变化过程;③分析各农业部门间及其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间的联系、结合方式与特点;④研究农业部门(或作物)的生产水平、增产潜力与增产途径;⑤研究农业部门(或作物)的地域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划分农业部门(或作物)的地域类型或部门区域,并提出发展方向和措施。其目的不仅为深入探讨农业生产的分布规律打下基础,而且为农业各生产部门制定规划和指导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农业部门地理研究在西方发展较早。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德国恩格布勒许特(Th. H. Engelbrecht )关于北美洲、热带以外地区、印度、俄国、德国等农作物地理分布和图集的一系列著作即是代表。在中国,20世纪30~40年代农学家和地理学家开始对大豆、马铃薯、水稻、棉花等作物分布区域进行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 世纪80年代以来,农学、地理和农经学家,配合全国农业区划,开展了种植业、林业、牧业、水产业及主要农作物区划研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