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二师 |
释义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全国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之一,位于华夏第一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现拥有全国最大的塔河马鹿养殖基地和库尔勒香梨生产基地。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开发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经济快速发展,10万农垦职工把昔日的亘古荒漠变成了广茂无垠、美丽富饶的绿州。现在的农二师已经是一个集17个现代化农牧团场、21个工交建商企业以及30多个事业单位于一身,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建、商综合经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型经济实体。 简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二师(以下简称农二师)分布在号称“华夏第一州”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神圣职责。 全师拥有国土面积73.97万公顷,其中农区56.11万公顷,山区17.86万公顷①。所辖区域位于天山中部南麓,北到和静县水草丰美的小珠勒图斯草原,南到且末县,西到盛产白杏、核桃的轮台县阳霞乡,东南到若羌县石棉资源丰富的依吞布拉克镇,东北到库米什二十二团石棉营。全师区划为四大垦区,辖17个农牧团场(2004年重组为5个中心团场、7个一般团场。5个进入团场只保留番号)、21个工交建商企业、10多个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2005年末全师总人口20.85万人。 农二师师部是全师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在有新疆“北乌南库”之称的———巴州首府库尔勒市。库尔勒市是南疆物资集散中心和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承北启南的地缘优势,使之成为开发建设南疆的“桥头堡”。 农二师所辖区域景色壮美,气势雄浑,资源丰富。垦区环绕世界第二、全国之最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濒临水天一色、烟波浩淼的全国最大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广袤迷人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和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与农二师垦区相依相望。奔腾的塔里木河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路环绕而下,哺育着垦区富饶的土地,与北部的开都河一起成为辖区团场的母亲河。 在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农二师一直高扬着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光荣旗帜,逐步建设成为党政军企合一、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商建综合经营的特殊社会组织,发挥着“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社会作用,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抒写着具有自己特色的屯垦戍边事业的光辉历史。 农二师前身是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 1946年8月底,八路军三五九旅经过南下北返,中原突围的连续作战,消耗很大,兵力严重不足,返回陕甘宁解放区后,王震同志请求党中央从三五九旅派一批干部去物产富饶、人烟稠密的山东老解放区组建一个新旅。党中央很快批准,任弼时同志还亲自给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同志写了信。 1946年冬,张仲瀚、曾涤、贺盛桂、熊晃等带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和晋绥军区的321名骨干,一路风尘,来到山东振华、商河、匡吾、临邑等县组建新军。1947年2月25日,新军举行建军典礼,部队番号渤海军区教导旅。11月部队归入西北野战军建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六旅。 兵团第二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二师,简称农二师,位于由华夏第一州之称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农二师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步兵第六师。1953年6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二师,1954年8月归属兵团建制。1975年兵团建制撤销,农二师并入巴州,组建农垦局。1982年4月1日,撤销农垦局,恢复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二师的番号。师部设在库尔勒市。 历经近50年,两代军垦人的艰苦奋斗,这里已“十里花海瓜果香,百里金河涌稻浪”。农二师现辖农牧团场17个,公交建商企业20余家,总人口19.85万人。改革开放后,农二师凭借自身地域性自然优势,在全师范围内建成了棉花、香梨、鹿茸、啤酒花、甜菜、番茄、粮食等七大生产基地。“八五”末期,全师就建成以“黑、白、红”为基调的特色工业体系,其多项产品如:甘草膏、棉纱、砂糖等获得农业部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和自治区优质产品证书。 历史沿革农二师的前身为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组建于1947年2月,其骨干来自三五九旅和晋绥军区,1949年2月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步兵第六师。 新疆和平解放后,部队进驻焉耆县、库尔勒县、轮台县、尉犁县、若羌县等地。全师指战员坚决贯彻党中央、毛主席“屯垦戍边、劳武结合”的伟大战略决策,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地方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剿匪肃特、民主建设、改造起义部队、安定社会秩序的同时,继承发扬南泥湾精神,把在解放战争中形成的高歌猛进、无坚不摧的昂扬士气,转化为向荒原开战的雄风锐气,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生产建设高潮。1950年初战告捷,开荒造田10万亩,播种9.5万亩,生产粮食3162吨、油料1960吨,养畜1万头,产肉21吨,实现屯垦戍边开门红。随后六师在库尔勒地区修建十八团大渠,接着焉耆地区的解放一、二渠相继建成,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1952年,基本实现粮油肉自给自足。与此同时,全师指战员节衣缩食,衣服不要口袋和领子,军帽省去帽沿,每人捐献3个月的津贴和菜金支援建设八一钢铁厂等重点项目,师后勤部也组建了被服厂、煤矿厂、皮革厂、铁木工厂、粮油加工厂,使六师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到1953年,全师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34.9万元,较上年增长67%,为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3年6月,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步兵六师全体指战员集体转业,就地参加生产建设,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农业建设第二师。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农二师隶属于兵团。自1956年始,农二师进入大发展时期。在建成焉耆、库尔勒两大垦区的基础上,1958年又吹响了向塔里木进军的号角,全垦区仅用10个月时间就开荒45万亩,并建成艾沙米尔、大西海子水库和与之配套的恰拉干渠和铁干里克干渠。1966年,全师工农业总产值4096.53万元,创利润319.2万元,创造了农二师生产发展的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农二师的经济发展,1967—1969年的3年内全师累计亏损总额超过3600万元,其中1968年亏损额达1471万元。全师职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顶着林彪、江青集团的种种压力,掀起了大搞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二十九团在耕层土壤含盐量高达5%—10%的重盐碱地上,进行艰苦探索,采取挖排清淤、改建条田、平整土地、种稻洗盐等一整套综合治理盐碱的措施,首创单季稻“万亩过长江”的高产成绩。工业经济中,相继建成铁门关水电站、塔什店造纸厂、阿尔金山石棉矿等一批重点企业,使石棉、煤炭、纺织、造纸、农副产品加工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73年,全师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长期缺粮的塔里木垦区也彻底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 1975年5月,兵团体制撤销,农二师归属巴州。巴州成立农垦局,管理原农二师各农牧团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垦事业有了新的活力。农垦局198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810.27万元,综合利润达到1225.1万元。 发展1982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建制恢复,在全面进行企业整顿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使农垦经济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自1983年起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全部采用机械开荒、平地、挖渠、筑埂,使条田、林带、水渠、道路同时完成。各团场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初步形成了北(焉耆垦区)麦南(库尔勒、塔里木垦区)稻、北糖(甜菜)南棉、北果(苹果)南梨(香梨)、水库养鱼的农业格局。 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农二师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已形成规模:40万亩棉花年产商品棉5.6万吨;15万亩粮食年产商品粮7万吨;制酱番茄11万亩年产量68万吨;制糖甜菜7万亩年产量32万吨;工业用(色素)辣椒5万亩年产干椒1.5万吨;草莓2万亩年产量3万吨;各种水果14万亩年产量 5.5万吨,其中库尔勒香梨年产量3.5万吨、优质苹果1.5万吨;塔河马鹿存栏头数3.6万头年产鲜茸75000公斤;还有打瓜、啤酒花、枸杞等经济作物,全师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现代化农业已初具规模。还拥有全国最大的石棉矿,已探明储量500万吨,按年产4万吨计算,可开采100年以上。特色农业战略的实施,使全师产业经济多元化,已形成了纺织针织、制糖、制药、番茄深加工、果汁果酱、马鹿系列保健品、粮油初加工、初级畜产品、建材等优势产业和多元化经济结构 中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农二师提供了一个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农二师将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二师传统产业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依托特色农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现代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